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世人的認知中,蘇聯一直憑藉著強大的軍工業和軍隊以及武器設計思路,走在世界前列。這也是為何蘇聯比拼經濟能力遜色美國一大截,但仍然能夠在冷戰時期和北約集團抗衡的主要原因。
但是,有一款轟炸機,就是蘇聯永遠揮之不去的"汙點",因為蘇聯並不是自行開發的,幾乎可以說是對美國轟炸機進行1:1的複製後誕生的,或者換句話說誕生於拆解的美國轟炸機的碎片之上,蘇聯為了仿製可謂下足了血本,它就是著名的圖-4轟炸機。
蘇聯的圖-4轟炸機
圖-4,北約代號為"公牛",它流著徹頭徹尾的"西方血液",因為圖-4是以美國的B-29"超級空中堡壘"為原型設計的,但它經過仿製後極為成功,是蘇聯戰後服役的第一款戰略轟炸機,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圖-4所投擲的。不過為了黑蘇聯,西方國家也可謂不遺餘力,雖然擁有北約官方代號"公牛",但在非正式場合,一般都稱呼圖-4為"B-29斯基"。
蘇聯從二戰後期,一大弱點就逐漸顯現出來,那就是空中的戰略轟炸能力不強,雖然陸軍獨孤求敗,不過加強空中轟炸力量已經成為那時蘇聯軍方的重中之重,蘇聯空軍在二戰期間僅僅只能生產一款四引擎重型轟炸機,那就是培特裡亞科夫Pe-8轟炸機,產量僅93架。
蘇聯空軍的Pe-8轟炸機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之後,隨著Pe-8不斷老化,蘇聯開始尋找出路,他們的選擇就是仿製美國最著名的轟炸機——B-29"超級空中堡壘"。
事實上,在二戰時期蘇聯就曾經根據《租借法案》希望美國提供B-29轟炸機,不過美國對此表示拒絕,精明的美國人給蘇聯普通的坦克和步槍就算了,如果涉及到核心技術自然是毫不鬆口,即使大敵當前也絲毫不會動搖。不過明面上搞不到不意味著蘇聯背後搞不到,只要B-29降落在蘇聯勢力範圍內,那蘇聯自然是不會交還這些轟炸機的。
圖-4轟炸機
於是,1944年蘇聯從遠東陸續一共獲得了4架B-29轟炸機,這些B-29都是因為被日軍擊傷迫降在遠東的,結果正好便宜了蘇聯。令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的技術人員欣喜的是,這4架B-29中有3架近乎完好無損,除了一些無關緊要的部位被炮擊損傷外,完全可以作為仿製藍本。
在釋放4架B-29轟炸機機組人員回國後,史達林聲稱根據《日蘇中立條約》,所以蘇聯不能交還轟炸機機體,美國的所有B-29索回請求全部被蘇聯駁回。隨著二戰歐洲戰場的結束,1945年5月28日,蘇聯新上任的航空工業部部長米哈伊爾·赫魯尼切夫申請以"逆向工程"開始仿製B-29,經過史達林和圖波列夫的同意下,B-29正式由圖波列夫設計局開始仿製,史達林下令"以最快速度完成"。
圖-4轟炸機
所謂逆向工程,並不僅僅運用在軍事上,包括機械設備、軟體、電路設計上逆向工程都是十分常見的,通過對產品展開逆向分析,進而倒推回產品的處理流程、設計結構和規劃等要素。而在軍事上,逆向工程一般用來複製從戰場上由常規部隊或情報活動獲得的別國的技術、設備、信息或其零件。如果在涉及個人智慧財產權時逆向工程還能被視為侵權的話,那麼在兩國對壘時,逆向工程完全就是各憑本事了,怨不得人。
圖-4轟炸機
於是,蘇聯將3架可用的B-29拆解一架用於測繪零件、一架留作飛行訓練備用,還有一架則用為仿製的對照機。在這次針對B-29的逆向開發工程中,蘇聯軍方幾乎動用了全國的力量,超過900家工廠和設計研究院分別展開對轟炸機零件的測繪作業,一共繪製了超過10萬張精密圖紙(一說有11萬張)。隨即這十幾萬個零件圖紙製造出了上百萬的零件,然後拼接成20組機體規模部件。
中國也曾獲得蘇聯的圖-4轟炸機,後來由轟-6所取代
製造圖-4可不是拼積木,由於蘇聯和美國採取不同的基準單位,美國長期以來使用英制度量衡,而蘇聯則是公制度量衡,別看只是簡單的換算,零件的厚度可能存在細小的誤差,在積少成多之後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同。比如圖-4的全重就比B-29重,大約在340千克左右,幸虧誤差被控制在了1%左右,不會影響整體平衡。
圖-4一共生產了847架,於1948年服役到20世紀60年代,之後逐步被圖-16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