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複式正義提供一個平臺,讓被害人跟加害人表達衝突或傷害發生的經過,以及這些事件對彼此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只關係到當事人(加害人、被害人),也可能關係到其家人。我們透過這個平臺找到解決衝突或是撫平傷害的可能,它能提供一個討論的空間,這是修複式正義最基本的精神。
01.
修複式正義的基本
理念和主張為何?
從人類文明的演進來看,正義的發展大概分三個部分:應報式正義、分配式正義、修複式正義。
1.什麼是應報式正義?
應報式正義是我們熟知的正義概念。一個人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我們就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置(懲罰)。在過去,應報式正義通常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包括現在犯罪後的刑罰處遇,也是應報式正義。
2.什麼是分配式正義?
後來,有些人認為犯罪就像人會生病,可能是先天或後天資源的匱乏不足導致的,從這樣一個角度,演變出所謂的分配式正義——它認為可以透過資源的分配重新補足犯罪行為的缺損,對於犯罪進行輔導及醫療資源的介入並予以矯正,又稱為復健式正義。
3.什麼是修複式正義?
然而,正義的發展過程中卻忽略了被害人的聲音,應報式正義所處理的對象是犯罪者,復健式正義治療的對象是加害人,那麼被害人的聲音呢?
被害人對於事件有想法和感受,有身心經驗,也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成為被加害的對象?可是,被害人沒有機會知道這些,也沒有被關注到需求,在刑事司法中,甚至在整個刑事訴訟系統裡,被害人好像只是一個證人,至於被害人的感受,所受到傷害,並沒有得到充分說明。
因為如此,修複式正義出現了。修複式正義提供一個平臺,讓被害人跟加害人表達衝突或傷害發生的經過,以及這些事件對彼此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只關係到當事人(加害人、被害人),也可能關係到其家人。我們透過這個平臺找到解決衝突或是撫平傷害的可能,它能提供一個討論的空間,這是修複式正義最基本的精神。
我們透過這個平臺尋找解決衝突或撫平傷害的可能性。這個平臺能提供一個討論的空間,也是修複式正義最基本的精神。
4.修複式正義如何運用?
「修復」的概念多運用在一般具體的傷害行為裡,比如犯罪行為;也可以放到衝突事件的雙方,因為某些衝突事件有可能是互為加害或互為被害的關係。所以,我們也會把修複式正義放在人際衝突、組織衝突或是校園的學生與學生、師生衝突,甚至老師跟老師的衝突裡。運用修複式正義的精神,調解這些衝突性質的事件。
02.
修複式正義相較於
應報式正義優勢何在?
1.修複式正義可促進同理心教育
傳統的應報式正義(懲罰模式),或者具體地說,像是監獄制度對加害人施加的相關懲治,儘管從人類文明發展來看,對於犯罪處遇是一個進程,但監獄制度是不是最適合的制度呢?
人們對此有不同的思考。有些人相信,犯錯就一定要獲得懲罰,而修複式正義則把重心放在——怎麼找到較好的方法,讓加害人能夠明白,他不僅應該承擔應報式正義的懲罰。
修複式正義幫助加害人獲得機會思考,他確實傷害到一個人(甚至不只一個),而這個人背後可能還是一個家庭(系統),所以,他不能小看他所造成的傷害。加害人透過修復過程,有機會聽到被害人的聲音,他能借這個機會去理解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這跟我們認知上的教育,告訴加害人,「你現在做錯事情,你應該受罰。」有很大區別。透過修複式正義的平臺,他將有機會聽到被害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描述在這個事件裡面如何受到傷害,會了解他所造成的傷害已經影響到被害人,除了身體和財務受到損傷,甚至還導致精神、人際上的影響。這些層面若能讓加害人了解,加害人是較能感同身受的。
我們過去常常講情商(EQ)的學習,或者就是一種「換位思考」;另一種情感層面,我們通常說是「感同身受」,這些就是我們講的同理心。修複式正義可以讓校園欺凌的加害人提升情商,通過修復過程促進並增長同理心。
如果放在衝突教育來說,在學校裡,我們很希望學生能夠儘早學習到怎樣面對衝突,在衝突過程中不委屈自己,也能夠透過別人的情感表達來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總體說來,這都是促進同理心的教育模式。
2.修複式正義與應報式正義平行互補
其實,修複式正義與應報式正義(懲罰模式)可以是一個平行互補的關係。我們現有的法律以應報式正義為主,學生在學校犯錯了,通過學生獎懲機制記過。但我們也常常發現,在應報式正義中加害人或犯錯的學生,他們並沒有真正得到教訓。所以我們可以使用二者並行的方法,應報式正義要做,同時啟動修複式正義。
這樣,第一,不會被認為修複式正義就是幫著加害人或犯錯者脫罪,好像加害人只要誠懇道歉,之後達成和解,判刑就會比較低。第二,啟動修複式正義,最主要是讓加害人或犯錯的人能夠認知他的行為,有機會感受他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明白他需要去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這一部分是平行的,也是互補缺憾的。
03.
修複式正義適用於
校園欺凌的處遇嗎?
校園欺凌的本質是什麼?
校園欺凌的本質是一種衝突或傷害的處遇。過去也有處理校園欺凌的方法,只是這些方法是從傳統應報式正義的角度處理孩子之間的欺凌問題,讓他們學習「規避」的方式。但不管是對欺凌者和被欺凌的孩子,我們都沒有真正的教他如何表達情緒,做好衝突教育和學習。學習面對衝突,面對不同意見時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為。可以表達不同意、不喜歡,但是不能傷害對方。
修複式正義正好提供加害方和被害方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的機會,比如衝突事件對彼此造成了影響,雙方的想法、情緒和感受,有機會表達,也讓雙方能夠彼此了解。修複式正義是提供給校園欺凌處遇的一個好方法。甚至,在少年法院或成人的監獄系統裡,我們也開始運用修複式正義的方法來關注欺凌的議題。
傳統中,面對校園欺凌加害人,比如班級上有一個孩子比較暴力,產生一些攻擊行為,大部分家長為了保護自身小孩,就會去排擠、拒絕有暴力的孩子。一方面欺凌者可能受到排擠,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也會格外關注這個欺凌的孩子,並做圍堵或預防。
有的孩子具備小霸王性格。欺凌者的家庭價值觀不同,甚至有時我們發現欺凌者的家庭背景本身就是黑幫。他們會覺得這是「叢林法則」,和別人相處時就是不要被別人欺負。他可能帶著這種價值觀跟同學互動,持續這樣,會累積很多被欺凌、受害的同學,而受害學生也可能在未來發展出反擊或報復。
被欺凌的孩子也會反擊或報復,我們發現一些犯罪的青少年曾經有被欺凌的經驗。為什麼被欺凌呢?比如,小時候被欺凌時一直忍耐,等到忍耐不了時,他發現,如果有機會他也要欺凌別人,因而變成另一個加害者。所以我們知道,有些少年犯是有被欺凌經驗的。
持續出現欺凌行為的孩子如果不給予適切的輔導,可能惡化成為他的生存模式,他會習慣變成欺凌者,最後,惡化成為少年犯罪。過去學校對此的處理方式是告誡,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沒有改變。早期學校制度可能把他開除學籍,但現在的教育體制不能不讓他念書。即使你不讓他在這個學校,他還是會到另一個學校去念,欺凌另一個學校的孩子。
原來的幹預模式是大家「眼不見為淨」,孩子的欺凌問題其實沒有解決。但是如果有機會進行修複式正義,這個孩子就有機會認知到:我這樣做是不應該的,而且當我這麼傷害他人時別人會痛,別人會受傷。甚至於欺凌者,他說不定也有委屈,我們也聽一聽他的想法。他有機會去理解,自然會減少繼續欺凌別人的可能。這也就是修複式正義能夠在校園欺凌行為上使力的一個地方。
對於被欺凌者呢?有時被欺凌者因為害怕便不上學,父母也搞不懂為什麼孩子不願上學。
有的孩子並不願讓自己被欺凌的事情被父母知道,他可能會掩蓋。但在學校裡,他還是會面對欺凌的孩子,沒有能力反擊。常常我們看到某些孩子持續被欺凌,或許他有一些自我強度上的脆弱。他可能不善於溝通、表達,也不會把他的感受說出來,只用一種委屈、忍受的方式隱忍欺凌者所做的行為。
這些受欺凌的孩子會產生很多心理上的防衛機制。只要上學,他就肚子痛、頭痛,心理上稱「拒學」。他被欺凌、隱忍的根本問題並沒有被充分認識跟了解,學校的老師或諮詢師未必有機會深入的知道。
有些被欺凌者或許也和他的人際互動問題有關連,他沒有學習到怎麼去跟別人有好的互動。當他跟別人互動時,卻做出一些可能讓別人不喜歡的行為。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沒辦法辨識所做的事、說出的話別人會不喜歡,或是行為會不會傷害到別人,但卻自然地說出來了、做出來了。因此別人就會不喜歡他,可能攻擊、排斥他。
所以,這些被欺凌的孩子在過去的處理模式中沒有機會學習,認識跟他發生衝突的人怎麼看待他的行為,或者他做出什麼行為導致這個衝突惡化,他仍然沒有辦法理解。但若透過修複式正義,他會有機會知道,原來別人這樣子傷害到我,可我做的某些事也導致了他的不良感受。這個被欺凌的孩子將有機會去調整或改善,這就是原來的傳統處理方式沒有辦法達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