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七師是我軍騎兵勁旅中的一支,它由原國民黨新疆部隊和平起義後整編而成,隸屬新疆軍區二十二兵團。
騎七師前身是西北馬步芳的騎五軍,1945年5月調進新疆鎮壓"三區革命"。1949年9月25日,以陶峙嶽將軍為代表的國民黨駐疆部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電令,宣布起義,為新疆和平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功勞。
起義後,國民黨部隊受到整訓改造,其中原整編第一師改編為騎兵第七師,隸屬二十二兵團(1949年12月20日組建)。
騎七師師部駐奇臺。師長韓有文,政委於春山,第一副師長韓榮福,第二副師長郭全梁,第三副師長馬全吉,參謀長李綱,政治部主任楊貫之。騎七師下轄機直機關(駐奇臺)、通訊19團(駐巴裡巴蓋)、20團(駐昌吉)、21團(駐阜康)、特務營(駐精河)。
1950年3月6日,騎七師駐昌吉的20團中大部分官兵發生叛變。隨後,駐阜康的21團兩個連,駐精河的特務營等單位也先後譁發。至3月28日,騎七師接連發生叛亂十多起,有12個連,一個排參與,人數達到1930餘人。3月13日,王震手令騎七師領導受訓,新疆部隊投入平叛的戰鬥之中。
平叛之後,新疆軍區立即開展對騎七師官兵的教育整訓。整訓期間,騎七師歸六軍領導。經過新的整訓改造,騎七師官兵放下包袱,團結一致,輕裝上陣,很快就編入了生產部隊,投入到大生產之中。師直機關和大部分官兵開赴阿勒泰地區,與已進駐巴裡巴蓋的通訊19團會合。師部駐巴裡巴蓋。
從1950年到1952年,二軍五師獨立團、新疆軍區挖金大隊和騎七師大部,先後開赴阿勒泰地區。
騎七師進駐巴裡巴蓋後,師直機關被改編為阿山軍分區。其下轄的20團一部分歸入補訓團,另一部分劃歸礦區公安部隊,其餘人員編入通訊19團。21團改編為建築工程大隊。至此,騎七師在阿勒泰地區的使命已經完成。
在另一個地方,瑪納斯河中遊東岸,古絲綢北路的迪化西大門,號稱鳳凰城的綏來縣(瑪納斯縣)中部,騎兵第七師即將復甦。
據農八師《一四七團志》記載:1952年4月,根據省水利廳提供的水文資料,新疆軍區派出一支23人的小分隊開赴綏來縣城西北15公裡一帶。他們勘測土地,籌建農場。帶隊人是運輸部副部長林海清,汽二團副團長劉三朵,政委張志勇。是年6月18日,運輸部在大海子沼澤地北沿的仲莊成立了生產總隊,也就是綏來農場。總隊長劉三朵,政委張志勇。自此,拉開了新疆軍人屯墾瑪納斯河東岸的序幕。
是年七、八月份,從內地調遣來疆的兩批犯人,共1800餘人來此組建勞改隊。支隊長陳志清,政委耿光瑞。三個勞改大隊分別進駐到了小李莊、十戶灘和烏蘇縣,投入到開荒生產之中。當年冬春,二大隊在仲莊修建大海子水庫,也就是如今的躍進水庫。不久合編為勞改支隊。
1953年2月,運輸部又調集駱駝營、哈密生產建設大隊和霍爾果斯邊防論766人,在小李莊組建三十團,團長鄭國華。1953年3月29日,根據瑪河東岸開發建設和生產的需要,新疆軍區發文,以綏來農場和三十團為主體重建騎兵第七師,從四月一日起正式辦公。巴裡巴蓋的19團歸屬騎七師領導。師部設在仲莊,師長林海清,副師長韓榮福;另調一名姓安的副政委。劉三朵、張志勇調師機關任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其餘幹部任職情況無資料。
是年5月1日,騎七師在運輸部部長陳實指示下,在小李莊修建師部;由勞改二大隊和三十團部分人員擔任施工。該師部基本建設於10月底竣工,11月初遷入辦公。該師番號於6月5日由軍區發文,6月中旬執行。騎七師改編為農業建設第十師,師長兼政委林海清,副政委劉丙正,副師長韓榮福,參謀長劉三朵,政治部主任張志勇。師部駐瑪納斯縣小李莊,下轄巴裡巴蓋的28團(原通訊19團)、勞改支隊和三十團。從此,打響了瑪河東岸屯墾屯邊事業的新戰鬥。
至此,我軍在新中國組建的騎兵第七師徹底地完成了其全部使命,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騎兵第七師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年半時間。但在新中國西部邊陲的開拓建設史上,在新疆軍區二十二兵團的和平拓荒史上,騎七師留下了其獨特而精彩的一筆。在開發巴裡巴蓋和瑪納斯河東岸的生產戰鬥中,騎七師書寫了不可抹滅的輝煌篇章。
2016年12月6日
小李莊大門。
圖片作者提供。
小李莊禮堂正面觀。
圖片作者提供。
小李莊禮堂側面觀。
圖片作者提供。
解放初進行剿匪的戰士們。
圖片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張成忠,字石塵,河南杞縣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在小李莊中學就讀小學和初中,為老三屆畢業生。曾從事過農工、教師和新聞宣傳等工作。多年來,關注於新疆和兵團的歷史研究;參與過小李莊軍墾資料的發掘和整理工作。撰文存資,少有發表。
作者近照。
圖片作者提供。
達西後記:
馬步芳,字子香,經名胡賽尼,回族,甘肅臨夏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其為甘陝回變首領馬海宴之孫,馬麒之子。馬步青是其兄長。
馬步芳早年隨父馬麒投西北軍,歷任陸軍新編第二軍軍長兼第100師師長,青海省保安處處長,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軍第五縱隊司令。他曾派兵"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參與抗日戰爭。
李宗仁、閻錫山說馬步芳是匹野馬,馬鴻逵是匹滑馬。馬步芳家族曾在青海統治數十年之久,被稱為"青馬家族",也被稱為"青海王"。當地民歌"花兒"唱道:上山的老虎下山的狼,兇不過青海的馬步芳。據說馬步芳有股子狠勁。上世紀四十年代,摩託車剛剛進入西寧的時候,馬步芳拿到新摩託車就敢騎。一踩油門,摩託車便一躍而出,根本停不住。摩託車從東關大本營一直跑到20多裡外西寧城東郊的樂家灣,衛兵們騎著馬都追不上。西寧通往湟中塔爾寺的道路兩邊,整齊地排列著高大挺拔的白楊,樹冠密合成封閉的林蔭隧道。這些樹是馬步芳下令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讓士兵、壯丁、政府職員、學生、工人栽植的。當時馬步芳還下了一道命令:誰敢砍樹就砍誰的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初,馬步芳對轄區內的毒品限制比較嚴。不論是販毒還是吸毒,只要被他抓住,一律砍頭。馬家軍以"甘、河、回、馬"(即甘肅人、河州人、回族、馬姓)這四條為用人標準,採取家族世襲和宗教控制的方法帶兵。與其他國民黨軍相比,其有著很強的戰鬥力。他們氣焰十分驕狂,不僅瞧不起中央軍,也常常吹噓解放軍是他手下的敗將。當年打敗紅軍西路軍,成了馬步芳誇耀的資本。解放戰爭時,馬步芳就放出狂話,說蘭州是攻不破的鐵城,彭德懷膽敢進攻蘭州,本署舉全力一鼓而殲滅之。最終,他還是敗在彭德懷手下。1949年8月24日,馬步芳隻身逃往西寧、重慶,所部交由兒子馬繼援指揮。蘭州戰役是西北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消滅了馬步芳集團的主力,就打開了進軍青海、寧夏、新疆的門戶。蘭州戰役後,馬步芳攜眷逃往臺灣。他把西北戰場失敗的責任完全推到了馬鴻逵的身上。在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第五十二次會議上,人們以馬步芳擅離職守給予"撤職議處"處分。馬步芳後在埃及開羅定居。流亡國外後,馬步芳在精神上十分苦悶。後來,馬步芳出任了阿拉伯大使,並於1975年死於麥加。
1975年,一位到麥加朝聖的青海穆斯林老人曾暗訪過馬步芳。當時,彌留之際的馬步芳已說不出話,老淚縱橫。兩人在袖中用西部獨有的方式進行手談。很快,馬步芳就在無限的鄉愁中悽然辭世。
責任小編:青冰小姐
高貴者有高貴者的歷史;卑微者有卑微者的歷史。
只要是人,就是歷史。
歡迎掃描關注
解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