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繪本《不是我的錯》中的校園欺凌角色類型

2020-12-10 自得語文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英】 約翰·多恩

我的記憶中有這麼一句話,但今天,我才知道這首詩的全部內容,才發現另一句很網紅的句子也出自這首詩: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所以,當我們談論「校園欺凌」這個話題時,我們應該深切地意識到,沒有誰是這個事件的幸運兒,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事件的參與者。

研究者提出,在校園欺凌發生時有多種不同的參與者角色:欺凌者、 被欺凌者、協同旁觀者、強化旁觀者和冷漠旁觀者。繪本《不是我的錯》就是這五種角色的表演劇。

根據繪本內容,可以做出這個匯總表:

我們可以發現,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旁觀者作為既不是行兇者也不是受害者的個體,所佔的比重最多,人數也最多。上述三種旁觀者可以統稱為消極旁觀者,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在這本繪本中不曾出現的角色——積極旁觀者,即主動幹預欺凌行為,阻止欺凌情況進一步惡化的人,會立即報告教師或家長、安撫被欺凌者、直接阻止欺凌者等。

遺憾的是,在校園欺凌中,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訴求,出於羊群效應(從眾心理)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成為消極旁觀者。當事件發生後,他們也會心安理得地說一聲:不是我的錯!

但,孩子,你要記住: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如果我們不去保護別人,喪鐘也會為我們而鳴。 所以,我們這些做大人的,有義務有責任教會他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旁觀者群體和同伴關係,從校園欺凌中參與者的角色出發開展了實證研究後發現,對旁觀者進行有效幹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校園欺凌的發生頻率,減輕被欺凌者受到的傷害程度。我們的法制宣講、我們的心理輔導,不應該再把眼光局限在對欺凌者的懲治教育、以案釋法的警示教育和對被欺凌者的應激關懷上,而應該拓展到對旁觀者的教育引導上。

從家庭層面來說,父母要給孩子做出積極的示範作用,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從學校角度來說,要傳播正能量,樹立精神榜樣,引導學生形成高質量的同伴關係,激發那些群體受歡迎程度較高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不是我的錯》這本繪本的最後幾頁,作者用黑色的圖片叩問著人類的良知:和我沒有關係嗎?

願我們都能成為真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堅持實踐正義原則;願為他人作出奉獻和犧牲。 突然,很想和大家一起唱這首歌《祈禱》:

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呀 多少祈禱在心中;讓歡喜代替了哀愁呀 微笑不會再害羞;讓時光懂得去倒流 叫青春不開溜;讓貧窮開始去逃亡呀 快樂健康留四方;讓世間找不到黑暗 幸福像花兒開放……

相關焦點

  • 反校園欺凌相關繪本推薦|引導孩子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電影《少年的你》熱映一時,除了票房喜人和榮獲多項大獎外,這部電影也再一次將「校園欺凌」這一話題帶入公眾視野。很多在校園中遭受欺凌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帶著常人看不到的傷痛,甚至有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長大,被時間永遠遺落在了童年的痛苦中。
  • 《少年的你》喚起大眾的關注,校園欺凌事件中,你充當什麼角色?
    少年時期的你們,是否曾經經歷過「校園欺凌」的事情呢,《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就引發了大眾們的關注,你在這樣的一場時間之中,充當的是什麼角色?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是年輕的時期,我們屬於未成年,生活在學校裡。原因就是她長期遭受同學們的欺凌,最終無法承受這樣的生活,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面對同學的一幕,周邊同學表現出來的不是痛心,也不是震驚和擔心,而是在旁邊拍照,不斷地聊著八卦。這些沉默的人,在學校裡又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在跳樓之前就有吶喊,表明別人一直都在欺負自己,為何沒有人幫助自己。
  • 動漫看世界:校園欺凌
    大家好啊,我每天都會陪伴大家的鄭義夥伴。動漫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消遣,也可以是文化的傳播。動漫也可以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者說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人物的性格,有了這些才可以構成一部好的動漫。在這裡我就簡單的說一下一部有關校園欺凌的動漫《聲之形》因為剪輯的原因可能不會有那麼的刻骨銘心,但是你所述說的故事或者說是事件足夠引起人們的重視。
  • 解讀《了不起的我》3、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關係攻略
    關係中的自我之前我們聊了行為的改變,以及行為背後的心智模式。今天這期節目我們從人際關係這個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自我的發展與改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能夠自全,所有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你看,在這裡,小艾就把自己的角色搞錯了。他只應該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出建議,而不是把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小月找不到工作不是小艾的責任,批評說你太懶沒做好,是想說我給的建議是對的,這更不是小艾該做的事情。兩個人都沒有看到事情背後自己角色的錯位,因此矛盾才會越來越深。
  • 校園欺凌中的多餘人
    不只有校園欺凌,因為我對某些事情熟悉,才要講。而且,自媒體不好講「不適宜」的東西。但是作家可以寫任何題材,比如有作家寫過綠貓(諧音),等等。因為自媒體的讀者,什麼人都存在,三觀不一致,所以我不願意講作家沒寫過的,或者導演沒拍過的東西,否則很容易被別人罵。校園欺凌題材,就算我的作品發表不了,別人也遲早要發表,但是有可能遲到三五年,甚至更久。
  • 不做校園中的「胖虎」 防校園欺凌講座讓孩子選對角色
    為維護學生身心健康,預防校園欺凌,創建平安校園,11月20日,晉中市榆次區王湖小學舉行了一場以《向校園暴力說「不」》為專題的防校園暴力、防校園欺凌主題教育活動。
  • 《不是我的錯》一本看似簡單的繪本,卻能直擊靈魂,值得親子共讀
    當我去翻閱《不是我的錯》這本繪本的時候,雖然插圖簡單,但是文字觸目心驚到把我帶入到其中的故事,讓我讀出了背後的隱喻。這是一本特別現實的繪本。生於瑞典,特別喜歡研究心靈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並以此為創作《不是我的錯》這本書,也是他的代表作,迄今已經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引起十分強烈的反響。本書的繪畫作家是迪克·斯坦伯格所畫,他是國際知名插畫家,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擅長幽默、諷刺的畫風。常常活躍在歐洲各國的報紙和雜誌上面。
  • 誰是校園欺凌的隱形推手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群體共性特徵 在生活中,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一樣,個人特徵類型都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高大強壯,有的矮小瘦弱;有的很受大眾歡迎,有的不受同學喜歡;有的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團隊通過經驗總結與訪談,發現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群體共有的特徵。
  • 遇到校園欺凌,我們該怎麼辦?
    各省中小學於五一前後陸陸續續開學,開學後學校組織了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包括衛生安全、交通安全、預防校園欺凌等主要內容,今天我想聊的是關於校園欺凌的防控和處理。先說兩個真實例子。作為老師,如何妥善處理欺凌行為,如何正確教育學生們?作為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是欺凌者或是被欺凌者,你該如何作為?首先我們必須認識、辨別什麼是欺凌,教育部指出: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叫做校園欺凌。
  • 劍橋校長北大論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主旨報告視頻搭建溝通橋梁,應對特殊時期:全球大學的角色杜思齊大家好。我是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Stephen Toope)。我很高興有機會在北京論壇上發表遠程演講。為國家做貢獻也意味著參與社會討論,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實驗室和教室當中。
  • 校園欺凌案在四川省高院「開庭」 學生「角色扮演」感知民法典威嚴
    原來,這是一場名為「省直機關家庭民法典案例情景劇模擬法庭」的活動,臺上角色都是由來自成都不同中小學的多位學生扮演。該情景劇以一起校園欺凌案為腳本,生動還原校園欺凌案件審理場景,通過法庭審判情景再現,現場解讀民法法律條款,讓小朋友們了解法律條文,自覺養成用法律保護自身安全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家庭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 《地獄少女》:當老師也參與到校園欺凌事件中,還有誰是無辜的?
    如果說《地獄少女》有很多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那麼關於「校園欺凌」則有著更多的難以理解的惡意。獨自沉倫在黑暗中的少女,她的學生時代沒有美好和希望,只有來自同學充滿惡意的欺凌。當她無數次想要召喚傳說中來自地獄的使者時,卻一次次放棄了。或許她在想「忍忍吧,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是沒有人聽到她的心聲。她的座位、衣服、鞋櫃每一個都被充滿惡意的放入毛毛蟲、圖釘和侮辱的話語。
  • 第三視角看校園欺凌原因:被欺凌方一再退讓,其他相關方事不關己
    比如說,在某小學裡,李同學長期欺凌朱同學,這個問題不同視角就會有不同的看法。1,第一種視角李同學:我就是看小朱不順眼,見他一次就想打他一次,都怪他讓我心裡不爽!大家看,以這種視角來對待校園欺凌問題,則李同學會越來越兇狠,而朱同學會越來越可憐。2,第二種視角李同學和其家長這樣的人,從來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錯,他們看問題都是第一視角。而朱同學和其家長,則常常先覺得別人有錯,更會覺得錯全在自己身上。
  • 控制不是愛,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的概率
    導讀:提起校園欺凌,相信所有家長都深惡痛絕,對施暴者"恨之入骨"!自己的孩子,那是心頭肉,外人欺負他,真是心疼。我們在譴責施暴者的同時,是否考慮過:為何我的孩子沒有反抗?為何會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本文,從親子溝通方式視角,解讀孩子遭受欺凌的心理因素。
  • 《哈利波特》:面對校園欺凌,他們竟有不同選擇不同人生!
    眾做周知,《哈利波特》是一部陪伴無數80後90後成長起來的著作,在系列故事中不僅有我們都會經歷的青春年少,懵懂初戀,更會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見過或者經歷過的「校園欺凌」。相信很多哈迷們都知道,在《哈利波特》中一共有三位曾經被校園欺凌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哭泣的桃金孃、斯內普教授以及「瘋姑娘」盧娜。然而,他們三個人卻在人生態度上做了不同的選擇,當然給他們的生活也帶來了迥然不同的影響。接下來,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三個人的不同選擇。桃金孃熟悉《哈利波特》的小夥伴一定會對這個生活在盥洗室裡的幽靈不陌生,雙馬尾的她看起來還是比較可愛的。
  • 面對校園欺凌要勇敢說不,校園欺凌的危害,及解決辦法你知道嗎?
    ——含義來源於網絡少年的你播出後,校園欺凌再一起衝上熱搜,最近幾年有關校園欺凌的問題可謂是層出不窮,這問題早已不是個人問題了,而是全民都要重視的問題,校園原本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但是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卻打破了校園的寧靜,也許只是因為一個誤會,有人會惡語相加;也許因為一次無意的犯錯,有人揮起了拳頭……這一切早已不是單純的學生打鬧問題了
  • 十堰:拒絕校園欺凌 共建平安校園
    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拒絕校園欺凌  共建平安校園』,直面暴力現象,尋求解決途徑,讓青春不再驚恐,讓父母不再擔憂!」  活動中,各班學生通過觀看《校園欺凌》的視頻和校園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對校園欺凌產生直觀感知,從而明白什麼是校園欺凌。
  • 校園欺凌必須嚴厲懲處,而這裡的處理卻讓老師很受傷,為什麼
    校園欺凌,可以說是學校裡一顆拔之不去的毒瘤。它就像野草一樣,你就是怎麼防,還是很難完全防住。網絡上,時不時就爆出一兩個校園欺凌事件。看著這些欺凌事件,我想沒有誰會不心痛,但是那些欺凌的孩子卻似乎並不在意。
  • 校園欺凌漫畫《三角草的春天》推出真人電影 徹頭徹尾大悲劇
    今天(7月17日),官方宣布校園霸凌漫畫《三角草的春天》將會推出真人電影,目前拍攝工作已經結束,電影將在2018年上映。押切蓮介的這部漫畫可以說是個徹頭徹尾的大悲劇,到最後也沒有任何角色得到救贖,而且漫畫的尺度也是相當的大,知道被拍成電影之後會什麼什麼樣的情形。
  • 預防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
    陽光自護 預防校園欺凌 為積極響應2020中央專項「陽光自護」困境青少年安全教育服務項目精神及進一步做實做細校園安全教育工作,全面保障學生身心健康,防範杜絕校園欺凌暴力事件發生,構建平安和諧校園,2020年11月23日上午,牛家口小學特邀請晉源區人社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副主任王採平同志和高美娜同志為該校全體師生帶來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