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2020-12-06 夢嫻君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阿爾雷德.阿德勒(1870-1937)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同時,他被譽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戴爾.卡耐基評論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個體心理學代表所有人的心理學。

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不好,身邊的大人經常拿他和其他的高富帥相比,讓他自慚形穢。三歲時,他的弟弟不幸去世,他兩次被車撞。五歲他得了肺炎,差點沒有救回來……

他的一生頗多坎坷,但是他卻始終敢於逆風而行,最終找到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意義,並成為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一樣齊名的一代心理學大咖。

阿德勒的思想非常超前,可以說領先他所處那個時代100年。阿德勒心理學絕對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由日本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兩個人共同所寫,核心思想來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的內容。

01

在古都郊外住著一位哲人,他始終認為:世界極其簡單,所有人隨時都可以獲得幸福

而一位被諸多煩惱纏繞的青年卻對此不敢苟同,他眼裡的世界是另一番場景:矛盾叢生,一片混沌,根本沒有什麼幸福可言。

於是這位青年去拜訪這位哲人,他想搞明白到底是誰對誰錯。

青年感嘆:現代的社會,人與人沒有任何可以信賴的東西,人人都充滿著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為自己而活。

言外之意就是他認為: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不管別人的死活。

哲人卻說:那並非是「世界」本身的樣子,世界本身很簡單,而完全是青年自己把世界看得複雜了。

然後哲人解釋原因是:「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於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哲人繼續說,試想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你眼中複雜怪異的混沌世界就會恢復極其簡單的樣子。所以我們所有的不幸,問題不在於世界如何,而在於自己怎樣。

02

關於這位青年,他自幼就缺乏自信,對自己的出身以及學歷,甚至是容貌都懷有深深的自卑感。

他很在意別人的目光和評價,他無法衷心地祝福別人的幸福,他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自我嫌棄的痛苦境地而難以自拔。

他非常渴望改變自己的現狀,但是他卻又固執地相信:人不可以改變。哲人卻反駁他這樣的觀念,而認為「人可以改變」。

如果我們一味地去關注過去留下的心靈創傷,童年陰影,想用這些原因去解釋現在,就很容易陷入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中出不來,然後變相的演變為自己的狹義而錯誤的「決定論」觀,從而自然得出: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決定,人根本無法改變。

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因為我們如果一直執著於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痛苦不堪。

阿德勒反對心理創傷學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03

阿德勒說過,「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過去的經歷或者創傷上,而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就對了。

人們之所以陷入自己的不幸之中而不能自拔,想要改變卻無法改變,是因為意識裡面認為「不幸」對自己而言有更多的好處。

青年很想改變自己的現狀,卻又自己認為自己無法改變,內心感到非常的苦惱和糾結。

哲人一語點破關鍵點:每個人無論在何時,或者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是可以改變的。無法改變的關鍵點在於自己下了「不改變」決心。

因為想要改變需要很大的「勇氣」,而大多數人都比較討厭這樣的勇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勇氣需要承受很多的痛苦。

所以青年和哲人最後討論的結論是:

我們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或者環境的原因,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只是缺乏「勇氣」,更準確的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決定我們人生的都是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自己的選擇。

世界其實很簡單。

我們之所以認為世界複雜是因為「我」的主觀作用。人生本來並不複雜,而是「我」把人生搞複雜了。所以遭遇不幸,難獲幸福!

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的存在,而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採取行動。

我們可以立足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放下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因為「原因論」可能會把我們帶入狹義而錯誤的「決定論」出不來。

「人可以改變」,並且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們之所以會有「想要改變而無法改變」的想法,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地下「不改變」的決心,我們缺乏面對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綜上所述,我們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想要改變,其實也很簡單,只要重新勇敢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不是由別人賦予的,不幸或者幸福,都是由自己選擇的,都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因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某種「目的」而活。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君點讚,歡迎關注百家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1,為什麼我們會討厭自己?因為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太害怕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拒絕,被否定而讓自己受傷,所以先用「討厭自己」這一種症狀來欺騙自己,活在幻想之中來逃避面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但現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除了動畫製作的精心,很多人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就是夢想的平等性,有了夢想,誰都能了不起。小老鼠即使生活在垃圾堆中,都能通過努力成為自己夢想中的模樣,不禁令人肅然起敬。但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並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的重要性。夢想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但對那些擁有不懼怕被別人討厭,始終堅持自我的人而言,便是可以實現的人生階段。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除了動畫製作的精心,很多人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就是夢想的平等性,有了夢想,誰都能了不起。小老鼠即使生活在垃圾堆中,都能通過努力成為自己夢想中的模樣,不禁令人肅然起敬。但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並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的重要性。
  • 成年人的潛規則:想要活得「爽」,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我看到了答案。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 《被討厭的勇氣》: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與他人無關
    文/麥大人01這些年,因為寫作的關係,看了不少好書,如果非要推薦一本的話,我認為是《被討厭的勇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看點心理學的書籍,因為每個人都想好好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同時也要了解他人。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在《被討厭的勇氣》為你訴說。01我們或許在某些時刻都因為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長相而感到自卑,或許正因如此,我們總是陷入羨慕別人生活的情緒困境中,也總是難以衷心的祝福別人的幸福。那麼,我們的不幸到底是誰的錯?
  • 我們都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身在武漢,經歷了焦灼期和緊張期,然後內心慢慢回歸平靜,期間看了不少有關心理學和哲學的書籍,受益匪多,印象較深的就是-來自日本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書中有幾個哲學觀點是比較認同的:
  • 《被討厭的勇氣》-追求幸福與甘於平庸的勇氣
    關注山叔,挖掘影視寶藏Hi,山叔本次要推薦的影視作品是一部由同名心理類書籍(又名:「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改編而來的日劇——《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一劇共10集,通過刑偵破案的方式,來表示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知識點。
  • 一切煩惱源自人際關係,「被別人討厭」才能獲得幸福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化身書中的青年,通過和哲人阿德勒的對話,解讀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髓: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需要被別人討厭的勇氣。阿德勒是誰呢?如果對他的名字沒有印象,你應該知道他的一個著作《自卑與超越》,如果還是沒有印象,需要記住,他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成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戴爾·卡耐基曾評價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主張你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無關,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完成,兩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研究。岸見一郎研究的是哲學和阿德勒的心理學,同時也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年輕人做指導。作家古賀史健的創作風格以對話創作見長,即你問我答的形式,並且對阿德勒心理學思想感到十分震撼,於是便經常拜訪岸見一郎,向其請教阿德勒的哲學。為何要對兩位作者做如此介紹,如果你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明白了。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生活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從表面上看,這些煩惱是關於金錢、家庭和個人發展等,但實際上,這些煩惱的背後是我們所選擇的生活哲學。《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通過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從生活哲學的角度,講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
  • 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
    1、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2、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3、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4、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心。5、你所有的不可能都是為自己找的藉口。你想知道它是誰嗎?它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兩個人用對話體告訴你的道理。它所帶給你的不止這些,想要了解更多,就仔細來看這本書吧!這本書中提到的阿德勒是一位心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他認為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 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你的樣子由你自己決定,不受任何人左右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闡明阿德勒心理學。得到了很多媒體人士的強力推薦。曾寶儀的推薦語是:「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大膽的許下做自己的願望,並勇敢實現它!」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如果找到阿德勒這一派的心理諮詢師,他不會問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會考慮她目前這樣有什麼好處。乍一聽可能沒辦法理解,她這樣還能有什麼好處呢?阿德勒會說,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失戀很可能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
  •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看似是在強調一個人的過去對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用盡全力都很難擺脫。仔細一想有點悲觀和殘忍,幾乎否認了人當下的作為的努力,認為努力無用。
  • 我們的煩惱都源自哪裡?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現在 狀況,來自於過去的經歷,來自於我們的環境和周圍其他人。而身為佛洛伊德思想的追隨者,阿德勒是第一個反對佛洛伊德學說體系的人。阿德勒認為,我們的現狀,只跟我們自己有關,也正是因為對弗洛伊德學說的質疑,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近年來,報紙或其他媒體報導了一些由照護問題引發的不幸事件,每每讀到,總是令人痛心。鑑於此,我決心寫本關於照護的書,希望能防止此類不幸事件的發生,雖然此舉未必全然有用。  本書從照護者的角度出發,運用我多年研究的阿德勒心理學原理,探討如何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如何與我們要守護的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
  • 薦讀: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除了專攻哲學以外,同時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古賀史健,1973年生於福岡,是一位文學作家,他們合作出版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著名的書。阿德勒心理學會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很多人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反而是因為『不想走出去』的目的,製造出不安的情緒作為手段,這被稱為『目的論』。」這是一般人都會在不自覺中行使的手段,只是在於嚴重或輕微。阿德勒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因為他提倡無論任何經驗,本身都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
  •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我們如何能夠一直保持年輕的心態,令人生「只若初見」?我們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為自己的心靈留一片藍天?我們又是否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一切的答案盡在這本書中!第一個主題就是: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