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英】 約翰·多恩
我的記憶中有這麼一句話,但今天,我才知道這首詩的全部內容,才發現另一句很網紅的句子也出自這首詩: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所以,當我們談論「校園欺凌」這個話題時,我們應該深切地意識到,沒有誰是這個事件的幸運兒,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事件的參與者。
研究者提出,在校園欺凌發生時有多種不同的參與者角色:欺凌者、 被欺凌者、協同旁觀者、強化旁觀者和冷漠旁觀者。繪本《不是我的錯》就是這五種角色的表演劇。
根據繪本內容,可以做出這個匯總表:
我們可以發現,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旁觀者作為既不是行兇者也不是受害者的個體,所佔的比重最多,人數也最多。上述三種旁觀者可以統稱為消極旁觀者,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在這本繪本中不曾出現的角色——積極旁觀者,即主動幹預欺凌行為,阻止欺凌情況進一步惡化的人,會立即報告教師或家長、安撫被欺凌者、直接阻止欺凌者等。
遺憾的是,在校園欺凌中,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訴求,出於羊群效應(從眾心理)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成為消極旁觀者。當事件發生後,他們也會心安理得地說一聲:不是我的錯!
但,孩子,你要記住: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如果我們不去保護別人,喪鐘也會為我們而鳴。 所以,我們這些做大人的,有義務有責任教會他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旁觀者群體和同伴關係,從校園欺凌中參與者的角色出發開展了實證研究後發現,對旁觀者進行有效幹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校園欺凌的發生頻率,減輕被欺凌者受到的傷害程度。我們的法制宣講、我們的心理輔導,不應該再把眼光局限在對欺凌者的懲治教育、以案釋法的警示教育和對被欺凌者的應激關懷上,而應該拓展到對旁觀者的教育引導上。
從家庭層面來說,父母要給孩子做出積極的示範作用,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從學校角度來說,要傳播正能量,樹立精神榜樣,引導學生形成高質量的同伴關係,激發那些群體受歡迎程度較高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不是我的錯》這本繪本的最後幾頁,作者用黑色的圖片叩問著人類的良知:和我沒有關係嗎?
願我們都能成為真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堅持實踐正義原則;願為他人作出奉獻和犧牲。 突然,很想和大家一起唱這首歌《祈禱》:
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呀 多少祈禱在心中;讓歡喜代替了哀愁呀 微笑不會再害羞;讓時光懂得去倒流 叫青春不開溜;讓貧窮開始去逃亡呀 快樂健康留四方;讓世間找不到黑暗 幸福像花兒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