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背後的原因是,對於同一件事,公和婆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表達觀點和態度的。
但這只是常見的第一種視角,發生了衝突之後,衝突雙方都認為我沒錯,是對方的錯!這種情況下,雙方都在攬功諉過,把責任往對方身上推。比如說,家長和孩子,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家長之間,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二種視角是,看到問題現象後,思考的是「我哪裡做得不對?」然後開始尋找問題的直接原因,動手解決問題。
這種敢於從自身找問題,不往他人身上推卸責任的視角看上去態度上比前者更值得誇獎,但其實結果上並不更加高明。因為這仍然算是單一視角看待問題,只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對本人來說其實也並不公平。比如說,明明是對方的錯,卻非要在自己這一面找問題,結果自然是放縱了對方,而委屈了自己。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深刻反省自己的錯誤,結果自怨自艾,傷心難過,但其實就是孩子本人的責任。家長給孩子擔了責,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第三種視角則是換位思考,從多個角度來看問題。當矛盾發生時,既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也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還脫離矛盾雙方,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更高明的人甚至能做到以上帝視角來看。
打個比方,我們看一個正方體時,離它越近,看到的面越少。第一種視角和第二種視角看到的都只是正方體的一個面,第三種視角則至少能看到兩面、三面乃至所有的面。
而看到的面越多,對於問題的本質就看得越清楚,解決問題就越能夠對症下藥。
比如說,在某小學裡,李同學長期欺凌朱同學,這個問題不同視角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1,第一種視角
李同學:我就是看小朱不順眼,見他一次就想打他一次,都怪他讓我心裡不爽!
朱同學:我一見到小李就發抖,他身高體壯,打架又狠,他的威脅我不敢不聽,告訴家長和老師只會挨更多的打。不怪我懦弱,是敵軍太強大了!
李同學家長:不怪我家小李太強,要怪就怪小朱太弱,要怪就怪小朱家長太慫!自己不爭氣,活該被欺負!
朱同學家長:不怪我不知情,就怪小朱這孩子太膽小太慫!怪小李太野蠻,怪小李家長太護犢子,太蠻不講理。
大家看,以這種視角來對待校園欺凌問題,則李同學會越來越兇狠,而朱同學會越來越可憐。
2,第二種視角
李同學和其家長這樣的人,從來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錯,他們看問題都是第一視角。而朱同學和其家長,則常常先覺得別人有錯,更會覺得錯全在自己身上。
朱同學:都怪我,誰讓我膽小怕事呢?誰讓我打不過小李呢?誰讓我爸打不過小李他爸呢?被他欺負都是註定的,跟老師講跟家長講有什麼用呢?反正,被他欺負久了,也習慣了。
朱同學家長:我的孩子才不跟人家打架呢!我是個文明人,才不跟野蠻人一般計較呢!算了,他們一家人不講理,我們難道也要跟他們一樣不講理?鬥不過人家,只能自己吃虧,告訴孩子儘量躲著他吧,總有人會收拾他的!他們這麼猖狂,遲早會有報應的!
大家看,以這種視角來委曲求全,結果只能是讓對方變本加厲。
3,第三種視角
朱同學:小李欺負我,不是我的錯,是他的錯!我打不過他,可以向大人求助,我不求助,忍氣吞聲,只會在他面前更加可憐。有了第一次,我不反抗,就會有第二次。
朱同學家長:小李欺負我孩子,不是我孩子的錯,是小李不是東西!小李的家長給小李架勢子,他的家長更不是東西!我作為孩子的家長,在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還不站出來保護他,我到底在怕什麼?我鬥不過他,還有法~律幫襯!為了孩子,我也要堅決地跟小李一家人鬥到底!
其他同學:我們應該聯合起來,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小李,否則,今天他欺負小朱,明天就會欺負我們其他人。
其他家長:今天我們不幫小朱家長,明天別的家長也不會幫我,誰知道這一家人哪天會欺負到我們頭上來?
老師:今天我們如果息事寧人,不打敗小李一家人的囂張氣焰,明天他們一家說不定就欺負完學生來欺負老師了!到時候,我們更無助。
大家看,在這種視角下,校園欺凌的原因就呈現出來了,被欺凌一方一再退讓,而其他相關方一開始都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如果大家從一開始就堅決地與欺凌者作鬥爭,他們就囂張不起來。
而鬥爭並不能只靠個人的力量,要團結更多可以團結的人,更要相信法~律,不要怕麻煩。如果你怕了小麻煩,就一定會有更大的麻煩等著你。
對於校園欺凌,你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