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近日在北京舉辦發布會,該劇編劇楊建業、導演李學熹、主演吳茜等主創團隊和該劇主演出席此次發布會。該劇講述了蘇州昆班北上,發生在大運河上跌宕起伏的故事。《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也是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該劇將於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福劇場首演。
在北京藝術基金資助和指導下,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演繹了江南蘇州崑腔班沿大運河北上進京演出的故事,融愛情、親情和文化家國情於一體,將崑曲、箜篌、古琴以及與運河城市相關的民間舞蹈等非遺元素有機融入,再現了大運河兩岸的人文風物和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圖景。
發布會上,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創意策劃、出品人和主演——知名青年國樂演奏家吳茜演繹劇中古琴表演片段。
發布會現場,擔綱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創意策劃、出品人和主演的知名青年國樂演奏家吳茜演繹了劇中古琴表演片段。嫋嫋琴音,韻味悠長——伴隨著美妙的樂聲,人們「身臨其境」走進大運河源遠流長的風情文化帶,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到繁花似錦的京城,一路盡展運河兩岸靈動多彩的風俗畫卷和時代氣息、人文風貌。
作為箜篌藝術非遺傳承人,吳茜擅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出來,在潤物細無聲中抓住觀眾的心靈,沉浸於到深厚歷史和美好風華中,在穿越時空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韻美在新時代盡情釋放。劇中,吳茜飾演女主角蘇媛,憑藉深厚藝術底蘊進行精彩演繹令人期待。
「我們通過舞臺劇來展現非遺風採,也是將非遺中孕育的精神以質樸情感來演繹,傳達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內涵。」吳茜在發布會上表示,「箜篌、崑腔、古琴等非遺文化載體,共同具備樸素的質感、典雅的內涵、空靈的意境,以及意境中傳達的餘音繞梁、大音希聲,還有傳達給觀眾的柔美與堅韌,正是我們主人公所要展現的。」
吳茜集中國古琴、古箏、箜篌等國樂器樂演奏、表演於一身。她最大的心願是用一根根琴弦譜寫一曲曲美妙的樂章,用手中的樂器創作演繹最具生命感染力的音樂佳作。《帆影弦歌萬千重》正是用中國器樂結合非遺講述中國故事。劇中引入大量非遺元素,以運河為線,串聯起南北方的昆歌、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古琴、商羊舞等表演形式,與故事情節和其中蘊含的情感與精神相得益彰,特別是依託大運河並融為一體、相互襯託,進一步觀照了華夏文明的璀璨耀眼。
據了解,2018年吳茜自導自演的中國首部器樂劇《韻魂弦夢》在北京成功演出,受到觀眾熱烈追捧,一度一票難求。兩年後,吳茜帶領團隊又精心打造了器樂劇新作《帆影弦歌萬千重》,以更走心的態度、更專業的表演、更精美的畫面、更震撼的音效,與觀眾一起穿越時空,領略中華文化和千年運河之美。
該劇編劇楊建業長期從事非遺研究工作,致力於傳承弘揚中華傳統傳統文化。此次創作《帆影弦歌萬千重》,楊建業認為其頗有幾分明代傳奇小說的色彩,同時還原明代遷都故事展現厚重歷史,並以大運河為線索將諸多非遺無形串聯。「劇中人在大運河上演繹了一出既情意綿綿又盪氣迴腸、既有詩意江南又具北方豪情的動人故事。」楊建業說。
該劇導演李學熹在發布會上講述了全劇創作的初衷。「從主題上,我們以運河精神為依託,通過非遺歌舞『江南號子』『山東號子』『北京號子』將大運河流域非遺串聯,以勞動號子這種源自勞動人民的藝術形式,將大運河東西兩岸、南北兩端的人民昂揚向上的生活狀態與昆班進京相結合,體現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生生不息的進取精神。」他表示,「《帆影弦歌萬千重》以主人公蘇媛的思想成長為線索,通過運河上的見聞與經歷,將運河文化傳達給觀眾;通過主人公蘇媛的浪漫情懷與堅韌品質,將非遺中的精神升華,以更具象的立體人物形象來代言非遺。」
劇中《一曲琴聲》的詞作者毛夢溪,在創作中有感於像吳茜等一大批非遺傳承人「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不惜用各自的光榮與夢想,一心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傳與繼承、弘揚與發展。「天涯明月心相系,朝暮相伴無窮時,一聲琴一生情,傾我一生一世。」《一曲琴聲》非常到位地寫出了非遺傳承人對技藝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精神和堅韌態度。
12月25日,相約北京隆福劇場,共賞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不見不散!
責編:劉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