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想要機械錶走時精準,充足的動力是前提。那麼如何保證這個動力源源不斷,為此早期制表師們絞盡腦汁,設計出了自動機械錶,讓佩戴手錶的人,通過日常手臂的運動來為機械錶進行動力的補充,達到「自動」上鏈的目的。那麼自動機械錶通過什麼機構自動上鏈?今天鑫諾德錶帶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制表師們對機械錶機芯動了什麼「手腳」。
看過我之前文章,我們都知道其實自動機械錶和手動機械錶的區別,就是多一個自動上鏈的機構,也就說制表師們對機械錶機芯的基礎增加了自動上鏈的機構。
其實這個機構並不複雜,但也不簡單。自動上鏈機構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是自動錘,其由錘體和錘板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的連接方法有焊接,鉚接和粘接。
一般重錘的錘體材料需要使用高密度的合金(鎢93%、鎳4%、銅3%),粉末冶金技術冶煉,而這種材料較脆密度17.5~18.2克/立方釐米,是普通金屬的數倍。通常這種重金屬只用在自動錘的最外緣部分。小擺陀大多採用22K的金合金。而錘板,指的是中央受力比較大較薄的部分,使用銅或鋼製成。
第2部分是支承,現今自動表大部分採用滾珠軸承作為自動錘的支承,以減少軸承摩擦,提高靈活性;也能見到寶石和鋼軸作為滑動軸承的結構。第3部分是換向裝置,不管自動錘向哪個方向的轉動,都可以轉換成自動輪系的定向轉動。
從理論性來講,自動機械錶的發條特性、必須滿足2個條件。①發條打滑時的工作圈數應不少於原有工作圈數的90%;②打滑時的力矩波動值和發條最大工作力矩的比值小於15%。以上兩點說的都是關於副發條的打滑,為什麼這個發條打滑很重要?
如果發條的打滑力矩過大(定義:小於滿條力矩115%),發條的輸出力矩也會相應加大,可能引起撞擺,致使表走快很多;嚴重時,會損壞發條,如斷裂等。而發條的打滑力矩過小(定義:小於滿條力矩90%),發條還未上滿就開始打滑,會使發條的輸出力矩相應減小,擺幅降低,影響走時精度;同時,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走時長度。
另外從結構上考慮,應增脫離裝置,以提高機構的上條效率。自動上鏈機構工作的時,大小鋼輪輪齒脫開嚙合,小鋼輪和上下離合輪不會影響自動機構的效率。而這個自動上鏈裝置常見結構有三種。
中、低檔自動機械錶上使用比較多的是搖擺齒輪式;中檔或偏高檔自動機械錶上使用的是棘輪——棘爪式;高檔表或偏高檔自動機械錶上使用比較多的換向輪式(包括①單向離合式②超越離合器式)
除了常見的自動上鏈機構結構,還有另類例如:西鐵城採用另外一種重錘形式的自動結構。還有外援重錘寶齊萊自產機芯(CFB A1000),採用外緣重錘,百達翡麗也有類似結構。今天鑫諾德錶帶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讚,加個關,往期有更多有趣好看的內容哦!下次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更多簡單有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