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3月31日電 2018年秋季學期,備受關注與期待的清華「寫作與溝通」課程(簡稱「寫作課」)正式開課。2020年春季是寫作課開課的第四個學期,疫情期間寫作課由線下授課轉為線上開講,社會各界對寫作課的關注只增不減:這門「回到人本身」的寫作課教什麼、怎麼教?線上寫作課有何新特點?「雲」端授課之外,課程體系有哪些新變化?
為了回應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期待,3月30日下午,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簡稱「寫作中心」)團隊應邀雲上開講。寫作中心主任、公管學院副教授梅賜琪和寫作中心教師李成晴、曹柳星三位老師以 「探索中的清華寫作課」為主題,共同介紹了寫作課 「主題式、小班制、高互動、深度浸潤」的特色教學和學習模式。
梅賜琪授課中
梅賜琪首先代表寫作課負責人、副校長彭剛向大家對寫作課的關心表示了感謝。梅賜琪介紹了清華寫作課的「理念和做法」。他指出,清華大學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必修的寫作與溝通課,是學校落實「三位一體」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實踐。寫作課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是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真正的批判性思維,實現課程的價值塑造功能。寫作課教學方式的設計和內容的安排,是為了在傳授相關寫作溝通知識的基礎上,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和溝通能力。
梅賜琪還分享了對於寫作課建設理念的思考。他認為,寫作課建設中要破除兩個迷思,即「寫作課等於語文課」和「寫作課等於玄學課」;寫作課的定位應該是通識基礎課,主要的功能是改變寫作人,主要的途徑是「過程性寫作」指導。結合這三個理念,梅賜琪介紹了寫作課「主題式教學模式」「浸潤、朋輩式學習模式」的主要特點。
李成晴授課中
李成晴具體介紹了寫作課的「主題式教學模式」。李成晴援引彭剛的話說,清華寫作課是一門「讓學生開眼的通識課」。所以,寫作課從創辦開始就採用了主題式教學模式:即每門課都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展開,並以「無專業門檻、有學理深度」作為主題選擇的依據。在同一通識主題下,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均可開展有深度的研究。他還介紹了寫作課在2020年春季學期開設的8個模塊的27個不同主題,主題內容涵蓋古今中外、文理工醫等領域。
曹柳星授課中
曹柳星具體介紹了寫作課「深度浸潤、朋輩激勵」的學習模式。她介紹道,每學期和每位學生兩次一對一的面批環節是「深度浸潤」學習模式的關鍵。寫作課學生每學期均要完成一短一長兩篇超8000字文章的寫作。教師在對文章進行批改後,還會在每次約30分鐘的面批中跟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從而實現對於「寫作過程」而不僅僅是「寫作文本」的指導。曹柳星還介紹了寫作中心本學期精心打造的、與線上教學相適應的朋輩學習平臺「寫作雲工坊」。
直播最後,三位老師就聽眾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交流回應。
直播畫面
清華大學教務處、新聞中心、學堂在線團隊為此次寫作課的線上宣講提供了支持。本次直播在荷塘雨課堂、新浪微博、嗶哩嗶哩、快手、抖音、學堂在線等平臺上線,直播觀看人數超過33萬。
供稿: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
編輯:呂婷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