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英雄志》盧雲篇

2020-12-09 過客看人間

這是我讀《英雄志》的第二遍,第一遍是在高三的寒假,轉眼間五年已經過去了,對《英雄志》的理解有諸多的變化,也是自己心路歷程的轉變,因為自己一直沉浸在生物學的思維裡面,所以隨著自己知識的增加,更多的時候更容易用生物的思維去思考小說的內容。

英雄志

我最初最喜歡也是最感同身受的是盧雲這個角色。他懷才不遇,受人欺辱,憤世嫉俗,內心敏感而自卑,終究愛而不得。

盧雲是怎樣一個人,盧雲他在追求什麼?

盧雲,用低階世俗的人的眼觀來看便是「書呆子」,重名節,太講究是是非非,放不下「儒家正道」,說白一點就是太書生氣了。用更高一點的眼光來看,便是「看不透」的人,「看不透」,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事情註定了他運行的規則,人力無法去改變的事情,這我會在後面的講《英雄志》大結局的論述裡面談到。蛋糕就只有那麼大一塊,但不是均分的,你想拿多的給少的,註定了不那麼容易。這讓我想起了《遙遠的救世主》裡面,主人公丁元英帶領一群底層人開音響公司的事情,格律詩一個小小的公司把本已是業界大哥的樂聖公司被搞垮的那件事情。這和盧雲所追求的道其實是同一個事情,盧雲要做的和丁元英一樣,要「殺富濟貧」,「殺富」本就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這需要你具有超強的個人能力,放棄個人的幸福,甚至是犧牲個人的生命。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

盧雲的人生歷程,一開始「亂世文章不值錢」,科舉不中,人生失意,隨後又遭人陷害,在監獄裡被毆打侮辱,誓不屈打成招,死不畫押,讀書人的傲骨顯示的淋淋盡致。在這期間,準備逃走的時候老獄卒的因為害怕他逃走而連累自己求他的時候,他放棄了出逃,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卻是為盧雲做出後面諸多重大決定埋下了伏筆,他太過單純和善良,正是這成了他不被楊肅觀和秦仲海稱為所謂「英雄」的最大原因。隨後逃亡到揚州,遇上了惜才的顧嗣源,遇上了牽掛一生的顧倩兮,但是他那一身「骨氣」容不得讓二姨娘那種狹隘的人的侮辱,出走是必然的事情。(二姨娘這樣的人就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人而已,她們體現的是下層人的狹隘,更關心自己的生活,說白了就是誰當皇帝不要緊,只要我有飯吃就好了,集中體現為利己主義,她們的心路歷程更容易被理解。),隨後遇上秦仲海,他很喜歡秦仲海這樣子的人,因為他不入世道,為人灑脫,沒有顧及。

亂世文章不值錢

盧雲最好的朋友選一個出來必然是秦仲海,楊肅觀太過城府,伍定遠行事太過拘謹顧及,唯一值得託付心事的也只有秦仲海,所以他把之前被經歷都告訴了秦仲海,秦仲海也確實夠仗義,幫他洗去冤屈,幫他「贏得美人歸」,那時的秦仲海就像是初中高中的小混混一樣,崇尚為兄弟兩肋插刀,而他所做的這一切讓盧雲最慘澹的時候感受到的溫暖 或者說是感動,感激,為了邦盧雲洗去冤屈,作為朝廷命官去裝劫匪,打縣官和師爺,盧雲後來終科舉狀元及第,這是楊和伍無法做到的。後來,為救秦仲海,冒死劫獄,為救阿秀,不顧即將未婚妻出逃,是為報恩。可以說他和秦仲海再也兩不相欠,最後也終於在「那一道眼痕」下恩斷義絕。帶著玉璽和阿秀,終究沒有逃過「大掌柜」,丟了全部掉下河谷,成了「大水怪」。後面的情節暫時不補充了。

兄弟

盧雲的前半生就已經講到這裡,也是當前整個《英雄志》比較完善的人物性格的描繪了。因為盧雲的描述在小說中佔據了很大的比例,第一遍去讀盧雲這個人會讓你由愛生恨,也就是顧倩兮眼裡愛的他,愛他如此才華,善良而執著,和胡媚兒眼裡恨的他,恨他拋棄家庭,拋棄小我。這裡很想講一下顧倩兮和盧雲愛情的後續,很多的人希望他們能夠重新在一起,但我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事,也不太合理的劇情,不太符合作者的意圖,盧雲是顧倩兮的的初戀,戀戀不捨,美好而遺憾才是作者想要對初戀的解讀,這裡後來盧雲返京的細節已經表達,雙方相遇喜歡的還是最初的那種感覺,可是時過境遷,一個已是「楊夫人」一個是煢然一身的「賣面郎」,而且楊不是不愛顧,他們會吵架,也有快樂,常人生活也不過如此。

物是人非

有人說孫曉把寫得這麼偉大的盧云為何還如此熱衷功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盧雲的追求,作者孫曉把他稱為「聖光」,行走於黑白之間。這裡很多人都提到盧雲以「三達劍」和「三尺劍芒」能不能戰勝「大掌柜」的六道輪迴。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了些許的答案。

為天地立心

狼吃羊,羊吃草,世事輪迴。這講的其實就是達爾文《物種起源》裡面最為讓人熟知的那句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由嚴復在《天演論》裡面,是為救國救民謀求復興道路提出的。六道輪迴,就是大佛國的道,好像是沒有答案的,這是生存法則,人力如何去更改,那麼孫曉的「聖光」到底該代表什麼呢?後來我想明白了,六道輪迴是生物的法則,也是野蠻的,「聖光」的出現,就是帶著人類擺脫野蠻,這正是人的定義,聖光是法律,是公平正義,而這法律是最為公平正義的法律,不為任何人的利益所驅使。

相關焦點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這次武漢冠狀病毒肺炎戰「疫」中,充分展現了醫護人員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黨的核心,看到了強大的綜合國力,看到了雷厲風行的軍隊和人民警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勢不可擋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記南部戰區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黃文杰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施泉江 唐俊 通訊員 林鐸8月的廣州,時而驕陽似火,時而暴雨傾盆。從1995年起,黃文杰便開始專攻肺部感染性疾病診治,逐漸成長為肺部感染領域專家,也成為敢戰能戰勝戰的抗疫先鋒。2002年12月17日,黃文杰所在的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現為南部戰區總醫院)接收了一名呼吸衰竭、全身發紫的危重病人。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先生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稱為橫渠四句。歷史上對橫渠四句有諸多研究。以下只是個人淺讀體會,聊記於此,備忘。【為天地立心】天地這個詞,應是我們經常表達的世界及一切。天地,本來是無「心」的。
  • 十年一夢英雄志,回首再是紫川行
    他們分別是《英雄志》和《紫川》!《英雄志》作者:孫曉「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雖然有書迷自嗨成分在裡面,但是在當時讀來真真切切地讀到了一個江湖。無論是「神胎寶血符天錄,一代真龍海中生」的捕頭伍定遠,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俠盧雲亦或是說出「你們聽了!
  • 寶雞歷史上為天地立心的名人——漢武帝獲「白麟」立志
    編者按:宋代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創立了「橫渠書院」,並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字字珠璣,流傳至今。
  • 略說孔子11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儒家的第二次革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橫渠語錄》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由於其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比天高,想想看,「為天地立心」,何其壯哉。能為天地立心,瞧你能的。再一來,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為生民立命」,好傢夥,這個點位搶的,多好。
  • 【關學文研】張載「為天地立心」的理性分析,以及對現世具有啟迪...
    張載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學的奠基人,關學的創始人,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站在哲學的定位,提出了著名的「橫渠四句」,當然他的功勞很多,這裡不一一涉及,只是來分析他所提出的「四為思想」中的「為天地立心」。
  • 橫渠四句,為生民立命,為何《針灸大成》做到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著名的張橫渠四句,在《諸家得失策》中可見要義。橫渠四句,曾被習主席引用,旨在激勵知識分子要學習古代讀書人的志向和傳統,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 寶雞歷史上為生民立命的名人——周武王:剪商立周開啟太平
    編者按:宋代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創立了「橫渠書院」,並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字字珠璣,流傳至今。
  • ...DEM學員專訪——黃宇鵬:教育之道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協進大學由協進教育集團發起,秉持全融教育的理念,整合全球院校資源,通過學位教育、企業大學、企業研究院等模式不斷賦能學員及學員企業可持續發展;巴黎高等科學技術與經濟商業學院(簡稱ISTEC商學院)是中法兩國政府認可的精英商學院之一,以培養富於創新、創業精神的企業管理者為己任。
  • 馮友蘭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馮友蘭也是一位作家,他語言風格平實雋永,讀來如品香茗,淡雅有餘味,有幾篇在白話文中適當地用了文言詞字,很有古典韻致。把死書讀活,就能把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把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馮友蘭先生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所謂精讀,是說要認真地讀,扎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 張載:為生民立命
    以「理」釋「命」《說文解字》釋「命」為「使也,從口,從令」。「命」最初的含義是指天對人的命令。張載對「命」的認識與傳統儒家的命論關係密切。傳統儒家的「命」主要有兩種含義——命運與使命。《論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論述,指的是不可更改的命運。
  • 終身學習是不歸路:解決學習問題,要為學習立法,為學習立心
    有人學習是為自己,是為自己的進步,有人學習是為他人,是為自己的父母學習,有人學習是為社會,為群體,最有名的是周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提到「在民法慈母般的眼光裡,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既然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王國,我們就應該為自己立法。
  • 江湖唯有英雄志:這本毀譽參半的武俠大作,到底啥時大結局?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話在武俠小說流傳甚廣,雖然還比不上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卻也差不了多少。如今,金庸已逝,《英雄志》這本武俠小說卻還沒有結局。漸漸的,也沒有多少人在念叨「江湖唯有英雄志」了。不少英雄志的書迷離開,卻也有不少英雄志的書迷在等待。
  • 欲要成為英雄好漢大丈夫,還需先做好這5件事,方俯仰無愧於天地
    但是,現在的男子漢大丈夫,都不需要這些本領了,欲要成為英雄好漢大丈夫,還需先做好這5件事,方俯仰無愧於天地。鳳凰沒有梧桐樹不肯棲息,君子沒有道義的事絕對不為。過去中國人崇拜俠義精神,行俠仗義的人,我們就尊這樣的人為英雄好漢大丈夫。一個人能做到非義不取、非禮不作、非善不說,像唐三藏么奘大師「行絕虛浮,言無名利」,他的德行操守就為人所欽敬。
  • 孫曉《英雄志》為什麼還未能完結?武俠小說迷總結了三個原因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一提起《英雄志》這部武俠小說,就會想起這句廣告文案。但是如今卻是「金庸古龍皆已逝,江湖還盼英雄志」!這部構局宏大的武俠小說讓武俠世界的色彩更加繽紛,帶有一種深紅近血的悲色,灑落在金庸的圓滿與古龍的簡白之外,為讀者們帶來一種完全不同的新體觸——古典的性格,後現代的結構,充滿盪氣迴腸的悲涼,堪稱一部「男人的武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