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宋代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創立了「橫渠書院」,並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字字珠璣,流傳至今。
其實,千百年來,文人學者對「橫渠四句」的具體解析稍有不同,但大都認為是一種「大責任、大擔當、大承諾」的體現。概括來說就是:天地之間本無「心」,但是人有「心」,人可以建立起「仁、孝、德、義、智」等社會價值體系;確保人民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為長久的國泰民安奠定基礎,作出貢獻。
我們將分別梳理寶雞歷史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諸位歷史名人,以此品鑑寶雞歷史文化的人文魅力。今天推出《寶雞歷史上為生民立命的名人——周武王:剪商立周開啟太平》。
武為何?不為爭強,不為好勝,武的最終是為不爭,是為和平。
有人認為,秦始皇連年徵戰,為的是最終統一六國,結束紛爭不斷的戰國時期,讓人們得享太平,這個過程所展現出的正是「武」的主題。
其實最早能將「武」的內涵,理解為「止戈」的,應該是周武王。
商朝末年,商紂王窮兵黷武,不斷向東徵戰,橫徵暴斂而不聽勸阻,導致民不聊生。這個時候附屬小國周卻因政治清明而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在孟津觀兵後,周武王認為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比幹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被罰為奴;微子感覺無望,已經出走,隱居起來;百姓不敢口出怨言了,徵伐紂王的時機已經成熟。
在孟津渡口,伐商的周軍遇到風浪時,周武王一手持斧,一手持權杖,站在船頭大吼:「我既然承擔了天下重任,誰敢來阻止我?」結果風浪馬上平息了。之後牧野之戰,商兵倒戈,武王全勝。
歷史總是無情地吞噬一切,但在現象背後,總有讓人感動的留存,就像能展現周武王「英雄」一面的戢[jí]武村。
戢武村在寶雞岐山縣,出了縣城往東北方向走,該村被眉麟公路分成東西兩半。西邊村口有一座高大的闕樓,透露著這個村子不凡的身世。戢武村人一直認為自己的村莊曾經是周武王的兵器庫。在村莊的傳說裡,武王伐紂班師回到周原,所有的兵器都在這裡集中封存,從此天下進入了長久的和平時期。雖然史籍上找不到相應的記載,但這個代代相傳的故事也許並不是空穴來風。
很多人會把「戢武」誤寫為「戟武」,其實「戢」的意思是收斂、收藏。《詩經·周頌》裡有一句:「載戢幹戈,載櫜[gāo]弓矢。」意思就是要把刀槍弓箭這些東西都收起來,我們再也不打仗了。唐代時李世民還曾在長安城裡修建了一座供奉著24位開國功臣畫像的凌煙閣,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就叫「戢武閣」,意為硝煙散盡,天下承平。由此可見,戢武村寓意著戰爭平息、刀槍入庫。
能夠用這樣一個美好而重大的寓意來命名的地方,顯然就在都城附近。經過考古發現,戢武村正位於西周的政治中心西南方向,直線距離不超過5公裡,那裡便是由古公亶父建立的「京」,也就是現在的京當。
在「戢武」觀念的影響下,得益於周公制禮作樂的功勞,周王朝實現了八百年的統治,為天下生民創造了平安穩定的生活環境。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