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有需要開通白名單轉載的公號請後臺留言聯繫)
文/師燁東
大地影院與沃美院線還未成為舊愛,阿里影業已經又添新歡。
8月22日晚間,阿里影業公告稱,通過子公司天津阿里影業出資3900萬元獲得杭州星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60.84%股權,同時向杭州星際注資6100萬,最終獲得該公司80%的股權。
與去年萬達10億買下14座世茂影城相比,阿里影業此番一個億買下並「擴充」一家影城耗資不菲——這一個億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如果只是一家影院,與此前傳聞的阿里影業自建院線是不是相去甚遠了一些?
在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看來,那筆注資的6100萬是此番輕描淡寫的交易背後的巨大想像空間——阿里影業想要的是當然不只是一家影院,但又不必是一條院線。
用1個億的「血本」打造下一代影院的「震撼案例」:阿里影業的影院品牌從此出發
粗看這份公告,阿里影業似乎是豪擲1億元人民幣獲取了一座影院80%的股權,因為2013年成立的杭州星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主要的資產就是旗下的杭州星際影城,而且公司的淨資產估值只有1370萬。
阿里影業CEO張強已經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過,他們想通過網際網路技術來改造電影產業。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期間,張強公開演講認為,與網際網路掛鈎的O2O發行模式是未來電影的主流發行模式,「對於這個體系,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和影院分享阿里巴巴的大數據,更好的建立影院會員體系,幫助電影院建立更高效的網際網路運營體系,建立融資平臺,縮短票款的結算周期,幫助線下影院建立衍生品的銷售體系,改變中國電影單純依賴票房的商業模式;甚至會逐步建立電影製片完片擔保體系,為更多的中小電影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對電影產業的網際網路化改造難嗎?當然難。
阿里影業為此用兩年的時間「自力更生」、一城一池地在改建自己體系內的電影產業基礎設施。比如8.3億元人民幣收購粵科軟體,5.2億美元「併入」淘寶電影和娛樂寶,投資10億元人民幣認購大地影院可轉債……在今年5月,阿里影業旗下的淘寶電影(現已更名「淘票票」)宣布獲得17億元融資,其中的投資方就包括了和和影業、博納影業以及聯瑞影業,在更早前還投資了8600萬美元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阿里影業對於發行端的布局落子無數,其企圖心也已是人盡皆知。
通過這些投資,阿里影業做成了什麼樣的格局?
以數據為核心的產業鏈條,可以形成閉環的O2O宣發渠道,以及與電影產業之外商家的聯結:上遊多部影片正在製作,中遊自建並綁定的宣發矩陣,下遊與院線及影投合作;在2B的終端有粵科聯結影院,從而掌握了影院的需求與數據,在2C的終端,有淘票票與支付寶幾乎是「植入」了消費者生活,當然也因此擁有了海量消費者的數據,娛樂寶以營銷之實聯結了上遊的片方和終端的用戶。
最近半年,阿里影業先後以不同的形式與大地影院、沃美院線兩家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其對於直接進入院線、影院來改造行業的意圖日趨明顯——但要改造影院和經營者的思路、觀念,其要面對的是一個有著6000多座影院的市場,新舊勢力混雜,難度不言而喻。
此前有接近粵科的阿里影業人士在接受壹娛觀察採訪時就曾經說過,「影院還是個相對比較傳統的行業,他們經過多年形成的運營習慣,還有一些明的暗的規則,並不是短期內就能改變的。網際網路進來影院的時間不長,對影院的改造和提升還在起步階段,雖然不少影院都認同智能化、網際網路化是趨勢,但市場上還沒有出現真正讓他們能夠特別震撼的案例,所以大部分影院都願意嘗試智能化,但也僅僅是嘗試性質的,不太可能投入血本去做。」
所以如今阿里影業自己用1個億的「血本」買下了一座影院,料其是計劃自主地打造一個「震撼的案例」去完成下一代影院的範本,也是藉此完全打通自己布局了兩年的全產業鏈。阿里影業在公告中解釋投資時提到,「鑑於本集團現有的內容製作、宣發、線上票務,以及影院票務管理系統的平臺,為了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延伸,本集團正嘗試投資及打造自有的娛樂消費終端場景。星際投資將有助於探索將本集團擁有的數據、網際網路能力和資源轉化成提高影院運營和效率的更多可能,從而建立相關業務渠道,更好地把握中國電影產業之潛在增長機遇。」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目前阿里影業控股杭州星際影城,只是其兩年來布局下註定要走的一步路,接下來就是要試驗已有的布局能否打通:「如果模式成功,那麼對於阿里影業來說,能帶來線上資源與線下商家的聯動,這就是一種影院的網際網路式新玩法,如果成功就能成為影投公司發展加盟即可,對於阿里影業來說更重要的是擁有自建的影院品牌,沒必要再去購買一個徒有虛名的院線牌照。即便現在所做的打通全局的試驗失敗,那麼阿里影業現有的對於大地、沃美等的投資至少也可以保證他們能為上遊服務。」
實際上,阿里對下遊的投資已經在今年夏天阿里影業參與保底的《絕地逃亡》中有過實戰驗證,大地影院及大地院線對該片的票房貢獻連續多日位列影投公司和院線的第二位。增加對下遊的控制,無疑也能為阿里的中遊和上遊收益帶來更多的保證。
萬達與騰訊,阿里影業在跟誰較勁?
在上影節發布的含19部影視劇的片單,阿里影業在上遊與中遊都是主要參與者,現在有了影院,阿里影業朝著上中下遊「制發放」一體的影業巨頭又進了一步。
早在傳出阿里影業將要自建影院的傳聞時,就有媒體稱「阿里將自建院線,萬達的老大哥地位將不保」。
在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看來,以目前的準備看來,阿里影業還不足以在下遊與萬達對標——萬達在線下的實力和基礎非一日之寒。
萬達在中國擁有的不僅是300多座影院,而是在各城市依附於最佳商業地段的頂級影院。
這其中包括中國數量最多的IMAX影廳(超過160家),以及未來5年將在國內打造100家杜比影院。一個杜比影廳的造價就比一座中等影院貴,而在今年8月,萬達院線又宣布將在未來6年內新建150家IMAX影院。
這些所需投資額巨大的頂級影院不僅是萬達已有的資產優勢,同時也是建造時間上的先發優勢。在下遊的洗牌與競爭中,越往後,就越對萬達有利,因為當越來越多消費者擁有觀影習慣之後,影響他們的是視聽體驗,而非幾十元的價格差。
萬達院線也在發力數據與智能化。不同點在於,萬達的優勢在實體,所以他們走的是一條線下到線上的路;而阿里的優勢在數字世界,所以他們走的是一條線上到線下的路。
實際上,阿里與騰訊才更有較勁的產業布局。
淘寶電影正式更名為淘票票之時,張強就表示,未來淘票票將定位於泛娛樂產業營銷平臺,自身服務能力向產業鏈上下遊全面開放。業務範疇由電影擴展至演出、體育等泛娛樂業,自身定位由線上售票平臺轉變為具備線上線下雙向宣發能力的營銷平臺。
而在今年的6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向外界宣布,正式成立"阿里巴巴大文娛版塊"。該版塊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數字娛樂事業部。
騰訊則早在5年前就提出了「泛娛樂」這一概念。與阿里不同的是,騰訊沒有在產業鏈上進行大規模的併購,而是在公司內部完成了遊戲、文學、動漫、影視4塊業務的布局,且積累了一批IP。
如今阿里直接投資影院並與院線合作,在下遊比騰訊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但是在內容端,特別是資源儲備方面,騰訊影業仍然擁有較多的優勢。
對於阿里影業來說,投資者更關切的顯然是他的利潤情況。儘管2015年淨利潤由2014年的虧損4.17億逆轉為4.66億,但是靠匯兌損益和公司商譽帶來的收益很顯然並不能說服投資者,而2016年上半年超過4億元的預虧損則讓媒體一片譁然。因此,在謀求改變產業的同時,阿里影業身上也背負著改善利潤的重擔。
無論阿里、騰訊還是萬達來說,這些不差錢的企業瞄準的都是影視甚至泛娛樂的全產業鏈布局。如何通過網際網路來改造電影產業並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對於阿里影業來說,既然選擇了在下遊做大局,可能需要忍受更長一段時間在財報方面的不好看,淘票票已背上了2016年上半年4億虧損的鍋,之後阿里影業一旦加大、加快對影院的購買,只會讓成本壓力更大。
前路漫漫,我們當然期待「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本文首發壹娛觀察(yiyuguancha)關注回復「藝術片」即可知曉《冬》的線上線下排片和發行方式是否值得借鑑;回復「3D」電影即可收到誰在逼我們看3D電影;回復「票房注水」即可獲得行業內揭秘;回復「封殺」即可收到哪些被誤讀的封殺。更有「電影節」、「導演」、「地網發行」、「另有影情」等關鍵詞背後的精彩內容!另有讀者群每日暢聊電影和泛娛樂產業一手諮詢並招賢納士有償徵集優質書評。具體請加yiyuguancha6人工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