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有共性的,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地域有何不同、種族有何差異,人與人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因而今天筆者要從以色列民族在出埃及後,於曠野中出生的新生代來談談當下我們這個時代被稱為"後浪"的新生代們該如何奔湧。
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以及他們在曠野時,新舊兩代更替的故事,相信有很多人都是比較熟悉的,因而其中的來龍去脈這裡就不再詳述了。(有想要了解的讀者可以在詳查舊約的《民數記》外,查閱筆者寫的另一篇文章略談以色列民族是如何脫離奴役而一步步進入聯合王國時期的)
話說當第一代出埃及的能夠打仗的以色列人(除了迦勒和約書亞)在38年間陸續倒斃曠野後,以色列人就開始面臨著新舊更替的問題。他們在曠野出生的這一代沒有父輩們那些豐富、奇異的經歷,亦沒有父輩們那種對神的認識。他們所有的就是鮮活的生命力以及單純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兒。他們之中也各有各的不同,雖然都在曠野出生、成長,有一樣的信仰,一樣的語言,一樣的文化,甚至是近乎相似的經歷,但卻像我們一樣,因著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各自又有著不同的人生和發展方向。
每個人都當有自己的定位 的確,這新生一代的以色列人肩負著要去徵服神給他們的應許之地——迦南的使命,然而他們不是每個人都要出去打仗的。
比如,他們中利未支派的人(以色列的兒子利未的子孫),因為是神特選出來侍奉神的,所以這支派的男孩子就不用出去打仗,他們專職辦理神會幕的事和學習、教導人律法就好了。
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有很多人,他們是被神特別選召出來侍奉神的。也許他們也並不完美,有著各樣的缺點與局限,但他們肩負著服侍神的使命,需要不斷裝備,用各樣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教導人關於信仰的事。
新一代以色列人中,還有那些身體有殘疾,不方便出去打仗的,以及那些因殘疾或缺陷不能侍奉神的利未人的男孩子們(按著律法,利未人中,作祭司的亞倫家族的男子們凡有殘疾的,是不能辦理會幕中侍奉神的事的,但他們可以吃祭物,與其他祭司子孫一樣享有這樣的特權)可以在各自的帳篷裡生活,他們同樣有著自己的生活,享有和別人一樣的生活待遇,也可以有自己的產業。
當今時代,無論科技、醫學水平如何發展,也還是會有因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導致自身有所缺陷的新生代,他們也依然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並且他們也可以擁有符合他們自身狀況的美好生活。
在眾多能出去打仗的男孩子們中,也還是有差別的。他們中有的可能因為家族出生的緣故,從小就要經過特殊培訓,以備將來繼承一族之長的位分或是其他的位分。他們在爭戰時,需要率兵打仗,分地業時,需要有智慧。就像我們現在,有的從一出生就是含著金鑰匙來到這個世界的,不論怎麼比,他們成長的起點,就是比一般孩子要高,所以以後他們的成就比一般人高的可能性很大,不過,有時候這也不是絕對的。
對於當今的新一代來說,父輩們所給予的成長環境是無法自選的,成長的起點有高有低,無論父母,還是孩子自己,都要學會正視這個現實。然後才能知道在現有的處境下,如何努力,朝著哪個方向努力。否則的話,盲目攀比,除了讓整個家庭的人都身心交瘁以外(現在有太多的孩子因無法承受父母「特殊」的愛,而得抑鬱症;更有甚者,因不堪重負而選擇自殺,成年人選擇自殺的又豈在少數?),還會培養出更多的「高智低能的孩子」,或「白眼狼」。
我們別忘了,這些新生代中,也有很多女孩子們,在當時那個年代是不需要出去打仗的,當然也不必在會幕中作祭司、利未人做的工。不過,她們與男孩子們同樣也都要學習律法書,好在將來成家以後,能教導自己的孩子。
當今的女孩子們不必受性別上的限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許不是個個出色,但卻各有千秋。沒必要和誰爭,只安安靜靜地用各樣知識、見識裝備好自己就夠了,無論將來是在職場,還是在廳堂,都可以發揮自己之所長,人生本來苦短,沒必要為自己得不到別人所擁有的生活而黯然神傷。與其與人攀比,不如自成一道風景。
根據自己的定位去努力 以色列人的這些新生代們雖然有一致的目的地,但他們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出去衝鋒陷陣的,就算是打仗的人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要作統帥的,畢竟在60多萬出去打仗的人中,作大小指揮官的只是少數,大部分也都只是聽候指令的普通兵。
就像現今時代一樣,在芸芸眾生中,能成為人之翹楚者,是寥寥無幾的。大部分人都還是要為生計忙碌的,很多年輕人不出去工作就沒飯吃,沒錢花,買房子、車子都得父母掏腰包,而通常情況下,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他們只是普通人;而還有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卻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啃老一族。
既是如此,難道當今「後浪」者中大部分的普通人和「啃老族」就這樣所謂認命嗎?當然不是,作為大部分普通人,雖然就算使出渾身解數,活成牛,累成狗都不見得成為人中龍鳳,這都不打緊。要緊的是,我們目前所做的,是否是自己所喜歡的,若是自己喜歡的,累也是幸福的。若是不喜歡的,就得趁著年輕,好好想想,給自己定一下位,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不管成績如何,總之自己努力了,就已經不負光陰了。
至於「啃老族」們,就要停止這種巨嬰式的生活了,不用去抱怨環境如何,自身條件如何,只要肯努力,當今時代還是餓不死人的。
細細想來,人們喜愛拿「後浪」來比喻新生代,應該是看中了海浪那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的那種衝勁。這種衝勁是好的,但我們往往忽視了,其實海浪是由無數朵浪花組成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不同的,它們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風採。如果把它們一個一個的都強行變成一模一樣的,那這海浪也就失去了它的美。
就好像我們每個人,有的人適合上大學,考研究生,追求更高的知識,他們也有條件選擇高校或出國;但有的人可能只能上一所二流、三流學校;而有的人就不喜歡學校的氛圍,不喜歡死啃書本,與上學相比,他們更喜歡實踐,往往這類人動手能力強,適合做機械製造、發明之類的,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且我們大部分人也都是普通人,不論怎樣掙扎,努力,都很有可能成不了高富帥、馬雲……
總之,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沒必要一味羨慕他人泛起的浪花,而忘記其實自己也可以是一朵獨特的浪花,在人生的海洋中,與其他人一同奔湧向前。當這些不同的浪花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海浪時,誰又能分出是誰高過了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