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掐指一算——
你讀書肯定很慢,而且你很清楚的知道這一點!
於是,如果你略有上進心或者有追求,你大概就會求助於各種速讀法,開始按照那些方法去訓練自己讀書速度。
只是,關於速讀,你的了解很可能都是錯的!
速讀就是略讀,不用理解太多,因為沒時間去理解太多;速讀就是加快眼球移動速度和提升視距,相當於物理外掛,聽著跟「散光」有點兒像;速讀適合所有的書籍,只要學會速讀,就可以搞定市面上所有的書,到時就算趕不上樊登,應該也差不遠了吧。在學習研究速讀法的那些日子裡,這些問題我都遇到過而且坑了我很久,以至於我一度以為速讀法是需要天賦異稟的。直到後來某一天我遇到了一本叫作《王者速讀法》的書。
對,就是這個書!
是的,就叫這個名兒!
《王者速讀法》,光是這個土到爆的書名,都會勸退很多人。
至少當時我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心裡是有無盡的洪荒之力想要傾洩而出的。
不過,既然相遇就是緣分,再加上那時的我實在無聊,剛好有兩個小時可以浪費,那倒不如來看看這本書,日後吐槽的時候也不至於只會說一句「我曹,什麼土味兒書名啊,這個島國作者的文化層次居然這麼低嗎?」
然而,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後悔了——
倒不是因為浪費了兩個小時,而是因為我原本想好的滿腔吐槽無處發洩,憋得要死。
想了很久,我唯一的槽點就是:這個叫作齊藤英治的日本作者對待自己的作品也太隨意了些,這麼好一書居然起了這麼一書名兒,這就好像明明生了個傾國傾城的姑娘你卻非要給她取名叫諸葛鋼鐵一樣……
記得知乎上曾經有一個帖子叫作「那些年你因為奇葩的書名而錯過的好書」,這個《王者速讀法》簡直就是標準答案啊!
《王者速讀法》,雖然名字很扯淡,但絕對稱得上「敗絮其外,金玉其中」八個字。
在書裡,作者齊藤英治用一個故事來深入淺出地糾正了人們關於速讀的錯誤認知。就我而言,主要是以下三個層面:
1、速讀並不是適合所有書籍!
速讀法只適合某些類型的某一部分書籍,可以是技能類書籍,工具類書籍、方法論類書籍以及一些解決特定問題的書籍,比如《微習慣》、《5秒法則》以及《非暴力溝通等》。
但如果是像《紅樓夢》那樣長篇文學巨著,速讀肯定是不行的;又或者是像《國富論》那樣晦澀難懂的理論,速讀也是搞不定的。
2、速讀並不一定要依靠物理外掛
《王者讀書法》裡並沒提到眼球移動速度和視距等物理外掛,不知道是作者對此嗤之以鼻還是乾脆覺得沒必要去解釋。不過,在我看來,物理外掛並非毫無用處,但卻不是必須!
如果你有時間和精力,可以去訓練一下眼球移動速度和視距,但最重要的是了解速讀更正的核心方法論——跳讀!
3、速讀不是略讀,而且理解更重要
速讀不是略讀,而是跳讀,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略讀是指在閱讀的時候略過某些內容,這是一種很主觀的方式,而且一旦你想著要略過某些內容時,你很可能會習慣於這種做法,以至於你對所有內容都略過,根本沒有重點。
但是,跳讀就不一樣了。跳讀是指在你正式閱讀之前,就已經定好了哪些內容可以一眼帶過,哪些內容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讀。這是在一開始你自己就確定了的,當然就不會再錯過那些重要的內容。
這時,可能有人會說了——「我要怎麼確定哪些部分要跳過呢?如果我跳過的東西很重要呢?豈不是錯過了?」
的確,在速讀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會面對這樣的問題,但其實在《王者速讀法》裡已經做了完美的解釋,也就是最經典的帕累託法則,又叫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帕累託法則或者最省力法則。它的意思是,在任何要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優先搞定這20%的內容。
我們將二八定律運用到閱讀,就會出現下面這種情況:
如果我們事無巨細的閱讀整本書,我們就需要花費100%的時間來閱讀100%的內容,那麼效率就是100÷100=1。但是,如果我們花費20%的時間來閱讀最重要的20%的內容,以得到80%的關鍵信息,那麼我們的效率就是80÷2=4,瞬間得到了4倍的效率。另外,就算我們逐字逐句的精讀整本書,我們也不可能理解透所有的內容,沒人能夠做到,因為信息量太大了,可能最後的結果是囫圇吞棗,能記住30%就不錯了。
但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20%的重要內容上,我們理解上的負擔就會小很多,當然也就更容易理解。這樣算下來,只關注最重要的20%內容反而會讓你吃透更多信息和知識——高達80%。
現在,你懂得了速讀的本質是利用二八定律——只花費20%的時間來閱讀20%的內容,得到80%的關鍵信息——那麼,我們就來說說《王者速讀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在《王者速讀法》中,作者提出的是一個30分鐘讀一本書的方法,我們先來看一看具體的三步操作:
1、5分鐘預覽
說白了,就是先用5分鐘來預覽整本書,主要包括封面,序言,目錄,後記。
這一步的作用是先對整本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粗略理解作者到底是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或者提出什麼樣的想法。
就拿《微習慣》這本書來舉例,我們僅從封面上來作分析——
封面上,「微習慣」三個字告訴我們這本書是有關習慣的,只不過作為第一次聽說這本書的人可能不懂這個「微」字指的是什麼,我們可以猜測一下,可能是微妙、微小之類的意思。接下來,我們在封面上還能看到副標題叫作「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那麼我們就能知道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應該是一種很簡單的培養習慣的方法——至少作者是這樣宣稱的。再來,我們還能在封面最下面看到這樣一行字:「1天1個伏地挺身,1天1頁書,1天50字,每天只做一點點的無負擔習慣養成法」。這時,我們大概就能看出來了,這本書應該是提倡每天只做一點點並以此為方式來養成習慣。綜合以上,我們僅僅通過封面上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到這本書大概的核心——用一種每天只做一點點的很微小的簡單方式來幫助人們培養習慣。
如果仍然不太確定我們預覽到的核心觀點是否正確,我們還可以再去看看序言、目錄、後記等,用與分析封面一樣的方法來進行推測,可以做到心中有譜。
預覽的過程,總體來說只用5分鐘就夠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找到大致觀點以及與其有關的關鍵詞。
2、5分鐘預估
推測出一本書的大致觀點後,我們當然可以直接來讀書,但《王者速讀法》並不建議這一點,而是指出我們應該先做一個5分鐘左右的預估過程,說白了就是隨便翻翻這本書,每頁用上2秒鐘左右就行。
這時,很多人可能都會說「這樣隨便翻翻有什麼意義,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啊!」
不可否認,這種說法是沒問題的,隨便翻翻真的不可能讀懂一本書。但是,「知森林才能見樹」,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對這本書有個直觀的印象,同時隱隱約約的找到一種「這章好像挺重要,這章好像沒意義」的感覺。
這裡打個比方,如果幼兒園的小朋友有自家的孩子,你站在園外看一群孩子,但你的關注點永遠都是自家孩子以及其周邊的某些事物。
《王者速讀法》也一樣。當你「隨便翻翻」的時候,你不止是在翻翻,同時還在找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你在上一步找到了那個大致觀點。這樣一來,你就會敏感許多,瞬間分辨出哪些內容是與之有關的,哪些是可以跳過的。同時,這裡還運用了右腦的圖片記憶功能,將你看到的詞彙當作圖片來進行記憶,直觀到達大腦,你才會對你關注的有更深的印象。
通過這一步,你就可以預估出來你要讀的書裡哪部分是最重要的20%,以便為下一步作好鋪墊。
3、20分鐘跳讀
所謂跳讀,說白了就是從某本書裡,「唰」地抽出一頁或者一章來,將大量精力放在它們上面,領會理解其中的信息。也就是說,我們要花費20%的時間去理解80%的內容。
在書中,作者給跳讀作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可以幫你理解跳讀的本質:
跳讀,就像茫茫海面上飛翔的鳥兒,邊滑翔邊眺望海面。一旦發現魚的蹤影就俯衝下去。
我們要像鳥兒一樣從高處著眼閱讀書籍,看到關鍵詞出現的地方,能意識到「這裡比較重要」,就放慢速度詳加閱讀……如此往復,直到讀完一本書。
當然,在一開始跳讀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裡也重要,那裡也重要,好像哪哪兒都重要」。這種時候,我們一定要謹遵前面兩部的「觀點和關鍵詞」策略,該放棄的一定要放棄,不要覺得可惜——因為,那些是不太重要的80%,就算你漏了一些內容,其實也無傷大雅。
繼續回到「鳥兒捕魚」的例子,在上空的鳥兒總是覺得整片海面都有魚,但是如果它一直俯衝的話,會耗費太大力氣卻得不到太多的好處。真正正確的做法是有的放矢,捨棄那些該捨棄的,只去關注那些真正有結果的東西。
《王者速讀法》雖然提出來的「5+5+20」這樣的30分鐘速讀理論,但我們卻不是非得遵循這個時間概念。在開始做速讀的時候,我們可以將跳讀的時間拉得稍長一些,比如50分鐘,這樣也可以做到1個小時讀完1本書,而且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速讀是需要訓練的,尤其是「跳讀」的概念,一定要多去嘗試,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出哪些該捨棄、哪些該精讀,久而久之,你將會越來越純熟,讀起書來也會越來越快。
試試王者速讀法吧,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20天左右,你就可以輕易掌握這項技能。
最後:
祝你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