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遇到皇帝駕崩太子年幼時,皇帝多半會選擇自己信得過的心腹大臣或者親戚作為輔臣,去輔佐太子登基。雖然不乏如諸葛亮和劉禪那樣的組合,輔臣為太子鞠躬盡瘁者,但更多的卻是事與願違。
要麼是輔臣滋生野心把小皇帝當傀儡,例如霍光與劉弗陵、庾亮和司馬衍;要麼是輔臣把小皇帝弄死另立他人,例如司馬懿與曹髦、宇文泰與元欽、徐羨之等人與劉義符;要麼是輔臣把小皇帝取而代之,例如王莽與劉衎、楊堅與宇文闡、陳頊與陳伯宗。
還有就是輔臣被另外的野心家幹翻,順便把小皇帝也趕下臺另立新君,例如諸葛恪與孫亮、張豺和石世,以及大元朝的倒剌沙和天順帝阿速吉八。
01,出身根紅苗正
天順帝阿速吉八(1320-1328),或稱剌察巴黑可汗、阿速齊寶可汗、林沁巴黑可汗、林沁巴拉可汗,是蒙古第十二位大汗,元朝第七位皇帝,也是元朝第一位少年天子,父親是泰定帝(晉王)也孫鐵木兒,生母則是晉王正妃八不罕。
阿速吉八生於仁宗延祐七年(1320),和堂兄明宗的庶長子順帝妥歡帖木兒同齡,比明宗的嫡長子、元朝第二位少年天子寧宗懿璘質班大六歲。
阿速吉八的出身非常好,他的高祖父是薛禪皇帝忽必烈,曾祖父是被追尊為裕宗皇帝的真金太子,祖父晉王甘麻拉就是真金太子的嫡長子,父親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則是甘麻拉的嫡長子,而他又是泰定帝的嫡長子,大元朝根紅苗正的嫡長子孫。
他的祖父甘麻拉最受薛禪皇帝鍾愛,自幼就養在察必皇后身邊,先後出鎮漠北、雲南,並在北安王那木罕病死後,以嫡長孫的身份去漠北鎮守,封晉王賜一等獸紐金印,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成為漠北諸王之長。
由於真金太子早亡,薛禪皇帝駕崩時又沒指定繼承人,甘麻拉的母弟鐵穆耳,在母后闊闊真和顧命大臣伯顏、玉昔帖木兒的支持下,越過嫡長兄甘麻拉繼位,是為元成宗完澤篤皇帝。(甘麻拉兄弟奪位事參見猴格舊文:重臣們壓制,親媽偏心幼弟鐵穆耳,甘麻剌痛失帝位)
甘麻拉在競爭大位中敗北後,於大德六年(1302)正月鬱鬱而終,年40歲,他不滿10歲的嫡長子也孫鐵木兒承襲晉王之位。由於年齡的影響,在成宗大德末年的奪位戰中,晉王一系再次與皇位失之交臂。(詳見猴格舊文:大德之變,元仁宗勝利後的艱難抉擇)
到了英宗遭遇南坡之變時,年過而立的晉王也孫鐵木兒被逆臣鐵失擁戴為君,是為泰定帝,身為嫡長的晉王系終於登上帝位。(詳見猴格舊文:泰定帝除弒君諸逆,蒙古親貴漠視英宗遇刺之原因)
有不少人從而認為是泰定與鐵失勾結弒殺英宗,不然鐵失為啥迎立他?這種想法真是大謬,在南坡之變時,晉王也孫鐵木兒是大元朝當時實力最強、名分最正統的親王,難道鐵失越過正當壯年的裕宗嫡孫晉王不迎立?反而去迎立被仁宗貶斥的武宗庶子們?
02,大元第五位皇太子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在漠北繼位,沒有回到大都前,為了安撫穩住逆賊鐵失一黨,對他們各有封賞,等到晉邸勢力控制大都後,泰定帝就下令誅殺、流放弒君的諸位逆賊。又召回被仁宗英宗父子流放的諸王,例如武宗子圖帖睦爾(文宗)、武宗庶兄阿木哥等,還給武宗的兩個庶子和世瓎、圖帖睦爾娶媳婦、賞賜財物,可謂仁至義盡。
泰定元年(1324)正月,諸王、大臣紛紛請求冊立皇太子,從親王子變成皇子、還不到5周歲的阿速吉八就是皇太子的候選人。
隨即在二月十八,江浙行省左丞趙簡請求皇帝開經筵並選擇師傅,讓太子及諸王大臣子孫學習,泰定帝就命平章政事張珪、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兒迷失等人選擇《帝範》、《資治通鑑》、《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進呈講讀。
三月初一,罷徽政院,立詹事院,以太傅朵臺、宣徽使禿滿迭兒、桓國公拾得驢、太尉醜驢,並為太子詹事,以中書參知政事王居仁為太子副詹事。
三月十七,泰定帝命中書平章政事乃馬臺攝祭南郊,知樞密院事闊徹伯攝祭太廟,向老天和祖宗報告他要立皇后和太子了。
三月二十,泰定帝親御大明殿,冊立八不罕為皇后,嫡長子阿速吉八為皇太子,5歲的阿速吉八成為大元朝第五位皇太子。
雖然泰定帝對漢文化沒興趣,但對培養親親兒子還是很上心的,泰定二年(1325)七月,紐澤、許師敬編類《帝訓》完成,請求在經筵進講,泰定帝特意命許師敬等人把《帝訓》翻譯成蒙文,讓皇太子學習。
從泰定帝這個旨意看,從小生活在漠北的小阿速吉八的漢文水平,著實有點夠嗆。很快,在次年(1326)三月二十二,翰林承旨阿憐帖木兒、許師敬完成《帝訓》的翻譯,由泰定帝賜名為《皇圖大訓》,授予7歲的皇太子阿速吉八學習。
03,元朝首位少年天子
阿速吉八的太子生涯無疑是美好的,有慈愛的汗父和柔順的母后,還有活潑的小弟弟,但生活的美好總是很容易被打碎。
致和元年(1328)七月初十,在上都避暑的泰定帝駕崩,年僅36歲,留下9歲的皇太子阿速吉八,以及一群美麗的后妃。
按蒙古以及元朝的慣例,皇帝駕崩後,暫時由大皇后(或新君生母、祖母)與顧命大臣(沒有指定顧命大臣就是左右丞相)代理政務,等候忽裡勒臺大會召開,雖然忽裡勒臺已經是個擺設,但這道程序是不能忽略的,等皇室宗王齊聚後,再奉新君繼位,逾年更改新年號,進入新紀元。
世祖正月駕崩後,政務就由太子妃闊闊真和三位顧命大臣伯顏、玉昔帖木兒、不忽木暫代,成宗在四月繼位,逾年改元元貞;成宗正月駕崩後,政務由卜魯罕皇后和左右丞相哈剌哈孫、阿忽臺暫代,武宗五月繼位,逾年改元至大;武宗也是正月駕崩,政務答己太后和左丞相鐵木迭兒暫代,太子仁宗三月才繼位,逾年改元皇慶;仁宗正月駕崩,政務還是由答己太后暫代,太子英宗在三月繼位,逾年改元至治;英宗八月遇弒,政務由鐵失暫代,九月迎立泰定帝,逾年改元泰定。
綜上可見,元朝皇帝駕崩後,新君都是在間隔兩個月或三個月後才登上汗位,這是蒙古元朝的傳統家法,從側面也證明了後來文宗以逾月不立新君為藉口來污衊倒剌沙,是站不住腳的。
家法如此,草原化的泰定政府當然不會違逆,因此,泰定帝死後,大元朝的臨時政府就由八不罕皇后與中書左、右丞相塔失鐵木兒、倒剌沙組成的。
七月十九,大寧路地震,七月二十五日,八不罕和阿速吉八母子降旨安撫百姓,大元朝政府正按部就班的運行著,誰也沒想到野心家燕帖木兒,居然在大都悍然發動政變行謀逆之事,拉開兩都之戰的序幕。
九月十三,燕帖木兒擁立武宗庶子懷王圖帖睦爾登基,改元天曆。這明顯的違規行為讓泰定政府諸臣陷入手忙腳亂中,也顧不得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匆忙擁立正統的皇太子阿速吉八登基,並改元天順,以便與天曆政府爭奪名分,元朝首位少年天子也就此出爐。
兩都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燕帖木兒如同開掛一般力挽狂瀾,愣是把居於劣勢的大都派推上勝利者的舞臺,獲得觀望的東道諸王的支持,十月十三,東道諸王齊王月魯帖木兒兵臨上都城下,倒剌沙奉玉璽出降,天順政府覆滅,9歲的天順帝阿速吉八,僅在位四十天,就此被堂哥圖帖睦爾趕下皇位,不知所終。
關於阿速吉八的下落,《元史》和《蒙古黃金史》都沒有記載,《新元史》記載不知所終,《蒙兀兒史記》在本紀中記載不知所終,但在后妃傳中記載被害。
總之,在亂軍中,一個沒有自保能力的小孩子,存活的可能性很低很低,基本可以默認是遇害了,認為阿速吉八能夠逃出生天,只能是美好的臆想而已。
阿速吉八的母后八不罕,作為先帝皇后,被安置在東安州,有野史記載說她被脅迫嫁給仇人燕帖木兒,那只是野史傳聞,《元史》沒有記載八不罕的下落,《新元史》記載安置東安州,崩年不詳;《蒙兀兒史記》則明確說遷徙東安州不久就遇害。
按元朝以往政鬥失敗的大皇后下場看,八不罕很可能和卜魯罕皇后、八不沙皇后、卜答失裡皇后、答納失裡皇后一樣被害,改嫁燕帖木兒的泰定皇后絕不會是她。
04,猴格說
阿速吉八小皇帝和其他倒黴小皇帝一樣,悲劇從父親之死開始,造成他悲劇的原因有三個:
其一,生母八不罕皇后不具備政治頭腦,能力方面遠不及卜魯罕皇后,甚至不如卜答失裡皇后,沒政治頭腦的皇后,不悲劇又能怎麼樣?其二,泰定帝信任的倒剌沙是個庸才,不具備顧命大臣的能力,沒有金剛鑽的人,非要去強攬瓷器活,怎麼可能不悲劇?其三,泰定政府諸臣的不團結和不作為,這點猴格詳細分析。燕帖木兒是在八月初四發動的政變,當天就迅速派人去江陵迎接武宗庶子懷王圖帖睦爾(文宗),與大都的爭分奪秒相比,上都的泰定政府卻直到八月二十三才有所動作,開始分兵進攻大都,二十天的時機就這樣白白流失掉。
再從撒敦、唐其勢叔侄在燕帖木兒政變後還能施施然的從上都安全逃出——他們逃出後、諸王禿滿等人又圖謀在上都政變——被粉碎後、阿速衛指揮使脫脫木兒又率部從上都叛逃——等等一系列事件看,泰定政府的袞袞諸公不但在防禦工作方面很差很差,在團結方面也很糟糕,因此才在大都政變後,陷入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中,毫無正確的應對舉措。
這又證明了,倒剌沙並沒有如文宗攻擊他所說的那麼「專權自用」,反而是在泰定帝崩後,因為失去皇帝的支持,而失去昔日的權柄,出身不詳的倒剌沙,根本無力彈壓上都的那些大跟腳貴族以及晉系宗王們,因此,只能坐視二十天的時機流逝掉。
身為大跟腳的左丞相塔失鐵木兒,和他同階層的貴族一樣,沒有必須為泰定天順政府賣命的心理,因為不論哪邊贏了,都不影響他們大跟腳家族的地位。
這,從上都派三路軍進攻大都時、不能協調作戰、反而逗留觀望得到驗證,上都派的人心、軍心都不齊,除了沒有退路的倒剌沙以及晉邸支系的諸王們必須要為天順帝拼命,其他人都是心不在焉,坐視軍機流逝,如此,天順帝焉能不悲劇?
就是這樣。
世系表猴格製作,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元史、新元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蒙兀兒史記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這廝雖然總是處於拖延症晚期,但寫出來的東西儘量不會讓讀者菌失望!如果發現有失誤之處,非常歡迎留言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