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擁有幸福,這是真的嗎?

2020-12-10 微雨硯
阿德勒

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擁有幸福。

乍一聽,這理論著實荒謬。幸福要是那麼容易實現,那人們還用得著大費周章地苦苦尋覓嗎?

可這句話的的確確就是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經典觀點。而《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合作完成的一本對話體的心理學作品,通過一個深陷自卑幸福無能的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間的對話,淺顯而又系統地將阿德勒關於幸福、關於人際關係等思想展示在讀者面前。

「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其實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各種觀點,刷新著我們的認知,的確給讀者打開了一片新的認知空間。讀一遍確實很難接受,或者很難把握其中精髓,但真正想要改善自己幸福指數的人,必然能從觀念的改變中獲益良多。

一起了解下?

一、目的論

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還有影響力極大的心理學家榮格,都是精神分析學派,他們都主張心理問題從過去找原因,「一切結果之前都先有原因」。「童年陰影」「原生家庭」都在人的成長史中起著重大作用。這些被稱為「原因論」

而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比如一個有交往障礙的人,他不願意出門。一般的觀點認為他猶豫害怕不安才無法走出家門。但阿德勒卻論斷他是由於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製造出不安的情緒,從而就有了不出門的充分理由。

從思考行為的原因,轉化為思考行為的目的,這被他成為「目的論」。

很難接受吧!但我們可以換角度想,把這一切變成自己的問題,來進行自我啟發。當我們知道了自己行為或者情緒的原因來自不可更改的過去,是不是就很容易束手無策,甚或是悲觀無助陷入痛苦絕望。

但如果我們認為過去是無意義的,所謂的意義是被我們自己賦予的。而目前的行為是建立在賦予的意義之上,然後又有著難以覺察的目的性。那麼至少我們還知道「人是可以改變的」,那麼「一切都還來得及」。

舉個例子,我們因為某人的行為而憤怒大發雷霆。看,我不自覺地就用了「原因論」的方式,是他的行為,讓我生氣憤怒。他的行為在前,所以的憤怒不可避免。

而「目的論」是這樣解釋的——我們之所以發怒,是想要教訓一下對方,給對方點顏色看看。這樣的角度一轉換,是不是感覺到我們的情緒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我們的情緒,似乎就變得可控了。

二、課題分明

這個相對好理解一點。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

要想活得輕鬆,就必須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哪些是別人的。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分離出來。

然後,不幹涉別人的課題。對於自己的課題,認真對待,但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也不用刻意尋求別人的認可。

猛一看,這種觀點實在太冷漠,沒有人情味。但其實不然。

有個諺語這麼說——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心理學援助都遵循著這一要求。「助人自助」,也是這一觀點的體現。

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別的一切人,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知道——妄圖幹涉或者擔負別人的人生,是多麼沉重而痛苦的事情。而人的苦惱源自人際關係,所以要想幸福要想生活簡單,就要丟開別人的課題。

這一論點的意義還在於——我們明白自己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那麼理所當然的,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

於是,當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就不要生氣了。

這一點,對婚姻關係,是不是挺有用的。

三、接納自我

這個就更好理解了。

我們只需要明白——「接納自我」,不等同於「肯定自我」。不管什麼樣的自我,優點缺點,統統接受。

可以把自己想像一個不可更換不可丟棄的容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容器中被給予的東西 ,那些優點啊缺點啊,我們如何去看待,如何加以利用,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剛才「課題分離」教我們分清「自己」和「別人」的事,其實也是教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而「自我接納」,教我們「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就像對於60分的自己,我們不能說「只要我努力下次一定能夠100分」,這樣的肯定其實是很盲目的。我們要做的是誠實面對這個60分的自己,然後在此基礎上,去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好吧,有點繞。

四、他者信賴

剛說到了——人的煩惱源於人際關係。

於是,我們可以毫不留情地斬斷一部分人際關係。畢竟知道了「課題分離」,主動而徹底地剪斷關係,那是我們自己的課題,是可以做到的。

但,既然是人,我們必然有想要存在的關係。怎樣才能減少煩惱呢?阿德勒的觀點是——他者信賴。

對於自己想要建立的人際關係,或者親密關係,無條件信賴。聽起來是不是很理想化?會不會太傻?

原因是這樣的——如果把人際關係建立在「懷疑」的基礎上,懷疑朋友懷疑家人懷疑戀人,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充滿懷疑,不僅僅難以構築深厚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你會很痛苦。

所以,阿德勒的觀點很簡單——如果想要把對方當成朋友,就無條件信賴那些你想要建立關係的人。有了信賴他人的勇氣,才能擁有人際關係的喜悅。

當然「信賴」是你的課題,而「背叛」呢是對方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己該怎麼做,對方的事情讓對方做吧。

是的,「他者信賴」其實是很難的課題。你有勇氣去信賴一個人的同時,其實也擁有了遭遇背叛的勇氣。

五、他者貢獻

這樣一二三四的羅列下來,似乎會給人以——阿德勒的觀點有點自私或者沒有人情味——的印象。

但其實還有一個核心內容——他者貢獻。

當我們實現了「自我接納」,並對他人寄予了無條件的信賴,那我們之間的關係會是怎樣的呢?

毫無疑問,我們就是很好的「夥伴」關係,我們會有一個共同體,我們各自在其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歸屬感。

很自然的,我們就能為彼此給予影響做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我們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自我犧牲,我們就可以彼此效勞,感受到自己的「有用之處」。

這個「共同體」,可大可小,家庭、工作,社會,「對別人有用」,繼而有了「可以留在這裡」的歸屬感。這也是幸福的所在。

好了,書中還有很難得的觀點暫且聊這麼多,確實繞,但一步步操作下來,會不會覺得離幸福近了一點點呢!

精華部分再深入體會一下,變成更通俗的理解:行為上要自立,並與社會和諧相處;而心理層面呢,就要樹立自己的能力意識,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要有夥伴意識。

對於認知呢,往往我們都是很固執的,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自己的那片天空。有時有勇氣突破一下改變一下,或許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相信人人都擁有隨時隨地幸福的能力,所以拿出勇氣來吧。

祝我們幸福。

相關焦點

  • 祝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01 被討厭即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觀點支撐來自於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人本思想。
  • 被討厭的勇氣,你有嗎?
    說到討厭這個話題,大概沒有人會喜歡被別人討厭吧。我也是。但這裡所說的被討厭的勇氣卻是有其他的含義在,這裡所指的是做真實的自己,即便被討厭也要堅持不畏懼。而我們活著也不都是為了讓別人滿意,看別人的眼色,這個是說給那些每天活在別人眼中的人聽的。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完成,兩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研究。岸見一郎研究的是哲學和阿德勒的心理學,同時也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年輕人做指導。這本書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書中一位自卑、不幸福的青年人,聽到哲人主張「世界如此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對其進行挑戰,在你來我往的辯論與思考中,青年人對生活開始有了更多的理解……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在該書中,很明確地指出了「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如果宇宙中只有你一個人,那麼你既不會感到煩惱、也不會覺得孤獨
  •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看這本書之前問自己幾個問題:你在意別人的看法嗎?你害怕被人討厭嗎?我們為什麼會自卑?事與願違的時候你覺得是什麼原因?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從前、過去和未來。那麼我們的過去真的那麼重要嗎?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看似是在強調一個人的過去對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用盡全力都很難擺脫。仔細一想有點悲觀和殘忍,幾乎否認了人當下的作為的努力,認為努力無用。
  • 想要幸福,就不怕被討厭?真正幸福的人都偷偷在看這本經典書
    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對有些人來說,是生病時母親端過來的一碗熱騰騰的白粥,是辛苦多年終於升職加薪,也可能是陌生人的一對暖心的話……因為對幸福的定義模糊,怎麼追求幸福則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有這樣的一個哲學家也是我們常說的智者,他主張: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想要幸福,就得不怕做個讓人討厭的人。
  • 成年人的潛規則:想要活得「爽」,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的思想主張: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取決於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通過一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與深受阿德勒心理學影響的哲人之間的對話,揭示了一個人想要獲得自由,獲得幸福就必須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也是我們面對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岸見一郎: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出自己
    很少有人能夠完全不顧他人眼光,有純粹做自己的勇氣。比如一個人大學畢業時,其實有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但是當周圍的同學都找到了循規蹈矩的工作,那麼迫於壓力不久也會放棄內心的堅持。再比如一個人年近30,眼看周圍的同伴一個個結婚生子,而自己還沒有心動的人。
  • 《被討厭的勇氣》-追求幸福與甘於平庸的勇氣
    關注山叔,挖掘影視寶藏Hi,山叔本次要推薦的影視作品是一部由同名心理類書籍(又名:「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改編而來的日劇——《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一劇共10集主人公庵堂蘭子(香裡奈飾)是警視廳的精英,與很多人不同,庵堂只相信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她都能毫不顧及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 我們都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身在武漢,經歷了焦灼期和緊張期,然後內心慢慢回歸平靜,期間看了不少有關心理學和哲學的書籍,受益匪多,印象較深的就是-來自日本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書中有幾個哲學觀點是比較認同的:
  • 《被討厭的勇氣》:認清這3點,你的人生就能獲得更多幸福
    這本書的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書中採用對話的形式,以講故事的形態總結了心理學巨頭之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今年似乎與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接觸比較多,也比較認同他的思想,但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看到封面上寫著「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東湖夜讀·為你講書⑤|《被討厭的勇氣》: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前段時間,因為疫情持續蔓延,很多人待在家裡遠程辦公。雖然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是減少了一部分人際關係,也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就像枷鎖一樣束縛我們。
  • 薦讀: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古賀史健,1973年生於福岡,是一位文學作家,他們合作出版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著名的書。很多人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反而是因為『不想走出去』的目的,製造出不安的情緒作為手段,這被稱為『目的論』。」這是一般人都會在不自覺中行使的手段,只是在於嚴重或輕微。阿德勒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因為他提倡無論任何經驗,本身都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通過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Because with the courage to be hated, then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true happiness.
  • 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
    5、你所有的不可能都是為自己找的藉口。6、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自己。7、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8、不喜歡自己是一種對你而言的善。9、承認就是很了不起的態度。你想知道它是誰嗎?它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兩個人用對話體告訴你的道理。它所帶給你的不止這些,想要了解更多,就仔細來看這本書吧!這本書中提到的阿德勒是一位心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他認為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 《被討厭的勇氣》: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與他人無關
    文/麥大人01這些年,因為寫作的關係,看了不少好書,如果非要推薦一本的話,我認為是《被討厭的勇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看點心理學的書籍,因為每個人都想好好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同時也要了解他人。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人可以改變,世界很簡單,人人能幸福
    當有個人告訴你「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人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你會不會覺得這真是一個荒誕的謬論?在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以前,我也無法想像這三個點可以全部實現。可這本神奇的書卻向我展示了這三個點的可能性。
  • 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你的樣子由你自己決定,不受任何人左右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闡明阿德勒心理學。得到了很多媒體人士的強力推薦。曾寶儀的推薦語是:「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大膽的許下做自己的願望,並勇敢實現它!」
  • 慶兒讀書~被討厭的勇氣02
    為了逃避承擔責任而去選擇逃避,這樣的想法真的很直指人心呢?是的,像是一把利劍直插入心的最深處!當一個問題出來的時候,究竟這是個question還是problem呢?問題是需要答案還是根本不需要回答,問者只是需要你給予肯定,而不需要你的答案呢?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阿德勒的思想非常超前,可以說領先他所處那個時代100年。阿德勒心理學絕對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由日本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兩個人共同所寫,核心思想來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