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公園「相親角」
■閱讀提示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上班族的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受工作環境、交友空間的限制,交友難、婚戀難成為普遍現象,很多城市湧現出市民自發組織的「相親角」。在貴陽,也有這樣一個「相親角」,每到周四和周日,很多老人就會相聚到河濱公園「相親角」,為他們的孩子尋找幸福。
個人條件好
不一定是優勢
近段時間,貴陽氣溫驟降,但河濱公園「相親角」,依然不失熱度。每到周四和周日,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到這裡集合,多數是為兒女相親。
「看看,這是我兒子的照片,還不錯吧?」「加個微信,讓孩子認識一下。」很早就來到場地的老人已打開話匣,互相介紹起各自的子女。
當日,來現場的有十多個阿姨,都是為子女「打探」情況的。和其他人的目的一樣,今年60多歲的林阿姨也起了個大早,如期趕往這個「老地方」。
「孩子工作忙,圈子窄,接觸到的人少,但是做父母的哪個心裡不著急?」林阿姨說,女兒二十多歲時,她曾通過婚介給女兒找過對象,但相親對象要麼個子矮,要麼離異還帶著孩子,一直沒找到中意的,一拖就到了34歲。
其實,林阿姨的女兒條件不錯,不僅有著一米六五的身高,還有事業單位的穩定工作。和林阿姨的女兒一樣,以往來這裡的很多老人的子女都各有長處,有的工作穩定,有的收入很高,有的有車有房,還有的是博士和海歸……
然而,對於這些「優勢」,林阿姨卻感慨,「來相親,肯定都往好的方面講。不過,男孩只要長得過得去,其他條件越好越是香餑餑,而女孩是條件越好越難找。」
原來,來這裡的次數多了,阿姨們也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有的女孩是高學歷,自己就有車有房,還有的女孩一旦過了30歲,就不再覺得婚姻是必需品,年輕人婚戀觀的轉變,讓很多父母只能幹著急。
「就連這個『相親角』,不少人也是瞞著孩子來的。」林阿姨說。
標準差異
讓「代相親」成難題
家住河濱公園附近的王阿姨來「相親角」已經七年有餘,期間,她見證過有人修成正果,也見到有人現在依然堅持。
「可憐天下父母心,相親有時講緣分,有的老人一堅持就是好幾年。」王阿姨說,她的女兒已經結婚,一開始,她只是來公園玩,時間久了和大家漸漸熟悉,發現人員流動大,人們認識的機會很隨機,便主動為大家牽線搭橋。
雖說是為孩子相親,在現場卻幾乎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這樣一來,父母就成了子女相親的第一把關人。
王阿姨也直言,年輕人和老人擇偶觀並不一樣,很多時候,父母喜歡的,孩子不一定喜歡;孩子喜歡的,或許是父母的排除項,白白錯過一個機會。而且,一旦存在代溝,第一次見面沒共同話題,一些老人就會直奔主題問對方「是不是本地人?」「在什麼單位工作?」「有房嗎?有幾套?」「父母在哪兒工作?」一番盤問下來,很容易讓對方感到侷促,打起「退堂鼓」。
旁邊幾位阿姨接過話茬,「觀念確實不同,像我就喜歡勤儉持家、踏實的,但兒子喜歡漂亮的,你和他說不通。」「我家覺得找女婿人品好就夠了,而女兒喜歡身高比自己高,三觀還要合得來的。」……
關於標準,阿姨們和子女各有想法,相互間標準的不同,也成為父母「代相親」難的原因之一。
緊跟潮流
相親啟用微信群
幾年前的「相親角」,要比現在更加醒目。同樣是在這片小樹林,老人們會用一條細線拴在樹與樹之間,把子女的年齡、身高、工作單位、興趣愛好等基本信息列印下來做成「簡歷牌」,夾在細線上。來到「相親角」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這些信息,覺得合適,可以直接電話聯繫。
後來,老人們發現這樣的方式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困擾,現場一位老人說:「有時候等來的不是孩子的對象,而是婚介機構的電話轟炸,也不是說找婚介不行,只是我們很難分辨真假,也擔心遇到騙子。」
為了方便交流,老人們還建立了微信群,讓相親從線下走到線上,天冷下雨時,大家隨時都能在群裡交流,也能關注是否有新人加入。王阿姨拿出手機,記者看到,在該相親微信群裡,有將近400人,她們還根據類別,建立了父母交流群、子女相親群、離異群、找老伴兒群等等。進群是不收費的,但為了確保信息真實,要進行嚴格的身份審核。
還有一些老人,更相信相關部門組織的相親活動,他們認為資源會更優質,也更加值得信賴。因此,他們希望相關部門能組織一些常態化的相親交友活動,為廣大青年男女、職工提供一個認識的平臺,促進互相間的交流。
(貴陽日報融媒體實習記者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