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擁有幸福。
乍一聽,這理論著實荒謬。幸福要是那麼容易實現,那人們還用得著大費周章地苦苦尋覓嗎?
可這句話的的確確就是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經典觀點。而《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合作完成的一本對話體的心理學作品,通過一個深陷自卑幸福無能的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間的對話,淺顯而又系統地將阿德勒關於幸福、關於人際關係等思想展示在讀者面前。
「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其實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各種觀點,刷新著我們的認知,的確給讀者打開了一片新的認知空間。讀一遍確實很難接受,或者很難把握其中精髓,但真正想要改善自己幸福指數的人,必然能從觀念的改變中獲益良多。
一起了解下?
一、目的論
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還有影響力極大的心理學家榮格,都是精神分析學派,他們都主張心理問題從過去找原因,「一切結果之前都先有原因」。「童年陰影」「原生家庭」都在人的成長史中起著重大作用。這些被稱為「原因論」
而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比如一個有交往障礙的人,他不願意出門。一般的觀點認為他猶豫害怕不安才無法走出家門。但阿德勒卻論斷他是由於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製造出不安的情緒,從而就有了不出門的充分理由。
從思考行為的原因,轉化為思考行為的目的,這被他成為「目的論」。
很難接受吧!但我們可以換角度想,把這一切變成自己的問題,來進行自我啟發。當我們知道了自己行為或者情緒的原因來自不可更改的過去,是不是就很容易束手無策,甚或是悲觀無助陷入痛苦絕望。
但如果我們認為過去是無意義的,所謂的意義是被我們自己賦予的。而目前的行為是建立在賦予的意義之上,然後又有著難以覺察的目的性。那麼至少我們還知道「人是可以改變的」,那麼「一切都還來得及」。
舉個例子,我們因為某人的行為而憤怒大發雷霆。看,我不自覺地就用了「原因論」的方式,是他的行為,讓我生氣憤怒。他的行為在前,所以的憤怒不可避免。
而「目的論」是這樣解釋的——我們之所以發怒,是想要教訓一下對方,給對方點顏色看看。這樣的角度一轉換,是不是感覺到我們的情緒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我們的情緒,似乎就變得可控了。
二、課題分明
這個相對好理解一點。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
要想活得輕鬆,就必須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哪些是別人的。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分離出來。
然後,不幹涉別人的課題。對於自己的課題,認真對待,但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也不用刻意尋求別人的認可。
猛一看,這種觀點實在太冷漠,沒有人情味。但其實不然。
有個諺語這麼說——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心理學援助都遵循著這一要求。「助人自助」,也是這一觀點的體現。
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別的一切人,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知道——妄圖幹涉或者擔負別人的人生,是多麼沉重而痛苦的事情。而人的苦惱源自人際關係,所以要想幸福要想生活簡單,就要丟開別人的課題。
這一論點的意義還在於——我們明白自己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那麼理所當然的,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
於是,當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就不要生氣了。
這一點,對婚姻關係,是不是挺有用的。
三、接納自我
這個就更好理解了。
我們只需要明白——「接納自我」,不等同於「肯定自我」。不管什麼樣的自我,優點缺點,統統接受。
可以把自己想像一個不可更換不可丟棄的容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容器中被給予的東西 ,那些優點啊缺點啊,我們如何去看待,如何加以利用,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剛才「課題分離」教我們分清「自己」和「別人」的事,其實也是教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而「自我接納」,教我們「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就像對於60分的自己,我們不能說「只要我努力下次一定能夠100分」,這樣的肯定其實是很盲目的。我們要做的是誠實面對這個60分的自己,然後在此基礎上,去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好吧,有點繞。
四、他者信賴
剛說到了——人的煩惱源於人際關係。
於是,我們可以毫不留情地斬斷一部分人際關係。畢竟知道了「課題分離」,主動而徹底地剪斷關係,那是我們自己的課題,是可以做到的。
但,既然是人,我們必然有想要存在的關係。怎樣才能減少煩惱呢?阿德勒的觀點是——他者信賴。
對於自己想要建立的人際關係,或者親密關係,無條件信賴。聽起來是不是很理想化?會不會太傻?
原因是這樣的——如果把人際關係建立在「懷疑」的基礎上,懷疑朋友懷疑家人懷疑戀人,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充滿懷疑,不僅僅難以構築深厚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你會很痛苦。
所以,阿德勒的觀點很簡單——如果想要把對方當成朋友,就無條件信賴那些你想要建立關係的人。有了信賴他人的勇氣,才能擁有人際關係的喜悅。
當然「信賴」是你的課題,而「背叛」呢是對方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己該怎麼做,對方的事情讓對方做吧。
是的,「他者信賴」其實是很難的課題。你有勇氣去信賴一個人的同時,其實也擁有了遭遇背叛的勇氣。
五、他者貢獻
這樣一二三四的羅列下來,似乎會給人以——阿德勒的觀點有點自私或者沒有人情味——的印象。
但其實還有一個核心內容——他者貢獻。
當我們實現了「自我接納」,並對他人寄予了無條件的信賴,那我們之間的關係會是怎樣的呢?
毫無疑問,我們就是很好的「夥伴」關係,我們會有一個共同體,我們各自在其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歸屬感。
很自然的,我們就能為彼此給予影響做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我們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自我犧牲,我們就可以彼此效勞,感受到自己的「有用之處」。
這個「共同體」,可大可小,家庭、工作,社會,「對別人有用」,繼而有了「可以留在這裡」的歸屬感。這也是幸福的所在。
好了,書中還有很難得的觀點暫且聊這麼多,確實繞,但一步步操作下來,會不會覺得離幸福近了一點點呢!
精華部分再深入體會一下,變成更通俗的理解:行為上要自立,並與社會和諧相處;而心理層面呢,就要樹立自己的能力意識,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要有夥伴意識。
對於認知呢,往往我們都是很固執的,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自己的那片天空。有時有勇氣突破一下改變一下,或許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相信人人都擁有隨時隨地幸福的能力,所以拿出勇氣來吧。
祝我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