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篇和「985相親局」有關的文章,揭開了「高學歷相親圈」的真實模樣。
在相親平臺的組織下,一場「985相親局」在798藝術區的一間餐廳內召開。
參加相親局的是200位男女嘉賓皆畢業於985大學,幾乎都是碩士和博士。所從事的也大多是金融、諮詢、網際網路行業,也有不少人來自機關和高校,的確算得上精英群體。
舉辦方已經包下了整棟餐廳,嘉賓們可以在包廂內通過桌遊社交,也可以直接參與活動方組織的「8分鐘約會」。
8分鐘約會指的是三名男嘉賓和三名女嘉賓在8分鐘內面對面自由聊天,8分鐘過後,女嘉賓保持現有的位置,而男嘉賓則要移動到下一桌,和新的女嘉賓開展第二輪8分鐘約會。
通過短時間、高強度的面對面交流,嘉賓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更多的人。
8分鐘約會時間有限,因此男女雙方都會儘量說出對方感興趣的信息,男女嘉賓們很少交流彼此的感情經歷,而是將時間集中在介紹自己的學歷、職業、興趣愛好上。
這種交流形式與其說是相親,不如說更像是一場面試。
隨著「985相親局」從小圈子走向大眾視野,這種相親形式隨之招來了許多非議。
許多人認為這種過度標籤化的相親形式太過機械,以這樣的心態是換不來真正的愛情的。
在開始討論「985相親局」是好是壞之前,或許我們應搞清楚為什麼這些「精英人士」願意參加這種相親活動。
嘉賓們參加相親局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人參與這種相親局其實是因為缺少戀愛經歷,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來自外界的壓力也越來越高,她們不得不開始考慮相關問題,而且因為自身物質條件較優渥,她們總是害怕生活中的追求者只是看中了自己的家境,和家境同樣優渥的嘉賓相親顯然更有安全感。
也有的嘉賓參加這種活動是因為平日裡社交圈較小,而且對伴侶的要求較高,在生活中接觸不到合適的,參加門檻較高的「985相親局」不僅可以擴展社交面,也可以接觸到較為優質的男性。
女孩們之所以會參加這次活動,正是看中了「985相親局」的門檻。
對於女孩子來說,私下裡相親不太安全,參加缺少門檻的相親活動有時又很不靠譜,網絡上隨處可以找到網友們分享的慘痛經歷。
通過設置門檻篩選相親對象的確更有保障而且更有效率。從這個角度來看,985相親局雖然聽起來有些「凡爾賽」,但實際上也只是順應需求而產生的正常社交活動罷了。
包下了整棟餐館的985相親局和公園裡老人們創立的相親角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也不能避免未來婚姻出現的雞飛蛋打。在決定相親的那一瞬間,大家其實就該準備好被拿到婚戀市場上「估價」了。
大眾對985相親局的吐槽,其實針對的是相親這件事本身。
相親能夠換來真正的愛情嗎?機率真的很小,但相親這件事本身就是急功近利的,許多人參加相親最直接的目的便是結婚。
婚姻的確是愛情的結晶,但婚姻在很多人心中也是好用的工具。
通過相親,他們可以接觸與自身條件相符的配偶,和這些相親對象結成家庭雖然可能並不幸福,但至少可以保證生活質量不下跌,雙方家庭共同努力,還可以讓生下來的孩子更進一步,進入更高的階級。
這種婚戀觀可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在我國早已風靡多年了,層出不窮的相親活動是它的產物,屢禁不絕的天價彩禮也是這種婚戀觀的表現形式。而去年470萬對離婚的夫妻則是這種扭曲婚戀觀最直觀的負面後果。
985相親局不值得提倡,但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扭曲的婚戀觀,這種事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移風易俗是潛移默化的事情,在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