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取決於自己。
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上的一句:那些不喜歡我的人,我也不喜歡你,戳中無數人的心。
同事張燕把這句話設置成了朋友圈籤名,她說過去的32年,為了讓大家喜歡自己,一味地退讓和妥協,包括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也是礙於介紹人的情面。從今往後,想為自己活,簡單一點,快樂一點。
真正能卡住命運喉嚨的,確實只有自己,別人喜歡或不喜歡你,那是他們的事情。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化身書中的青年,通過和哲人阿德勒的對話,解讀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髓: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需要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是誰呢?如果對他的名字沒有印象,你應該知道他的一個著作《自卑與超越》,如果還是沒有印象,需要記住,他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成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戴爾·卡耐基曾評價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主張你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無關,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你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
有一名男子多年閉門不出,因為他只要一踏出房門就會心悸,手腳發抖,家人為此很擔憂。他也想改變,擁有一份工作,和陌生人交往,但也只能想想而已。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個男子也太可憐了,是不是小時候受到過巨大打擊,導致了他不能出門的不幸。
如果你這麼想,符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他認為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但阿德勒不這樣認為,他認為這名男子是因為有不想出門的「目的」,所以才有了心悸、手腳發抖的症狀。
因為他一旦出門,會成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沒有人重視自己,也沒有人會關注自己,而呆在家裡,他的這些症狀會讓父母不安、緊張,他就是家裡的焦點,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阿德勒心理學則否定心理創傷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因為我們過去堅信心理創傷學說,面對一段失敗的關係,或者沒有完成的任務,可以淡定地說:這種結果,我也沒有辦法, 因為我曾經受過傷害,所以取法戰勝自己。
就像阿德勒本人,從小就體弱多病,身材矮小,嚴重駝背,長輩喜歡拿他和高大威猛的哥哥比較,他還是個學渣,運氣又很差,5歲的時候得了肺炎差點死掉。
但他戰勝了自卑,不僅考上了醫學博士,還被弗洛伊德收為徒弟,跟著他學習了9年,最終成為了心理學大家,也可以說,他本人就是克服自卑、人生逆襲的成功典範。
一切煩惱源自人際關係
豆瓣網友評論說,這是一本讀完之後渾身顫抖的書,猶如一把鋼刀,就那麼直接地刮著靈魂上的毒。
我也有同樣的感受,否認心理創傷學說已經相當於一次刮骨療傷,再看阿德勒的另一個觀點:一切煩惱源自人際關係,更有一種想拍大腿的感覺。
阿德勒認為,人一生要面臨三大人生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每一個課題都需要和人發生關係,誰都無法迴避這三大課題。
而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來自,自己的課題別人妄加幹涉和自己去幹涉別人的課題,只有進行課題分離,我們的人際關係才會發生改變,煩惱才會減少。
那麼該如何辨別這是誰的課題呢?
其實也很簡單,只要辨別「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由誰承擔」。
就像張雨綺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中講到的:我知道很多人討厭我,沒關係,你討厭我是你的事,我怎麼生活是我的事。
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自己的課題,因為沒有人會幫你承擔好或不好的後果;別人怎麼看你,那是別人的課題,因為腦子長在人家身上,愛怎麼用那是人家的事情,和你沒有關係。
也許你會說,這怎麼可能做到?
別人好心好意指導你,給你意見,難道直接拒絕說:這是我的人生課題,你不要幹涉嗎?這太得罪人了,而且也不去關心別人,那不是連朋友都沒了。
阿德勒強調說,課題分離不是說冰冷的對他人不管不顧,而是只給予適當援助而不是幹涉,就像一個古老的諺語「可以把馬兒帶到河邊,但不能強迫它喝水」。
幹涉甚至擔負別人的課題,是一件沉重的事情,所以想要讓人際關係簡單清晰,先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這是為人生減輕負擔的關鍵一步。
結語
曾寶儀看完這本書,說: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大膽地許下做自己的願望,並勇敢實現它!
不止曾寶儀,陳文茜也推薦明星閱讀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作為公眾人物確實需要這種勇氣,我們普通人也需要。 ↓↓↓
強烈推薦這本書,值得你用心讀二遍、三遍的經典。
因為人生短暫,當我們把時間和精力用於八面玲瓏取悅他人,慢慢會陷入深度焦慮,不知道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不知道自己是為誰活,更不知道自己是誰。
勇敢和過去的心理創傷說「拜拜」,梳理人際關係,自己的課題努力做好,別人的課題儘量少幹涉。
至於有人討厭你,詆毀你,就用本書第三章的標題:讓幹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