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點擊 「關注」,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
宴,有廣廈、擇麗日、迎佳人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宴」字,在古代一般單純指婚宴;而「席」,則指其他普通的宴會。嚴格意義上來說,「宴」要比「席」高一個檔次。古時沒有高桌,只有矮几,我們看古代的影視作品,特別是與漢代題材相關的,人前一幾,席地而坐,「坐席」便應運而生。後來,隨著「八仙桌」的誕生與婚宴文化的發展,「宴」便取代了「席」。宴,從字形上分析,一個寶蓋頭、中間一日字、下邊一女;寓意深遠,要「有廣廈、擇麗日、迎佳人」,單純指過去的「婚宴」。
婚宴,見證了歷史變遷
從80、90年代走過來的人,可能對農村當時婚宴情景記憶猶新。不管是誰家年內要娶兒媳婦,都要提前一年做準備,養豬餵雞;提前一周要挨家挨戶去借鍋碗瓢盆、桌椅板凳。一家一院的近人親屬,每天都要過來幫忙,一大碗白菜豆腐湯,手裡掐著幾個大白饅頭,或蹲或坐,便又成了農村婚宴上一道最靚麗的風景。一張八仙桌,落坐七人,哪怕客人坐不下,等著下一批,也不能坐滿,那是農村人的「面」。古人以右為上,主家去敬酒,右手位的永遠是最尊貴的客人,叫「迎門首坐」,陪客的人只能坐對面的單位子。
要提前好幾個月便與周圍十裡八村最有名的「村廚」約好,菜做得講究、客人吃得好、主家才有面。開宴的點心、糖果先打頭陣,四點心、四糖果是標配,胃裡沒食,空腹喝酒怎麼行,先點心一下。人們寒暄一陣,客套一番,8個壓桌菜便上了桌。所謂壓桌菜,是自始而終不撤桌的,也是有固定模式,四涼四熱、四素四葷。講究點的家庭,也會上到10個壓桌菜。然後開始上「大件」,一般為8道大菜、熱菜,雞、魚、丸子、肉是統一的,後面的四道大件不固定。大件吃一道、撤一道,中飯是在大件之後,四道甜品菜,再上八盤點心糖果。
婚宴要從早上延續到下午,酒喝得酣暢淋漓,宴席也接近尾聲,隨著最後四道熱菜,饅頭也跟著上了桌。酒足飯飽之餘,主客難免再握著手噓寒問暖一通。後來,隨著婚宴文化的變遷,人們也越來越省事,現在也鮮有在家自己做菜舉行婚宴的了,一般都會在飯店包場,也省下了不少操勞。曾經的農村婚宴,滿滿的煙火氣,也成了幾代人內心深處可待追憶的印跡。
這次去農村老家參加了一場婚宴,曾經兒時的記憶便又開始泛濫了起來,不但找尋到了些許過去農村婚宴的印記,關鍵是太實惠了。曬500一桌的農村宴席,網友:這太實惠了,在城裡至少1千。這場宴席上了10個壓桌菜、8個大件、2道甜點中飯、1盤當地特色的鍋子餅作為主食,讓人猜至少也得1000元的標準,結果卻花了500元,太實惠。
先看看這10個壓桌菜:
一、手撕燒雞
這是當地的特色美食,整雞處理乾淨後,用老汤滷味進行長時間的滷製成熟,再進行一夜的浸滷,雞肉吸足了味汁滷料,愈發馥鬱醇香,整雞手撕後上桌。
二、滷驢肉拼盤
滷驢肉也是當地的特色美食,又稱為「餚驢肉」,把驢肉、驢肚、驢腸、驢心、驢筋等滷製成熟,浸足滷透,切片拼盤。一般會同上一小碟蒜泥味汁,蘸足了蒜泥的滷肉,吃起來那叫一個酣暢淋漓、膾炙人口。
三、鹽水大蝦
第三盤涼菜便是鹽水大蝦,這道菜製作相對簡單,不用過度調味,煮鍋加入蔥、姜、料酒,把大蝦用鹽水白滷煮熟,涼透後上桌,一小碗姜醋汁是永遠的標配,吃的是大蝦原汁原味的清香。
四、雞絲海米凍粉
最後一道壓桌的涼菜是一款涼拌菜,雞絲海米凍粉,這也是一道傳統的經典婚宴涼菜,特別是60、70後的朋友們對這道菜記憶猶新。泡發好的凍粉切5釐米長的段,滷製好的雞胸肉撕成細雞絲,再調配入泡發海米增加海鮮味道,調入鹽、白糖、味精或雞粉、香油,少許清湯滋潤,便可以裝盤上桌。以上是4道壓桌的涼菜,後面是6道壓桌熱菜,也是各有特點。
五、五香炸魚塊
這道炸魚塊採用了當地家常的做法,選用草魚或鯉魚片成薄片,去腥碼味,調入花椒粉、小茴香粉、孜然粉、五香粉增香。掛酥炸糊,炸至外酥裡嫩,直接上桌。
六、黃瓜丁炒蝦仁
這是一道經典的魯菜,黃瓜丁炒蝦仁也是一道經典的熱炒菜。蝦仁去除蝦線,黃瓜切丁,熱油速炒,調味掛芡,一氣呵成。這道菜用料相對單一,就是單純的鹹鮮味型,只是用到了鹽、白糖、味精或雞粉、料酒進行簡單調味;但是,成菜後卻鹹鮮怡人、清香淡雅,特別適合宴席上的老年人及女士食用。
七、黃瓜丁炒扇貝
這道菜與黃瓜炒蝦仁是異曲同工的一道菜,製作方法大同小異,主要就是主料換成了扇貝,在此不再贅述。
八、蔥爆羊肉
這道蔥爆羊肉是經典魯菜,用到了魯菜「八大爆」之中的蔥爆,從下料到出鍋不超過一分鐘的時間,旺火爆炒,對火候要求極其苛刻。現在飯店的廚師們也比較愛省事,也懶得再去切那種薄如蟬翼的羊肉片,都用現成的羊肉卷代替了。
九、農家小炒
這是一道經典的農家菜,農家小炒沒有固定的食材搭配,一般都會隨心所欲,比較固定的有肉末、炒雞蛋碎,再搭配芸豆、鮮青辣椒、水發木耳等。調入醬油增加醬香味道,速炒而成。圍著小炒一圈的小米麵窩頭是這道菜最大的靚點,清香暄軟,裝滿帶著孜然味的小炒,吃起來那叫一個愜意悠長。
十、蒜苔炒肉絲
最後一道熱炒是一道蒜苔炒肉絲,雖然是家常菜,也看出廚師用心了,肉絲全部上漿滑油,吃起來也特別滑嫩怡人。
上完了10道壓桌菜之後,又上了8道有著傳統意味的大件,也是按照過去的傳統先後上桌,滿滿的煙火氣與兒時的味道。
一、清燉雞塊
在過去農村的宴席上,雞永遠是大件的「排頭菜」而第一個先上。雞與「吉」同音,也寓意了大吉大利、吉祥如意。這道菜清燉的是當地的笨雞,雞肉吃起來特別有筋道,口感也是城裡的肉食雞無法比擬的。
二、清蒸鱸魚
俗話說:無魚不成席。魚,不管是哪種場合的宴席,永遠都是絕對的主角,這也寓意了連年有餘、年年有餘的意思。在過去,一般都會上清蒸的鯉魚,今天上了一道鱸魚,這道清蒸鱸魚雖然做得不是那麼精緻,但是,味道卻特別棒。鱸魚去腥徹底,味汁也特別粗獷。
三、清湯白丸子
在過去,農村的白丸子都是用家養的土豬肉,純手工剁餡、氽丸子,肉餡內多調入山藥末,吃起來筋道彈牙、清香脆嫩。後來,也鮮有人再手工做白丸子,都是買現成的代替,直接煮來上桌。今天這款清湯白丸子質量還不錯,口感也筋道,也是用了心的。
四、梅菜扣肉
可能60及70後的朋友們還記憶猶新,農村宴席上的「肉」,專門指那種「大肥肉片子」,提前煮熟後切片,調味煮製。小時候,看著老人們吃得那叫一個香;不過個人不吃肥肉,從小也沒有品嘗過。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道大件也銷聲匿跡了。今天,上的這道梅菜扣肉,也頗有當年那道大肉片的韻味。帶皮的五花肉與梅乾菜同蒸2小時,直至肉質酥爛,肉片吸收了梅乾菜的清香,梅乾菜也浸足了肉片的醇厚,入口即化,醇香怡人。
五、毛血旺
上這道經典川菜毛血旺多少有點意外,能讓人們在齊魯大地品嘗到經典川菜,也是不大不小的意外之喜。總體來說,這道毛血旺製作還算地道,毛肚、鴨血、火腿主料齊全,黃豆芽墊底,把川菜「麻、辣、鮮、香」的特點也發揮到了極致。
六、紅扒肘子
這是一道傳統的經典魯菜,選用豬前肘中段「肘子把」,差不多有3斤,處理乾淨。調配好的湯汁香料,把肘子沒過,密封蒸扒2小時,直至肘子軟爛醇香。取出肘子裝盤,澆淋勾芡的湯汁。因為這道菜太過經典,今天這道菜製作不太盡人意,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七、家常燉排骨
第七個大件是一款家常味的家常燉排骨,肉質軟爛,醬香濃鬱,滿滿農家的味道。
八、清燉羊排
這最後一道菜是一道清燉羊排,也是壓軸的最後一道大件,看得出店家上心了。選用當地嫩山羊肋排,剁成小塊,清燉而成,不用過度調味,只是單純加入鹽,調和一個基本的底口,吃得就是羊肉原汁原味的醇香。
上完了大件,接著上了中飯:不過只是蜻蜓點水一般上了兩道,一盤是葡萄,一盤是蜜汁八寶飯。
一、水果葡萄
代表了中飯裡面的甜點,現在再上桃酥、蜜食、餅乾、羊角蜜等甜品、點心,估計也沒有人去吃。用一盤應季的水果,代替了過去的點心,也算是創新之舉吧。
二、蜜汁八寶飯
八寶飯是過去婚宴必上的一道甜品,糯米的清香、葡萄乾的甜蜜、紅棗的馥鬱、豆沙餡的清甜,完美結合在一起。傳統的八寶飯還要用到青紅絲,現在也很少再用。熬好的蜜汁澆淋到八寶飯周圍,這種做法也是第一次見到,有點蜜上加甜的意味。
最後的主食有點意想不到,上了一盤當地最著名的一種小吃,鍋子餅。和好的麵團軟到能拉得很長,烙好的油餅薄如蟬翼,從中間一分為二,成為兩張單餅,再捲入炒好的三鮮餡料。最著名的是當地邢家的鍋子餅,已傳五代,據傳說曾經有「邢家不出攤,濱城不趕會」之說,這也足以說明這種小吃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
曬農村500一桌的宴席,網友:這太實惠了,在城裡得1千多。朋友們,您們怎麼看呢!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關注」我,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歡迎您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