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的消費升級,和自主技術的進階,近兩年來,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在提「品牌向上」,他們嘗試推出尺寸更大、配置更高、功能更全的產品,但由於合資的下壓以及品牌價值的不被認可,價格依舊很難向上。
所以真正的品牌向上絕不是單一產品產品力的提升,而是品牌價值的重塑後,品牌溢價能力的提升。進而業內有著這樣的共識:品牌向上是自主品牌共同的課題,標杆品牌的引領尤為重要。
華為和紅旗品牌絕對就是這樣的向上標杆。他們兩者近兩年的市場表現有著許多的共同點:比如品牌認可度的提升,銷量、口碑久漲不下;更重要的是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探,華為高端機型定價早已超過了蘋果,紅旗品牌的定價早已來到了BBA所處的豪華區間。
手機看華為,汽車看紅旗。通過紅旗品牌的攀登,我們得以窺見自主品牌向上的成功經驗。
01
品牌向上:從民族情懷到價值認同
紅旗品牌,作為「共和國長子」,國人對它有著特殊的情愫。它見證時代的飛速發展,亦承載一代人對未來的憧憬。但情懷不能永遠只是情懷,如同有著600年歷史底蘊的故宮博物院,身處新時代,必須面對「轉型擁抱年輕人」的新需求。2018年1月8日,中國一汽紅旗品牌戰略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召開,紅旗品牌正式開啟新徵程。
今年1-11月,紅旗品牌全年累計銷售17.81萬輛,距離完成品牌全年20萬銷量目標僅差2.19萬輛。根據紅旗品牌連續4個月超過2萬臺的銷量表現來推測,完成全年銷售目標幾無懸念。
毫無疑問,20萬銷量達成後,意味著紅旗品牌引領自主品牌集體向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這裡需要關注兩個細節,首先是品牌主力車型的價位。放眼望去,達成20萬年銷的自主品牌不在少數,但大多都是靠10萬左右的產品扛大旗,而紅旗品牌的產品均價來到了20萬元區間,所以某種程度上說,紅旗品牌代表著自主品牌的整體定價能力,自主品牌的整體高端形象。
而合資產品密集的20萬價格區間無疑才是自主與合資真正的主戰場,20萬銷量達成意味著這20萬用戶中每一位選擇紅旗品牌的用戶都放棄了一臺合資車。在與合資的競爭中自主品牌首次站穩了腳跟。
再次是用戶人群的構成。據介紹,在今年紅旗品牌的銷量當中,出行市場佔比 0.9%,公務用車佔比 3.4%,私人用戶佔到了超過 95% 的比例。95%的私人用戶佔比,意味著紅旗品牌徹底甩掉了「官車」固有標籤,真正走入了尋常大眾的生活。
而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在私人用戶中,40歲以下人群達到了50%。得到年輕用戶的認可,對紅旗品牌來說尤為關鍵,不僅代表著紅旗品牌的年輕化初見成效,而且說明在「購車更為理性」的年輕用戶心中,紅旗品牌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價值真正的得到了認同。
02
價格向上:帶領中國品牌站上30萬高地
可以說,中國消費者對新紅旗品牌價值的認同,決定了紅旗品牌引領自主品牌集體向上的階段成功,而品牌價值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旗下產品的定價。這裡面大有學問。
毋庸置疑,紅旗品牌的基本面決定了它定價的底氣。何為基本面,指的是品牌最基本的影響力以及綜合產品力。紅旗品牌早期形象註定了它能夠延續高端豪華的品牌路線。除了得益於品牌積澱外,更為重要的是,紅旗品牌全新的產品在在外觀設計、用料工藝、科技、三大件、科技配置等全方面的進階都賦予了它往高端定價的底氣。
更值得推敲的是紅旗品牌的定價策略。比如H9起步價為30.98萬,E-HS9的起步價為50.98萬,這不僅可以窺見紅旗品牌對自身產品的底氣,不期望用性價比做標籤吸引用戶,而將起步價拽入30萬、50萬的價格區間,更是彰顯了紅旗品牌大膽觸摸自主品牌的價格天花板,期望帶領中國品牌的定價邁上30萬、甚至是50萬臺階的宏偉目標。
此外,在大多數自主品牌還在依靠「推丐版車型壓低價格門檻但無車」的套路賺取流量的當下,我們注意到紅旗品牌的的每一款產品幾乎都做到了入門即豪華。
03
產品向上:H5、HS5,紅旗品牌的攀登之手
如果說紅旗品牌是自主品牌集體向上的先鋒,那麼紅旗品牌的「雙5」車型則是紅旗品牌向上的排頭兵。
H5是紅旗品牌推出的首款車型,作為一款B級轎車,它的推出讓大家重新認識紅旗品牌,而其超人預期的市場表現刷新了大眾「自主品牌賣不好轎車「的認知。今年8月以來,H5的月銷量均維持在七千輛以上,從上漲趨勢看,它有望成為繼HS5之後紅旗品牌的第二個銷量破萬車型。
中型SUV HS5是紅旗品牌旗下首個月度銷量破萬車型,它已經連續4個月月銷破萬,作為自主品牌中的大明星、大爆款,它已經成為了25萬區間消費者繞不開的一款SUV。
「雙5」的熱銷邏輯很簡單,無論是動感年輕的外觀設計,還是領先同級的智能互聯繫統,以及精緻的造車工藝和追求極致的安全保障,都詮釋了自身極致高端的產品實力。紅旗品牌年銷20萬達成,「雙5」功不可沒。從某種程度上說,「雙5」是自主品牌集體向上的攀登之手。
最後
當然,紅旗品牌的向上還包括營銷的創新,渠道的升級、「紅旗心服務」體系等多位一體的發力,而正是這些品牌價值的重塑使得紅旗品牌不僅樹立起自主品牌豪華標杆,更逐步打破合資壟斷,為寒冬之下,中國汽車品牌整體向上發展帶來了更多力量和信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