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很重要,重要的不是它可以繼續被鼓吹,可以繼續影響其他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是更應該去解決房地產的問題。這次會可以說非常鮮明地把房地產問題高度化,解決好大城市住房問題被擺到了檯面上。
所以對於過去我們說房地產到底有沒有擠壓老百姓消費,我認為再爭論已經毫無意義,因為你被擠壓了,就一定有人沒有被擠壓。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於有專家表示,房地產非但沒有擠壓消費,反而還為他們創造了財富。這話不能說錯。但是對於廣大普通老百姓來說,可能買一套房並沒有因此而讓財富得到實質提高。
這就是所謂的紙面財富。坐擁千萬房產卻過著乞丐般的生活雖然有點誇張,但確實是血淋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高房價成了有錢人的賺錢工具,成了炒房者的財富工具。
這次國家認識到大城市的住房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其他消費,可見是當務之急需要解決好的。
12月19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張宇在論壇上表示,住房問題是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主要堵點,要通過增加租賃住房的供給,降低人民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所需要付出的住房支出。居民的「錢袋子」受限於住房市場,使得牽引供給的需求無法有效形成。房價上漲限制了未購房居民的消費力,而租房市場對此起到了有利的緩衝作用。
這似乎與我們的會議完美地形成了有效印證。要想讓經濟問題增長,過去的老路行不通了,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主要通過消費來拉動,而且更傾向於內循環,房地產必須創新發展,把過去過度擠佔的資源讓出來。
怎麼辦?如果大家還為住房發愁那就不可能有消費的大幅增長。因為廣大老百姓受住房消費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有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家庭更偏好買房,住房資產佔比高達77.7%,接近8成,是美家庭住房資產佔比(34.6%)的2倍之多。
曹德旺的話或許更實際,「我們是有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但我們大多數人最大的消費支出可能就是花錢買房子了。除了房子,可能大多數人平常真正的消費需求和支出並沒有多少。而且特殊時期還沒有真正過去,消費還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是我們真的愛買房嗎?不是,而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在我看來,張宇教授說得比較含蓄,他認為房價上漲限制了未購房居民的消費力,其實買了房的也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影響。沒買房的攢錢買房,買了房的就輕鬆了嗎?顯然不是。
我不想販賣焦慮,因為無論有房沒房都是自己的選擇,沒必要過於焦慮,希望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我們要理性認識到,買了房的約束力更強一些,因為每月要給銀行還貸,這種壓力可能更大一些,但你完全可以很享受有房的日子,心理上享受,可事實上消費水平自然是會受到影響的。
12月20日,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房價太高不利於勞動力流動,造成內循環「堵點」。一是戶籍制度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二是房價太高也不利於勞動力的流動。「我們應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並且在房地產上面回歸『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樣的政策導向」。
住房問題說到底是高房價問題,但顯然解決問題不可能繼續延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路,我認為堅持房住不炒這個路子是對的,特別是租房市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接下來化解高房價問題並且拉動消費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何打消過去大家不願意租房的顧慮?我認為新的政策導向已經有新意了。
第一,堅持房住不炒,構建房地產市場穩定格局,大家不用再過多擔心今天不買房明天就大漲,房價穩定了,大家就不著急了,該買房則買房,而且大漲預期降低了,欲望也就弱化了,我敢說過去大多數買房是衝著房價上漲去買的。
第二,再次強化租購同權。大家不願意租房,很大程度上由於租房不能享受到買房的落戶、入學、醫療等方面的權益。雖然不可能完全同權,但是可以無限拉近這種距離感,不能完全割裂。
第三,為租賃市場提供更為豐富的用地保障,包括傳統的土地供應,還包括集體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閒置土地等。這些可以有效增加住房供給,穩定房價穩定租金,按照自住原則可以真正解決新市民等的居住問題。
第四,監管會更加全面到位。過去在這方面是欠課的,此次大篇幅地部署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可以看出未來在這方面的一個力度,監管也一定會更加完善。只有租賃環境改善了,大家才敢租房願意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