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北京舉辦發布會,編劇楊建業、導演李學熹、主演吳茜等出席了此次發布會。該劇講述蘇州昆班北上,在大運河上跌宕起伏的故事。《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也是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該劇將於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福劇場首演。
昆班北上,豪邁溫婉訴說悲喜故事
明成祖遷都北京,蘇州崑曲社瑞霞班班主蘇九鳴也決定從大運河北上,遷班京城,發揚崑曲文化。瑞霞班的蘇媛容貌俊美、技藝高超,有眾多追隨者,又因思念失散的戀人河上飛不願背井離鄉,離開蘇州。登船時,當地豪紳李明俊前來阻攔,未果後含恨而去。瑞霞班的船在大運河一路北上,為美麗的風光撫琴吟唱,為逃荒的饑民令賑災義演。痴迷崑腔也迷戀蘇媛的李明俊一路追隨而來,陰差陽錯下,已成為河盜的河上飛出現,救了眾人……
編劇楊建業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致力於傳承傳統文化。此次創作《帆影弦歌萬千重》頗有幾分明代傳奇小說的色彩,同時一則還原明代遷都故事,展現厚重歷史,一則以大運河為線索,將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串聯。劇中人在大運河上演繹了一出既情意綿綿又盪氣迴腸,既有江南詩意又具北方豪情的動人故事。
跨界多元,箜篌古琴重現璀璨文化
導演李學熹在發布會上表示,《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創作之初就考慮如何將非遺、跨界與器樂幾個重要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如何讓三者之間各有特色又相輔相成是創作的最大難題。最終,主創團隊決定回到故事,講好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從故事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導演舉例說:「如果北上是走運河,那麼從南到北的縴夫喊出來的勞動號子就完全不同,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性是獨立的,但從故事角度來看,它是完整的,一致的。」
同時,《帆影弦歌萬千重》中引入了大量的非遺元素,以運河為線,串聯起南北方的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商羊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相互襯託,描繪勾勒出華夏文明璀璨耀眼的一面。
在發布會現場,主演吳茜也展現了劇中古琴表演片段,作為箜篌藝術非遺傳承人,她擅長將傳統文化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不知不覺中攫住觀眾,讓傳統文化的韻美在新時代悄然綻放。劇中,她飾演女主角蘇媛,憑藉深厚的藝術底蘊,她將在舞臺上呈現出一種與傳統話劇不甚相同的獨特質感,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