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非遺攜手世界遺產啟航揚帆,《帆影弦歌萬千重》再訴大運河不盡...

2020-12-24 北青網

12月11日,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北京舉辦發布會,編劇楊建業、導演李學熹、主演吳茜等出席了此次發布會。該劇講述蘇州昆班北上,在大運河上跌宕起伏的故事。《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也是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該劇將於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福劇場首演。

昆班北上,豪邁溫婉訴說悲喜故事

明成祖遷都北京,蘇州崑曲社瑞霞班班主蘇九鳴也決定從大運河北上,遷班京城,發揚崑曲文化。瑞霞班的蘇媛容貌俊美、技藝高超,有眾多追隨者,又因思念失散的戀人河上飛不願背井離鄉,離開蘇州。登船時,當地豪紳李明俊前來阻攔,未果後含恨而去。瑞霞班的船在大運河一路北上,為美麗的風光撫琴吟唱,為逃荒的饑民令賑災義演。痴迷崑腔也迷戀蘇媛的李明俊一路追隨而來,陰差陽錯下,已成為河盜的河上飛出現,救了眾人……

編劇楊建業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致力於傳承傳統文化。此次創作《帆影弦歌萬千重》頗有幾分明代傳奇小說的色彩,同時一則還原明代遷都故事,展現厚重歷史,一則以大運河為線索,將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串聯。劇中人在大運河上演繹了一出既情意綿綿又盪氣迴腸,既有江南詩意又具北方豪情的動人故事。

跨界多元,箜篌古琴重現璀璨文化

導演李學熹在發布會上表示,《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創作之初就考慮如何將非遺、跨界與器樂幾個重要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如何讓三者之間各有特色又相輔相成是創作的最大難題。最終,主創團隊決定回到故事,講好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從故事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導演舉例說:「如果北上是走運河,那麼從南到北的縴夫喊出來的勞動號子就完全不同,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性是獨立的,但從故事角度來看,它是完整的,一致的。」

同時,《帆影弦歌萬千重》中引入了大量的非遺元素,以運河為線,串聯起南北方的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商羊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相互襯託,描繪勾勒出華夏文明璀璨耀眼的一面。

在發布會現場,主演吳茜也展現了劇中古琴表演片段,作為箜篌藝術非遺傳承人,她擅長將傳統文化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不知不覺中攫住觀眾,讓傳統文化的韻美在新時代悄然綻放。劇中,她飾演女主角蘇媛,憑藉深厚的藝術底蘊,她將在舞臺上呈現出一種與傳統話劇不甚相同的獨特質感,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相關焦點

  • 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 再訴大運河不盡情緣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12月25日將在隆福劇場上演。12月11日,該劇編劇楊建業、導演李學熹、主演吳茜等出席發布會,展示了劇中片段。  該劇講述蘇州昆班北上,在大運河上發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 12·25,《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北京隆福劇場等您
    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近日在北京舉辦發布會,該劇編劇楊建業、導演李學熹、主演吳茜等主創團隊和該劇主演出席此次發布會。該劇講述了蘇州昆班北上,發生在大運河上跌宕起伏的故事。《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也是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該劇將於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福劇場首演。
  • 《帆影弦歌萬千重》講述昆班大運河北上故事
    12月11日,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在京舉辦媒體見面會,編劇楊建業、導演李學熹、主演吳茜等將把蘇州昆班北上、在大運河上發生的故事搬上舞臺。王曉溪攝《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也是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故事講述了明成祖遷都北京,蘇州崑曲社瑞霞班班主蘇九鳴也決定從大運河北上,發揚崑曲文化。瑞霞班的船沿著大運河一路北上,為美麗的風光撫琴吟唱,也為逃荒的饑民賑災義演,發生了很多故事。
  • 「帆影弦歌」在非遺音舞中講述蘇崑北上
    排練劇照 王曉溪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講述蘇州昆班北上的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將非遺、跨界與器樂有機結合,以運河為線,串聯起南北方的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商羊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月22日,「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揭牌。該聯盟由武術界專家、學者、武術愛好者、社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自願發起成立,旨在推進運河兩岸武術文化繁榮發展。當日還舉辦了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活動基地鞏式通臂拳傳承學校授牌儀式。承載著探索和使命的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將開啟中華武術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新篇章。
  • 大運河這首歌為你而唱 歌詞創作與申遺過程同步
    浙江在線07月23日訊 (錢江晚報記者 餘雯雯)  「有一條古老而神奇的長河,  那是我們的祖先用雙手開拓,  蜿蜒南北千裡水,  澆灌那東西萬頃禾。……」  6月22日,卡達多哈,木槌敲響,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痴迷船模製作62年 揚州古稀老人想為運河留下「帆影」
    製作模型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次製作都先要根據圖紙將船身一片片雕刻出來,再進行打磨、上漆、組裝……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說起航模製作,號稱「新中國第一代航海模型運動員」的麻連登如數家珍。「軍艦等模型製作,對我來說挑戰性已經不大,這些年我一直在鑽研古帆船。」
  • ​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暨系列手作體驗活動在北京啟幕
    12月19日,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在位於南鑼鼓巷福祥胡同的敬人紙語展廳開幕,基於展覽設計的12個主題156場系列手作體驗活動計劃也同時發布。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伴隨湯湯河水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這條運河也承載著許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外觀像一艘巨船(效果圖)。 本報資料
    目前已經確定的常設展有兩個,其中「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的大運河」以隋唐運河、京杭運河、浙東運河為主線,將大運河發展史中的重要節點,例如邗溝與大運河的關係等一併加入展示;「應運而生」則通過實景展示運河沿岸人文風情,表現大運河為沿線城市帶來的發展和繁榮,觀眾可以看到運河上來往的船隻,運河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還可以吃到運河邊的特色小吃。
  • 「大運河之旅」迎來新機遇「大運河生態圈合作論壇」在蘇州舉行
    近年來,吳橋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用好「運河」「雜技」兩大優勢資源,先後謀劃實施了大運河文化展館區、非遺傳習園、雲瑧金陵雜技酒店、江湖大劇院、運河公園、雜技大世界提升等36個文旅項目, 「運河明珠·魅力吳橋」的旅遊品牌形象不斷提升。會上,劉秀梅副縣長代表吳橋表達了與大運河沿線各地攜手並進、共謀發展的意願,向與會嘉賓發出了走近吳橋、關注吳橋、投資吳橋的誠摯邀請。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圓滿落幕,取得五大重要成果
    我們也會努力把『京杭對話』打造成一個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國運河城市的獨特魅力。」徐和建說。成果二:認知達共識,發布共建共享倡議中國大運河縱貫南北,在廣袤土地上流淌了2500多年,是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中華民族標誌性工程,其衍生的大運河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串聯起華夏兒女的情感與共鳴。
  • 思想者|劉士林:成為世界遺產的大運河,並不只是戴了一個「帽子」
    事實上,自2014年正式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以來,大運河的發展就牽動了全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上海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建設經歷了「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從「世界遺產」到「大運河文化帶」,主要解決的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思想觀念問題;第二次是從「大運河文化帶」到「國家文化公園」,主要解決的是大運河文化建設「從何處下手」的落地實踐問題。
  • ...淮安: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 唱響高質量發展「大運河之...
    大運河,綿延千裡,歷史悠久,溝通南北,穿越古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規劃以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主線,梳理項目、細化目標,著力構建「五園三帶十點」主題展示區,形成大運河淮安段國家文化公園展示體系。今年3月,《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出臺,這是全國運河沿線城市第四部、江蘇省第一部專門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 騰訊與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推出大運河小程序,數位技術復現大運河前世...
    其中,展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發展規劃的文化服務專題展中,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攜手騰訊打造的「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小程序亮相展區,通過劇場解說、3D模型演示、歷史長卷互動等形式,再現了大運河古今風貌,通過數位化技術讓世界遺產重煥生機,有力推動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 大型合唱交響音樂會 《大運河》將於30日晚上演
    2500多年來,大運河在維護國家統一、繁榮社會經濟、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交響樂團創排,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合唱團、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的大型合唱交響音樂會《大運河》將於9月30日19:30在江蘇大劇院上演,這也是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的開幕式演出。
  • 攜手《江南百景圖》團隊打造運河南宣傳片,其中藏了哪些運河元素?
    近日,拱墅區攜手《江南百景圖》製作公司再推《運河南端是江南》宣傳片,便於玩家們更深入地了解運河文化。拱墅地處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隋唐時期,便成為了銜接南北水路的交通要道,明清時期更是發展出了「十裡銀湖墅」的繁華景象。得天獨厚的地形優勢,讓拱墅的繁榮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