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2500多年來,大運河在維護國家統一、繁榮社會經濟、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交響樂團創排,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合唱團、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的大型合唱交響音樂會《大運河》將於9月30日19:30在江蘇大劇院上演,這也是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的開幕式演出。
這部大型合唱交響音樂會《大運河》由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作曲,作品分為九個篇章:第一樂章:天下之水;第二樂章:千裡流波;第三樂章:雲溪帆影;第四樂章:水弄星天;第五樂章:水韻鄉情;第六樂章:風雨河殤;第七樂章:逝水如歌;第八樂章:水向高處;第九樂章:大運之河。
200人的超強陣容,歌唱演員需要拼體能
唐建平表示,這是一部音樂題材、體裁和結構規模都銳意表現宏大氣質的交響樂作品。該作品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為題材,以交響性的藝術構思和音樂表現手段講述大運河的故事,弘揚大運河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生活情感和生命精神。作品的主題思想集中在「天下之水,千裡流波」八個字上,其意所指大運河貫通兩江三河匯聚天下之水,在千年來與國家、民族興衰昌盛沉浮休戚與共,所負載的民族精神、文化思想,在區別黃河、長江等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基礎上,鮮麗地顯現出獨特意義。
「作為一部具有恢弘音樂氣韻的音樂作品,這部作品宏大的演出陣容和音樂氣勢在音樂廳內演出能夠釋放出飽和性的交響效果,另外亦適應為提振人心而在露天或超大場所,組織如歷史上有過的『千人交響』的演出陣容,創造出震撼性的藝術力量。」唐建平說。
儘管當天的舞臺無法達到「千人交響」的戶外效果,但記者日前從省演藝集團獲悉,9月30日晚上的演出將創造中國合唱作品最長(85分鐘)、演出人數最多(近200人)的交響樂音樂會紀錄。歌唱演員要足足在臺上站85分鐘、唱85分鐘,中間沒有任何休息。演員的音高全部靠自己的體質和體能。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省演藝集團目前僅有不到70個合唱的編制,演出還要借用無錫、宿遷等地以及年長退休的老師。這些歌唱演員現在除了要積極排練,還在積極訓練體能,用飽滿的精神,給大家呈現一場大氣磅礴、史詩般的交響音樂會。
拔根蘆柴花、茉莉花、咯冬代……江蘇元素會更多
京杭大運河在江蘇境內全長690公裡,江蘇是中國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多、保存狀況最好和利用率最高的省份。直至今天,大運河江蘇段仍是黃金水道,串聯起吳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楚漢文化等地域文化。作品根據運河沿線地區和城市選取民族音樂元素,江蘇的音樂元素也更多地體現其中。作品不但加入了蘇州評彈演唱者以及朗誦者,還融入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茉莉花、咯冬代等音樂元素,使得音樂在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的同時,又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
作為超大型結構的交響曲,本次演出由大型交響樂隊、女高、女中音、高男高音、男高、男中音、男低音獨唱和領唱混聲合唱團。合唱指揮孫舒彥表示,合唱團與交響樂隊相輔相成,在排練中配合得非常默契,「在注重技術層面的同時,大家更多地傾注情感進去,這曲《大運河》是對國家對家鄉的一片真情。」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陳起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