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即始,中國人傳統節日裡的喜慶,自然是要寄以美好的願望:福、祿、壽。表現這個題材的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大一部分,載體會涵蓋書畫、工藝、文玩、裝飾等等。
福祿壽人物圖 清代莊豫德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這幅圖的原畫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的《福祿壽人物圖》,清代畫家莊豫德所作,是皇室貴族與平民百姓都喜歡的題材。
觀復貓孟大咖、馬都督、花肥肥,分別扮演福、祿、壽三星。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有提到這樣一種瓷器:「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
粉彩天幹地支轉心筆筒
清乾隆 觀復博物館藏
這件筆筒用到了類似的工藝,筒身可以轉動,其上所書天幹地支就能相互對應,有點像簡易版的萬年曆。
錦上添花
軋道是清代瓷器上新出現的一種裝飾工藝,即以鐵錐在色地(胭脂紅、黃、藍地)上劃出蔓草紋圖案。景德鎮稱作「耙花」。始見於雍正琺瑯彩瓷器,在乾隆琺瑯彩、粉彩瓷器上這種工藝較為流行。
畫中壽星
觀復貓花肥肥飾演壽星
乾隆以後各朝瓷器上亦有採用,但工藝水平則每況愈下。因其工藝複雜,技術難度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對而言官窯器上的軋道工藝比民窯瓷器上的更為精細。在蔓草圖案之上再以粉彩裝飾,稱軋道粉彩,文獻上稱之為「錦上添花」。
雕瓷軋道礬紅海水龍紋水丞(帶銅勺及木託)
清嘉慶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包袱瓶
包袱瓶創燒於清雍正時期,流行於乾隆、嘉慶兩朝,以粉彩較多見。在瓶身肩部裝飾凸雕的包袱皮或者束帶,絲織物的褶皺起伏細膩精到,宛若女子肩頭環繞披肩,用堅硬的瓷土來表現柔軟的絲織物,用色彩鮮豔柔和的粉彩來表現絲織物的美感,兩者的結合達到了審美的極致。
粉彩纏枝蓮紋包袱瓶
清嘉慶 觀復博物館藏
此外,「包袱」與「包福」有諧音之效,寓意幸福吉祥。由於該器型獨特,紋飾優美,寓意美好,遂為後世爭相仿製,也是宮廷皇家常見的御用之物。
畫中福星
觀復貓孟大咖飾演福星
此件嘉慶時期的包袱瓶還保留有乾隆時期的工藝特徵,畫面繁辱,色澤豔麗明亮。足內三行六字篆書款「大清嘉慶年制」。
佛八寶
紫檀柄百寶嵌白玉如意
清乾隆 觀復博物館藏
整柄如意以紫檀為底材,首部鑲嵌橢圓形瓦子,尾部嵌扇形玉飾,玉飾上都雕琢鵪鶉與谷穗,寓意「歲歲平安」。紫檀木柄以百寶嵌工藝鑲嵌佛八寶裝飾,按照順序為「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八寶間以螺細嵌有篆書「吉祥如意」四字。
畫中祿星
觀復貓馬都督飾演祿星
佛八寶為佛前供器,藏文稱之為「八吉祥相」。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八件組成。每件供器含義不同:輪代表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螺代表菩薩果妙音吉祥;傘代表張弛自如,曲覆眾生;蓋代表遍覆三千,淨一切樂;花代表出五濁世無所染;罐代表福智圓滿,具完無漏;魚代表堅固活潑,能解壞劫;長代表迴環貫徹,一切通明。因為八寶寓意吉祥,所以成為我國傳統工藝中的主要紋飾。
《晉書》記載:王敦「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土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因為如意既是高檔的工藝品,又暗含美好的寓意,深得皇帝的歡喜,所以,成為各地總督官員,向歷代皇帝、皇后、皇太后進貢的首位必送禮品。康熙年間,如意大量出現在皇宮,仍是皇帝與后妃們的把玩之物,寢殿中、寶座旁隨處可見,取吉祥、順心之蘊義。
黃花梨雕龍紋平頭案 明晚期
觀復博物館藏
觀復貓孟大咖
觀復貓馬都督
觀復貓花肥肥
插畫:觀復檀仁
觀復文物攝影:觀復胡胡
觀復貓攝影:觀復二白
文案編輯:觀復江離
觀復博物館(北京館)參觀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
上海觀復博物館參觀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37層
更多觀復博物館的故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觀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