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媒體視為2020年世界電影院「救命稻草」的《信條》已於8月26日全球開映,9月4日將登陸中國。當下電影市場匱乏的是真正高質量的大片。那麼英國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這部「燒腦神作」能不能拯救世界電影呢?
英國一些主流媒體對其的評價兩極分化:BBC稱「以商業大片為平臺,認真思考生存威脅,帶來刺激所有感官的沉浸式體驗」;《衛報》稱「值得大家在疫情後回歸影院,但遠不是諾蘭最好的作品」;《每日銀幕》則一語道破,稱其為「一部最適合救市的電影,是疫情後渴求逃避現實人們的需要的『夢幻之旅',但不如《盜夢空間》般出神入化」。
事實上,《信條》開局並不利。在好萊塢電影一大票倉的韓國,該片首映2天票房僅合人民幣214萬元。41個海外市場累計票房5300萬美元,而北美僅小部分影院上映,按票房須3倍於成本才回本,肯定是大虧了。該片講述的「逆熵」等超複雜概念讓觀眾昏頭轉向。美國最大影評網站之一的IMdb打8分,「爛蕃茄」評出的新鮮度為82%。這些都是不好的信號。現在諾蘭和片商華納公司都期望中國市場或是「救世主」,但影響其票房的唯一不確定因素正是太燒腦。
《信》是科幻+動作+懸疑類型,但主要由科學和幻想構成,「科」是核心,「幻」有了「科」為依據才可信。該片講述主人公一次完成穿越時間閘門,身上的粒子變為逆向,但周圍世界並未改變,故他的行為同世界是相反的。他應徵加入一個叫「信條」的組織,與其他成員一起去阻止大反派毀滅世界的陰謀。該片引入了平行世界、時間逆轉等現代物理學的一些深奧概念,讓人公自由地穿梭時間,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去未來。全片150分鐘,充斥時間倒流的鏡頭,例如一輛倒開著的汽車在追逐時撞上一輛正向行的汽車;也充斥空間逆轉的鏡頭,例如主人公從地面逆向飛至樓頂;還充斥「歡迎到來世」等臺詞。諾蘭敢於挑戰萬物,例如《致命魔術》挑戰眼見為實,《盜夢空間》挑戰因果的偽造。而《信》挑戰正常的時間程序,雖然劇情設計並不複雜,但太多的反轉和不停的切換,整個敘事活像拼圖猜謎似。另外,男主人公身上的粒子變為逆向,諸此種種是不是有悖於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認為,只有物體的速度接近或達到光速時,時間才會變慢,可以實現時間穿越。該片由諾蘭及其妻艾·託馬斯編劇,不知他們有沒有聘請科學家當顧問。總之,把時間逆轉處理得玄乎其玄,乃敗筆也。難怪八成觀眾都看不懂,連男主演也說「戲拍完也不知道演的是什麼」。
反觀中國科幻片《逆時營救》亦講時間逆轉,但觀眾看得懂,而且長了知識。該片女主人公多次進入蟲洞,最後救出兒子,揭發內賊,又未讓重要數據落入兇敵手中,說真的拍得相當不錯呀。(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