《三國志》記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劉備在白帝城臨終,託孤給了諸葛亮,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然而一代雄主劉裕託孤,可以用「失敗至極」來形容,劉裕剛駕崩,他的嫡長子劉義符,就被四大輔臣聯合廢殺。
劉裕沒落的漢代貴族
劉裕(356—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劉裕自稱漢楚元王劉交第21世孫,屬於沒落漢代貴族後裔。其祖父劉混,官至武原令。其父劉翹曾任功曹。劉裕幼年時,家境已經破落,曾靠賣鞋為生,年長後的劉裕開始參軍,在北府接受了良好的軍事訓練。擔任過冠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
劉裕一生功勳卓著
在東晉末年政治腐敗、政局混亂、桓玄篡晉的形勢下,與劉毅等27人同謀起兵討伐桓玄,在平定桓玄之後,又鎮壓孫恩、盧循之亂,北伐滅南燕,再滅譙縱收復四川,在誅除異己之後,劉裕進軍長安滅後秦,將東晉勢力範圍擴展到關中、黃河流域,直至最後篡晉建宋。
劉裕政績斐然,只可惜當了兩年皇帝
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建立新政權以後,他關心民生疾苦,注意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劉裕稱帝的時候,已經過了六旬,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出徵北魏,三月份開始患病,只好作罷。到了五月份,劉裕再次病重,開始託孤。
劉裕安排四位託孤大臣,輔佐太子劉義符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記載:五月,帝疾基,召太子誠之日:」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非如兄韶有難御之氣也。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謝晦數從徵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又為手詔曰:「後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煩臨朝。「同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同被顧命。癸亥,帝傾於西殿。
翻譯為白話文就是:五月,皇帝病得很厲害,召太子告誡他說:「檀道濟雖有才幹,而沒有遠大的志向,不像他的哥哥檀韶有氣概啊。徐羨之、傅亮,當沒有別的圖謀。謝晦多次隨從徵伐,很懂得機變,如果有同有異,一定是這個人了。「又寫親筆詔書說:「以後如果有年幼的君主,朝政一概委託給宰相,母后不必上朝。「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一起被遣命。癸亥,皇帝死在西殿。
劉義符被廢的理由
劉義符被劉裕輔佐他的臣子四人團廢掉以後,不久又被殺死。廢掉他的理由是:劉義符居喪無禮,又好為遊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只知道玩耍嬉戲。什麼父喪,什麼軍國大事,都不放在心上。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他也不管,真是無憂無慮。
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劉義符玩鬧之心太盛,治理天下確實不夠格,但他即位剛剛年餘,幫他做壞事的班底還沒有形成,大的壞事也沒做過。劉裕託付臣子輔佐嗣君,不就是希望他們盡到約束和糾正的責任嗎!」
範泰曾做過勸諫的事,但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三人卻不進行規諫。再退一步說,劉義符就算真的不成器,只要諸臣能夠盡心輔助,也不會那麼快被奪位而死。像他們這樣剛受了託孤重任,轉頭就把託孤對象殺了,還殺了沒有犯錯的劉義真,殺完以後又找劉義隆來當皇帝,不能用人倫來衡量。
參與這件事,按職位來說是徐羨之最高,但真正謀劃和執行的是謝晦這個惡徒。一個人聰明得過分,就會把冒險當快樂,認為自己在危險中能如履平地,不顧天理道義,不管人情世故,不辨禍福利害,只想著實現自己的險惡用心。國家如果出現這樣的大臣,君主很少有不出事的。」
劉義符有如此的命運,和他的父親劉裕有很大的關係,從大的方向來說,劉裕篡奪了晉朝的江山建立宋朝,有因就有果。在看劉裕對劉義符的教育,「經常座龍舟移師天淵池,水上玩樂,笙歌燕舞,管弦悠揚,直到月落參橫,疲勞襲身,才在龍舟上過夜。這樣的公子哥,怎麼能繼承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