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2020-12-24 最高人民檢察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志軍

刑事責任能力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兩種具體的心理能力組成。在心理學上,辨認能力稱為認知能力,控制能力稱為意志能力。年齡是影響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認知能力和意志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各國基於文化、氣候、青少年整體生長發育情況等因素確定其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考察世界各國和地區在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上的規定,存在一元模式、二元模式和三元模式三種立法例。即將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是我國刑法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重要變化,首創三元模式。在此,對三種立法例的優劣以及嶄新的三元模式的司法適用問題進行探討。

三種立法例的優缺點比較

(一)一元模式。在採用這一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不考慮人們對不同類型犯罪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性,只規定一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例如《加拿大刑事法典》第13條將12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德國刑法典》第19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日本刑法典》第41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一元模式的優點在於,採取一刀切的做法,避免了多元模式所存在的爭議,有利於司法的簡便。其不足主要在於,忽視了人們對於不同類型的犯罪行為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性。

(二)二元模式。採用這一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基於區別對待政策,設置兩個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具體又分為因罪而異二元模式和因人而異二元模式兩種。第一,因罪而異二元模式。有的國家考慮到人們對少數具有明顯的反社會性的嚴重犯罪可能在較小的年齡就具有了認識和控制能力,因而有差別地規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即根據犯罪類型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簡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因罪而異」。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20條第1款規定,16歲是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該條第2款規定殺人、故意嚴重損害他人健康、故意中等嚴重損害他人健康、綁架等20種具體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14周歲。中國1997年刑法典第17條也採取因罪而異的二元模式,16周歲是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八種嚴重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第二,因人而異二元模式。有的國家和地區考慮到未成年人在認識和控制能力上所表現出的極大的個體差異性,不在立法上限定相對刑事責任年齡階段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種類,而將這一問題放在具體案件的刑事訴訟過程中去具體認定,即根據被告人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來確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簡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因人而異」。不少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就採取這種因人而異的二元模式。例如在英國,14歲是對一般人適用的通常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0歲是辨認能力超常的少數人適用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即對於10歲以上(含10歲)不滿14歲的兒童,原則上推定其沒有責任能力,但如果控方能證明其「在實施不法行為時有犯罪的明知」,即能證明被告人了解其行為在法律上是錯誤的,或者至少了解這一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就可以否定未成年這一辯護理由的成立而認定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二元模式的優點主要在於,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發展漸進性和個體差異性,而規定高低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其不足主要在於,因為採用二元模式就會出現相對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這一概念,一旦這一年齡階段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範圍不明確,就會滋生爭議導致出入罪標準不統一,從而有悖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與一元模式正好相反,二元模式的特徵是強調特殊性而忽視普遍性。

(三)三元模式。《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擬在1997年刑法典第17條第2款之後增加一款「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修正將首創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從此我國存在三個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6周歲是絕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八種嚴重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2周歲是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並且情節惡劣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優點是基於我國未成年人發育成熟時間隨著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整體有所提前但各地區不平衡、個體不平衡仍然存在的現狀,進一步地考慮未成年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發育的個體差異性。缺點是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設置過多,不同標準之間的適用範圍界限更難以準確把握,相關個案認定的複雜性大為提升。

三元模式的司法適用疑難問題

如前所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增加了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新規定,在這一規定將來的司法適用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不應包括擬制規定的情形

除了刑法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第234條規定的故意傷害罪之外,我國刑法還在其他犯罪中有轉化型故意殺人罪、轉化型故意傷害罪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某一犯罪之時,如果又出現了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情形,就不再以該罪定罪,而依照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刑。這種情形具體包括「四個條文,五個罪名」:刑法第238條第2款(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第247條(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致人傷殘、死亡)、第248條第1款(虐待被監管人致人傷殘、死亡)和第292條第2款(聚眾鬥毆致人重傷、死亡)。存在疑問的是,上述轉化型故意殺人罪、轉化型故意傷害罪是否都包含在可以適用12周歲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的範圍內?刑法理論上對上述轉化型犯罪是注意規定還是擬制規定存在爭議,有論者甚至有不少判例都主張其中存在擬制規定。例如有人認為,非法拘禁使用暴力、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虐待被監管人,只要發生了致人傷殘、死亡後果,無論主觀上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應當轉化為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以體現對這些犯罪從嚴懲治的立法精神。筆者認為,上述規定既有注意規定的情形,也包括部分擬制規定的情形。因而,轉化型故意殺人罪或者轉化型故意傷害罪,不應一律適用新增的刑法第17條第3款的規定,應當具體考量行為人對傷殘、死亡結果的主觀罪過,僅限於符合刑法第232條和第234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構成要件的屬於注意規定的情形,將擬制規定的情形排除在外。

(二)不能排除故意殺人未遂的適用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認為「故意殺人未致人死亡」就一律不能適用12周歲這一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新增的刑法第17條第3款「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表述可以分解為行為和結果兩個部分,行為是故意殺人或者故意傷害,結果是「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行為和結果的組合形式並非只有「故意殺人致人死亡」和「故意傷害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兩種,還有「故意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和「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另外兩種。「故意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是司法實踐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情形,雖然故意殺人未遂,但行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已經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仍然可以適用12周歲這一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否則會出現「故意傷害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和「故意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兩種情形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倒掛的不合理局面。

(三)情節惡劣的合理認定

筆者認為,「情節惡劣」的認定仍然應當堅持綜合考量原則,既考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考慮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尤其是其是否此前曾經實施過類似行為);既考慮行為中的情節,也考慮行為前和行為後的情節。具體而言,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是否起主要作用。在共同犯罪的情況下,要注意分析行為人是否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將從犯、脅從犯認定為情節惡劣,應當從嚴掌握。第二,被害人的人數。第三,行為的手段。是否屬於特別殘忍手段,可能既需要在客觀方面進行單獨評價,在進行情節是否惡劣的綜合評價時仍然需要考量。手段特別殘忍是行為人人身危險性的重要表徵。第四,是否存在其他從重或者從寬情節。對於惡習不改,尤其是曾經有過類似行為被公安機關介入處置過的行為人,應當考慮認定為情節惡劣。對於有自首、立功、被害人承諾、被害人原諒等其他從寬情節的,則應當從嚴掌握認定標準。

(四)程序法問題

在新增的刑法第17條第3款的適用中,還會存在以下程序法上的疑難問題:第一,是否允許辯護律師介入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核准追訴程序,以確保核准程序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第二,是否允許辯護方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該案是否屬於「情節嚴重」以及其他作為核准追訴決定基礎的關鍵事實提出質疑和挑戰。(檢察日報)

相關焦點

  • 人大代表建議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至13周歲
    根據刑法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屬於絕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無論實施何種行為都不構成犯罪。這自1979年刑法規定以來,一直沿用至今。」
  • 12至14歲故意殺人等犯罪或將負刑責,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調整有哪些...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3日訊 今天,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刑事責任年齡要下調了,小屁孩不再是犯罪的「避風港」
    全國人大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下調!已滿十二周歲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應負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為什麼國家這次下定決心要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
    來源:刑事正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於2020年1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舉行。12月21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舉行記者會介紹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情況。本次提交審議的三審稿進一步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此前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三審稿)有條件地對範圍作微調,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12周歲兒童嚴重犯罪要負刑事法律責任了,會有效果嗎?
    12周歲兒童嚴重犯罪要負刑事法律責任了。據悉隨著嚴重刑事犯罪的年齡越來越低,刑法擬微調負責年齡。主要針對的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重大青少年犯罪。
  • 刑法修訂,已滿12周歲,致人死亡,應當負刑事責任
    其中引發最多討論的就是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 【中國修法擬調整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實施...
    文 / Becky2020-10-12 11:59:39來源:FX168 【中國修法擬調整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實施嚴重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引發社會關注。
  • 未成年人刑責年齡降至12歲後該如何負刑責?專家:適用條件其實非常...
    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26日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周歲,高空拋物、侮辱誹謗英雄烈士等可判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一、將刑法第十七條修改為:「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 打人輕傷怎麼賠償,要承擔怎樣的刑事責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對方人身的傷害,那麼,打人輕傷怎麼賠償,要承擔怎樣的刑事責任?網友諮詢:打人致輕傷,走法律程序會怎麼判?張宇律師解答:打人致人輕傷的,已經構成故意傷害罪,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未成年人霸凌行為,法律責任分析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 開玩笑把鄰居「笑死」了,賠了6萬,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然而,開玩笑也有可能出現人命,不僅要承擔民事賠償,也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開玩笑開出人命官司 2018年2月6日早上,遵義縣的周某在小賣部門口遇到了同來買東西的鄰居,無聊中二人開起玩笑,期間嘻嘻哈哈的,還相互推搡。 誰料,突然間,鄰居變了臉色並倒在地上。
  • 12月1日起新規:網盤涉淫穢信息依法可追刑事責任
    12月1日起新規:網盤涉淫穢信息依法可追刑事責任 原標題:   網絡雲盤涉淫穢信息依法可追究刑事責任;用微信還信用卡每月超5000元部分收0.1%手續費;《志願服務條例》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行指派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提供服務;187種消費品進口關稅將降低
  • 校園欺凌的相關責任由誰來負?法律這樣規定
    以往被爆出來的校園欺凌的事件也並不少,甚至有的造成了孩子死亡的嚴重後果,但有時候可能因為施暴者是未成年人,無法進行刑事處罰。那麼,校園欺凌的相關責任由誰來承擔?首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範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 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冒名頂替上大學刑事處罰……全國人大常委會...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羅沙、劉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22日分組審議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與會人員圍繞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冒名頂替上大學刑事處罰、特殊職責人員性侵等問題展開討論。
  • 月見庭審|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當降低?
    2020年12月8日上午,省檢察院第九檢察部以「月見庭審」活動為載體,在國家檢察官分院舉行技能演練論辯賽,省檢察院第九檢察部全體幹警參加了論辯。論辯賽以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當降低為辯題,採取三人制對抗論辯的形式,即論辯總時間為20分鐘,其中,正方發表開篇陳詞3分鐘,反方發表開篇陳詞3分鐘,自由辯論雙方各不得超過4分鐘,總結陳詞各3分鐘。正反雙方緊緊圍繞涉罪低齡未成年人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發表各方觀點,各抒己見,展開了激烈對抗,讓大家對這一社會問題和現象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 最高檢:認真研究刑事責任年齡問題,及時向立法機關提意見
    針對是否應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問題,最高檢回應稱,單純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否從根本上有效解決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值得探討,會及時向立法機關提出處理意見,「對於涉嫌犯罪,但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必須依法予以懲戒和矯治」。
  • 女生遭欺凌68秒被打超40次,校園霸凌行為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1.承擔刑事責任很多學生覺得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犯罪也不用擔負刑事責任,因此肆無忌憚,根據當前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 父母需對未成年人犯罪承擔賠償責任
    俄羅斯最高法院全體會議日前通過一項決議,規定未成年人如果犯罪,其父母或監護人需承擔相應經濟及精神賠償責任。當地媒體認為,該決議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並使家長能夠更多參與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與管理,有助於進一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 文著協:將追究百度文庫相關責任人刑事責任
    張洪波在訪談中特別提到,對於百度文庫涉嫌侵權事件,文著協等將引用新頒布的《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相關條款,在適當的時候提起訴訟,不但追究百度的民事責任,還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