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歷史上為生民立命的名人——周武王:剪商立周開啟太平

2020-12-09 西部網

編者按:宋代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創立了「橫渠書院」,並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字字珠璣,流傳至今。

其實,千百年來,文人學者對「橫渠四句」的具體解析稍有不同,但大都認為是一種「大責任、大擔當、大承諾」的體現。概括來說就是:天地之間本無「心」,但是人有「心」,人可以建立起「仁、孝、德、義、智」等社會價值體系;確保人民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為長久的國泰民安奠定基礎,作出貢獻。

我們將分別梳理寶雞歷史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諸位歷史名人,以此品鑑寶雞歷史文化的人文魅力。今天推出《寶雞歷史上為生民立命的名人——周武王:剪商立周開啟太平》。

武為何?不為爭強,不為好勝,武的最終是為不爭,是為和平。

有人認為,秦始皇連年徵戰,為的是最終統一六國,結束紛爭不斷的戰國時期,讓人們得享太平,這個過程所展現出的正是「武」的主題。

其實最早能將「武」的內涵,理解為「止戈」的,應該是周武王。

商朝末年,商紂王窮兵黷武,不斷向東徵戰,橫徵暴斂而不聽勸阻,導致民不聊生。這個時候附屬小國周卻因政治清明而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在孟津觀兵後,周武王認為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比幹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被罰為奴;微子感覺無望,已經出走,隱居起來;百姓不敢口出怨言了,徵伐紂王的時機已經成熟。

在孟津渡口,伐商的周軍遇到風浪時,周武王一手持斧,一手持權杖,站在船頭大吼:「我既然承擔了天下重任,誰敢來阻止我?」結果風浪馬上平息了。之後牧野之戰,商兵倒戈,武王全勝。

歷史總是無情地吞噬一切,但在現象背後,總有讓人感動的留存,就像能展現周武王「英雄」一面的戢[jí]武村。

戢武村在寶雞岐山縣,出了縣城往東北方向走,該村被眉麟公路分成東西兩半。西邊村口有一座高大的闕樓,透露著這個村子不凡的身世。戢武村人一直認為自己的村莊曾經是周武王的兵器庫。在村莊的傳說裡,武王伐紂班師回到周原,所有的兵器都在這裡集中封存,從此天下進入了長久的和平時期。雖然史籍上找不到相應的記載,但這個代代相傳的故事也許並不是空穴來風。

很多人會把「戢武」誤寫為「戟武」,其實「戢」的意思是收斂、收藏。《詩經·周頌》裡有一句:「載戢幹戈,載櫜[gāo]弓矢。」意思就是要把刀槍弓箭這些東西都收起來,我們再也不打仗了。唐代時李世民還曾在長安城裡修建了一座供奉著24位開國功臣畫像的凌煙閣,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就叫「戢武閣」,意為硝煙散盡,天下承平。由此可見,戢武村寓意著戰爭平息、刀槍入庫。

能夠用這樣一個美好而重大的寓意來命名的地方,顯然就在都城附近。經過考古發現,戢武村正位於西周的政治中心西南方向,直線距離不超過5公裡,那裡便是由古公亶父建立的「京」,也就是現在的京當。

在「戢武」觀念的影響下,得益於周公制禮作樂的功勞,周王朝實現了八百年的統治,為天下生民創造了平安穩定的生活環境。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寶雞歷史上為天地立心的名人——漢武帝獲「白麟」立志
    編者按:宋代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創立了「橫渠書院」,並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字字珠璣,流傳至今。
  • 武王滅商,其實並未真正滅掉商,否則他也不會兩年而亡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一、武王滅商並未擁有東土武王克商雖然分封一些諸侯,但此時還不存在著大封諸侯的條件,因為這時周人並未真正撫有東土。
  • 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什麼樣子,在滅商興周中他做出了哪些貢獻
    但這只是神話中的姜太公,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個什麼樣子呢?歷史上的姜太公史書上記載的很少,尤其是他未成名前的史料,幾乎沒有。從可查的資料中,我們知道,姜太公是周代齊國的始祖,姓姜,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其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呂,所以又稱呂尚。商朗末期,姜尚為東夷呂姓部族之長。
  • 這7個人改變西周命運,他們影響了800年,華夏歷史上的名人
    這7個人改變西周命運,他們影響了800年,華夏歷史上的名人 西周約始於公元前11世紀時周武王伐紂滅商,終於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共經歷了11代、12王,統治了約257年。這一時期全國大小諸侯向負擔一定義務,周朝維持著同意局面。由於周王居於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稱西周。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先生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稱為橫渠四句。歷史上對橫渠四句有諸多研究。以下只是個人淺讀體會,聊記於此,備忘。【為天地立心】天地這個詞,應是我們經常表達的世界及一切。天地,本來是無「心」的。
  • 封神榜的故事家喻戶曉,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樣的?
    競相鬥法……03不過,這畢竟是小說裡的世界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這一時期是周發展的轉折點,周原物產豐盛,土地肥沃,周人在這裡經營農耕,修築城邑,他們還不斷的徵討周邊的戎族,向東向西擴大自己的地盤,此時的周,逐漸成了商朝較大的一方諸侯。
  • 八百年周王朝的源起
    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周王朝,前後綿延近八百年之久。這八百年時間裡,既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巔峰,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形成的起源。縱觀先秦各時代,相較於五帝的虛無縹緲,夏朝的無跡可尋,殷商的詭秘莫測,周朝則實實在在,有血有肉。
  • 《封神演義》的姜子牙,是歷史上齊公呂尚與神話中玄武大帝的合體
    武王正在躊躇不定之際,呂尚又把蓍草推開、龜殼踢翻,大喝「枯骨死草,何知吉兇」,堅持發兵;之後周軍從孟津渡河遇到九頭怪「蒼兕」,軍士們受到恐嚇,又是呂尚不為所動,依然申明進軍,終於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在《太平御覽》引《六韜》裡,呂尚變得更加神異。據說武王伐紂前,丁侯不歸附武王,於是呂尚就將丁侯的像畫出來,朝畫像放了三箭,於是丁侯就病倒了,佔卜的人說病情在周。
  • 風物誌丨周舊邦木坊,慶城一座古建承載的中國精神
    在慶陽市慶城縣城南街,有一座建於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的周舊邦木坊。一座木牌坊,講述著一段段歷史故事;精美的石雕木刻,還原著歷史長河中積澱的厚重文化。慶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歷史悠久,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慶城有各種材質大小的牌坊百餘座,後由於歷史變遷,加之支持油田建設,這些牌坊損失殆盡,僅留下一座周舊邦木坊,屹立在縣城南街永春門巷子口。
  • 「風物誌」周舊邦木坊,慶城一座古建承載的中國精神
    一座木牌坊,講述著一段段歷史故事;精美的石雕木刻,還原著歷史長河中積澱的厚重文化。慶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歷史悠久,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慶城有各種材質大小的牌坊百餘座,後由於歷史變遷,加之支持油田建設,這些牌坊損失殆盡,僅留下一座周舊邦木坊,屹立在縣城南街永春門巷子口。周舊邦木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大周才建立兩年,為何周武王姬發就憂鬱而終?
    雖然在真實的歷史上大致的歷史進程也是如此,不過為何周武王在統一天下之後兩年就抑鬱而死了呢?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歲月不饒人,幾經周折武王姬發才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後,為了鞏固全國政權
  • 陝西這個景區還原歷史
    商紂無道,周武王帶領群臣揭竿而起,拯救黎民於水火,一舉建立西周,平定天下。西周的成功,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姜子牙。姜子牙垂釣於渭水河畔,等待賢主識珠。君臣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史書《武王伐紂平話》卷下記載:「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其中 「姜太公」,就是西周初的姜尚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鉤不掛魚餌垂釣,願意上鉤的魚,就自己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中別人設下的圈套,等待別人求賢。
  • 真實歷史上的滅商第一功臣!被封神演義故意隱瞞,誤導世人400年
    一說到《封神演義》,相信很多人對於滅商第一功臣姜子牙都不陌生,其文韜武略,在滅商的過程中立下蓋世奇功。然而,在真正的歷史上並非這樣,武王姬發也沒有這麼「無能」,姜子牙也不會「呼風喚雨」,滅商第一功臣乃是姬旦,被《封神演義》故意隱瞞,可能很多朋友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說到他的另外一個「名號」周公,這下可謂是無人不知了!
  • 實力強大的周王室,為何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自己直接控制土地?
    為此商王室以封賞之名,將周人首領季歷(周文王姬昌父親)召喚到商朝都城殷都(現今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出土地)軟禁了起來,一段時間後商王文丁(商紂王爺爺)將不怎麼聽話的季歷殺害。季歷死後,兒子姬昌繼位,商王室封姬昌為西伯,姬昌因周國國力還不能和商王朝對抗,便繼續臣服於商朝,姬昌開始伺機壯大周人實力,周國在姬昌的擴張下,周國逐漸強盛。
  • 陝西老農刨出3000年前國寶,記錄天文怪象,解開武王伐紂謎團
    除了記錄歷史外,中國人還曾經開創了很多有價值的制度習俗,直到今天還深刻的影響著我們,比如周朝的禮樂習俗已經深深的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成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符號,周王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件,成為了中華文明歷史的新開端,為什麼這麼說呢?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這次武漢冠狀病毒肺炎戰「疫」中,充分展現了醫護人員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黨的核心,看到了強大的綜合國力,看到了雷厲風行的軍隊和人民警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勢不可擋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春秋戰國時諸侯打得不亦樂乎,周天子為何不管?其實原因很現實
    公元前1046年,武王發領著諸侯大佬們一起發動了討紂的正義之戰,結果周與眾家諸侯聯軍在牧野大敗商兵,後來帝辛投火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武王還分封了大小不一的諸侯,周得以建立。從此以後,周王就成了天下的真正主宰;而諸侯們負責保護周天子的安全,同時諸侯的級別低於周王,他們需要尊敬愛戴這個真正的老大。然而後來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依然存在,諸侯也不夠對他們不敬,但為何那些諸侯互相打得不亦樂乎時周王卻不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從周王朝的歷史演變就可找到答案。
  • 生而為上公,沒而為神人:姜太公的歷史形象及其人格神崇拜
    不論是武王與太公共同立下太誓(即《尚書·泰誓》),還是太公一人的勸告竟能壓過佔卜和群臣的反對聲,都足以說明呂尚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如何,而司馬遷也寫明太公在武王伐紂的大規模行動中出謀居多。 滅商以後,天下歸周,而作為功臣,太公封到了齊地。
  • 牧野之戰:武王伐紂,民心所向,商王朝從此土崩瓦解
    最終在姜太公及眾神的助力之下,周滅商,斬將封神,諸神們帶著血跡升到了天界。這大概是孩子們最愛看的神話大片了,那腳踩風火輪的哪吒三太子、長著三隻眼的楊戩、威力無比的雷震子……這麼多厲害的神仙都在助力著一場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戰爭,實在太精彩了。不過孩子們大概想不通,為什麼歷史上的亡國都要和美女有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