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看過一部動畫片叫聰明的一休。裡面的主角一休,因為日本政權交替,從小被母親送到寺廟裡去借宿。雖然從小缺乏母親的陪伴,但他依然養成了活潑樂觀,開朗大方,樂於助人的習慣。他總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幫助身邊的人,他幫助的人裡,不僅有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還有地位低下,生活困苦的社會底層的人。
動畫片裡的一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永不放棄的奉獻精神教育了一代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歷史上真正的一休和尚是什麼樣子的呢?歷史上的一休身世顯赫,出身皇族,他的父親是日本天皇,母親是日野中納言的愛女。但因為一休的母親是南朝權臣藤原氏的後裔,所以她被趕出皇宮,一休也因此喪失了繼承權,失去了皇子的身份。當時的將軍足利義滿為了以防後患,怕一休長大後會報復,所以把一休送到寺院裡面出家當和尚。那一年一休剛剛5歲,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童。
年幼的一休,剛開始的時候是在安國寺學習佛法,後來轉到另一個寺廟學習維摩經。到他15歲的時候,因為做了一首詩,而一舉成名,名動日本。因為他的盛名,被破格批准進入京都建仁寺。京都在當時的日本,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很繁華興盛。建仁寺也是久負盛名,但是進去了之後,一休和尚卻發現,裡面有許多的僧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棄修行。他們只注重結交權貴,追逐利益。一休和尚很討厭這種風氣,他一面自己研習佛法,一面研究漢詩,在他的不懈努力與學習下,後來他終於成為了日本的一代名僧。
一休和尚對於詩很有研究,他做的詩也非常出色。早期他的詩,類似陶淵明的風格,追求寧靜高潔的信仰。體現了他早期嚮往的摒棄世俗幹擾,寧靜暢想生活的希望。這一時期的他,每天過著固定規律的生活,或研讀經文,或吟詩作賦,生活悠然而平靜。但到了晚年的一休,仿若換了一個人,性情大變。不僅開始破壞戒律吃肉喝酒,而且流連花叢,樂不思蜀。一休還起了個「夢閨」的雅號來表明自己的愛好。直到現在,日本社會還流傳著很多他晚年在風月場所寫的豔詩。
正因為他早年與晚年兩種不同的生活作風,日本社會對他有兩種不同的定論。第一種完全褒義讚美,認為他對日本的詩詞以及佛寺的詩經編撰作了很大的貢獻,後期留連花叢寫豔詩也是以身試法,給後人一個警戒,告訴後人那樣做是不對的,因此一休和尚是一位傑出的僧人。
而另一種看法則認為,雖然早期一休寫了很多清新脫俗的詩,值得人拜讀,但他晚年為老不尊,出入風月場所寫豔詩,帶壞了社會風氣。
不管人們如何評說,一休和尚在放蕩不羈的走完自己的87年人世之旅後,寂靜的歸於塵土,不帶走一片雲彩,只留下那些傳奇往事飄散在風中。無論如何,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隨心所欲的生活,也算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