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略說上海中國畫院女畫師群體與中國女子書畫會。
近日,正在程十髮美術館舉行的「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集中展出了上海中國畫院已故12位女畫家的繪畫精品。
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等知名女畫家留給世人的,不僅是名媛逸事,還有她們獨樹一幟的筆墨。
回顧近現代女畫家們邁出閨閣、昂首進入藝術史的歷程,也足以管窺時代的巨變。
清末民初上海畫壇的女性名家
中國歷史上的女畫家如《玉臺畫史》所記,不外名流、閨秀等。如元代大畫家趙孟的妻子管道昇,便屬名流才女。此外最多的則是畫家的後代,比如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後人文俶、仇英之女仇珠、惲南田之女惲冰,近代有任伯年之女任霞。
晚清至民國時期,國畫界湧現出了一大批女畫家,尤其集中於當時的全國文藝高地:上海。女畫家的集中出現,緣於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這不僅是近代美術史上的獨特現象,更具有鮮明的社會學意義。
吳杏芬(1853年-1930年)時稱「女界第一大畫家」。從「女界」二字,就可以品出女性地位在近代的提升。吳杏芬的父親吳鴻勳曾是曾國藩的幕僚,工書畫。她自幼隨父習畫,同治年間隨父寓上海鬻畫。其夫唐光照曾任江寧知府,其子唐吉生亦為書畫名家。
比吳杏芬略小的知名女畫家當推張光(1878年-1970年),晚號紅薇老人。張紅薇曾任廣東潔芳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寓滬後在各藝術院校從事國畫教學工作。張紅薇工詩詞,新中國成立後任美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文史館館員,也是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時的第一批畫師之一。
張紅薇 《芍藥》 紙本設色
吳杏芬和張紅薇可謂上海乃至全國女畫家的先驅,二人的畫風皆祖述明清文人畫的傳統,吳杏芬偏於正統派的山水,張紅薇則偏重花鳥,延續了吳門周之冕類型的鉤花點葉法與惲南田淡逸的格調。在當年的畫壇,二人的水平不在一般男畫家之下,為後來女子成為獨立藝術家樹立了榜樣。
比張紅薇小一些而負時名的女畫家,則推楊雪瑤、楊雪玖、楊雪珍三姐妹。楊氏姐妹的父親是著名教育家楊白民,他提倡以教育救國,並以家中私地創辦城東女校。白民嗜畫,於校中開設國畫專修科、音樂科,聘名師吳夢非、李叔同、張聿光等分門授課,李叔同還曾專為他畫過油畫肖像。
楊白民離世後,女兒楊雪瑤接任城東女校校長,繼續領女校風氣之先,不僅號召女性學習新知識,還創辦《女學生雜誌》。女畫家顧飛即畢業於此校。
新中國成立後,楊雪瑤入上海文史館。楊雪瑤、楊雪玖姐妹,皆海上耆宿王一亭弟子,後來發起並參與組織了著名的中國女子書畫會。
亙古未有的女子書畫會
1934年5月18日,中國女子書畫會正式成立,與楊雪瑤姐妹共同發起女子書畫會的,還有馮文鳳、李秋君、顧青瑤等。女子書畫會成立後不久,便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轟動一時。古稀之年的大畫家黃賓虹親往祝賀,並在報紙上撰文盛讚其為「亙古未有之舉」。
中國女子書畫會的成立,反映了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不過,細觀也不難發現,當時立足社會的女性多出自世家大族。
李秋君是中國女子書畫會中極為重要的人物,其父李薇莊乃滬上著名的實業家,且熱心繪事,曾任上海美專早期校董。其兄李祖韓在經商之餘亦精研國畫,得藝林推許,亦是海上藝壇重要的推手。李氏兄妹素來為滬上藝林所重,李秋君與張大千「千秋百歲」的情緣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李秋君 《萬紫千紅》紙本設色 1963年
陳小翠之父陳蝶仙是著名詞人,曾出版文藝雜誌《著作林》,任《女子世界》和《申報》副刊《自由談》等主編。陳小翠之兄陳定山是當時海上畫壇最負盛名的批評家兼畫家,著有《春申舊聞錄》,為海上畫壇的重要史料。出身世家的陳小翠,詩詞素養甚高。在當時的畫壇,擅詩文者具有無形的優越地位,這是長期以來將繪畫作為詩餘的傳統觀念使然。在中國女子書畫會中,謝月眉、顧飛與周錬霞,也因此地位突出。
此外,書畫會中的骨幹顧青瑤是晚清名家顧若波孫女,亦名重一時;龐左玉則是當時江南最大的收藏家龐萊臣的侄女;侯碧漪出於張大千大風堂門下;吳青霞的父親吳仲熙乃江南知名收藏家、鑑賞家;謝月眉則是謝稚柳的三姐;陸小曼、周錬霞兩大才女則是近年來文史掌故領域的熱點。陸小曼與徐志摩、周錬霞與吳湖帆的感情故事為世人熟知。
中國女子書畫會中還有兩位為人淡忘的骨幹:顧飛與馮文鳳。顧飛出身書香門第,因足有疾,故名慕飛、默飛。顧飛在黃賓虹侄女黃映芬的介紹下拜黃賓虹為師,後得識張大千,亦兼學其畫。
顧飛也是翻譯家傅雷的表姐,全家多事外國文學。20世紀30年代中期,傅雷回國,得顧飛介紹,師從黃賓虹。傅雷的國畫知識源於黃賓虹,而黃賓虹的西畫知識則源於傅雷。
新中國成立後,顧飛與另一位知名女畫家孫悟音長期執教於上海工藝美校,是女子書畫會中未進入畫院的屈指可數的骨幹人物。
馮文鳳是中國女子書畫會中的重要幹才,在會中甚得敬重。她13歲便能對客揮毫,工篆、隸、行,更善與中外美術家結交。她還自學繪畫、雕塑,曾於香港創辦女子書畫學校。1931年,上海《新聞報》徵求女子書畫,馮文鳳在八百餘參賽者中獲書法首獎而獲時名。她遷居上海後積極參加女子書畫會活動,後赴歐定居。
上述這些女畫家,都是上海女國畫家中的佼佼者。然而,從藝術而言,李秋君的山水全學張大千,謝月眉的花卉極近謝稚柳,顧飛的山水俱宗黃賓虹……作為藝術家,女性真正與男性無分軒輊的時代,還未到來。
陸小曼《 黃山小景》紙本設色 1958年
從小家碧玉到獨樹一幟
中國女子書畫會中地位較高的骨幹,在新中國成立後大多進入上海中國畫院,成為新時代上海畫壇重要的創作力量。當時的藝術界倡導「拋棄舊趣味」,鼓勵畫家下生活,令上述這些畫家在融入新中國畫的革新浪潮中,變革了自己秉承的傳統。
如前所述,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女畫家從個人風格而言,大多依附於男性名家的圖式。相對而言,陸小曼、周錬霞、吳青霞等人的個人風格鮮明一些。
陸小曼師從畫家賀天健,筆法秀逸,格調清新。周錬霞人物、花鳥兼擅,其人物畫接近代海上人物畫名家費丹旭、改琦一脈,進而上溯唐寅,色調雅豔。她與吳湖帆合作的荷花鴛鴦(周畫工筆鴛鴦、吳補荷花),尤為出彩。吳青霞擅畫魚,雖繪畫題材有些局限,卻以畫鯉魚獨擅勝場。
總體而言,當時的女畫家所畫的多為小家碧玉式的格調,殊少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的氣魄。
新中國成立後,男女畫家的地位已漸平等,但在藝術上,女畫家依然被籠罩在男畫家主導的時風中。雖然比起一些中小名家來,女畫家亦不遑多讓,然而從劃時代的大家角度來看,男女畫家間仍存在明顯的距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美術學院的畢業生逐漸取代了過去的世家子弟,成為畫壇的主流,女畫家層出不窮,在畫風上也開始與男畫家分庭抗禮。其中最為傑出的標誌性人物,當屬陳佩秋。
陳佩秋是新一代科班畫家,當時在重慶西南聯大攻讀經濟時得著名畫家黃君璧鼓勵,不顧其銀行家父親的反對,考入國立藝專。她畢業時赴滬,新中國成立後入上海中國畫院,成為第一批畫師。
陳佩秋 《春花喜鵲》 絹本設色
家庭、交友等過往女畫家身上的畫外色彩,在陳佩秋身上已全然淡化。雖然女畫家在當時的畫院中仍屈指可數,而自陳佩秋始,吳玉梅、徐元清等人都純以藝立身,不再以其他因素知名。而在藝術上真正創造出巾幗不讓鬚眉、昂首進入藝術史、比肩先賢的作品的,亦首推陳佩秋。從某種意義上說,陳佩秋可稱是20世紀女國畫家群體一路行來結出的最為豐碩的果實。
今年是陳老仙去之年。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驀然回首,可以發現,女畫家作為一個現象,早已不是獨特的風景。未來的畫家,將再無顧慮於性別之分。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