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李秋君,還是陸小曼、陳小翠、周錬霞等,除了藝術成就,他們在中國現代書畫史或文學史上都有著較多的話題。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建伊始,包括這些名單裡的女畫家就成為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批畫師中有9位女畫家,人數佔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
關於女藝術家的話題,所圍繞著的或多或少會附加想像,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人們對她們藝術的認識。2020年11月17日,由上海中國畫院主辦的「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在程十髮美術館展出,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出畫院已故的12位女畫師的55件繪畫精品,並輔以相關的文獻,並置呈現這些女畫家的藝術造詣,包括老畫師張紅薇的花卉、李秋君、陸小曼筆下的山川、年少成名的陳佩秋的早期花卉等,而周鍊霞的畫作除了仕女人物與花卉,則更多為描繪著現實主義題材。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展覽呈現的十二位女畫師分別是張紅薇、侯碧漪、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周錬霞、龐左玉、吳青霞、江聖華、陳佩秋、吳玉梅、徐元清。她們的繪畫作品從山水、花鳥到人物,從歷史典故到現代生活,從工筆到寫意,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各有千秋,此次展覽也是一次對上海中國畫院歷史上的女畫師藝術成就的梳理。
展廳現場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建伊始,女畫家就成為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人數佔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彼時,現代中國的女性經歷了從主體意識的啟蒙、覺醒到自覺地尋求自身解放也不過幾十年,因而在這個人數比例在當時是不低的了。
20世紀40年代末,合影(前排左二吳青霞、左三周錬霞,第二排左二為錢瘦鐵、右一為張炎夫,第三排右三張大壯、右四韓登安、右五為唐雲)
1960年代女畫師在老畫院畫畫上海中國畫院院長陳翔在前言中寫道:「畫院在籌建之初,便著意匯聚上海地區既有藝術成就又有一定威望的書畫家。在徵求了書畫圈權威人士的推舉之後,最終有69位書畫家成為第一批畫師,其中就有9位女畫師。能夠成為畫院畫師,實際上也是確認了其在書畫界公認的地位,所以,這些女畫師毫無疑問都是書畫界的翹楚。」
展廳現場,12為已故女畫師的照片(按年齡排序)畫院的第一批女畫師,跨越了兩個時代,兼具了傳統學養和現代精神。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展覽按照12位已故畫院女畫師的年齡依次排列展現,其中,展廳開端處是年代最早的張紅薇的作品,尾端則是陳佩秋和徐玉清的作品,後兩位藝術家分別逝世於今年和去年。
張紅薇張紅薇,名光,字德怡,一字靜儀,晚號紅薇老人,以號行,浙江溫州人,是第一批女畫師中最年長的一位。她出身於溫州一書香家庭,跟隨書畫名家汪如淵習畫,與同門蔡笑秋、魯紋合稱為「汪門三閨秀」,是永嘉一帶有名的才女。
展廳現場,《蜜蜂雜誌》文獻解放前,她曾任廣東潔芳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講師、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時,避亂入蜀,並先後在重慶中央圖書館和江蘇同鄉會偕甥鄭曼青、次孫章鉞舉辦「詩選樓三代畫展」兩次,頗受好評。1946年返滬後,於「中國畫苑」舉行畫展,有作品百餘件。他曾加入「蜜蜂畫社」,與鄭午昌、吳青霞、李秋君、錢瘦鐵等相互切磋。
張紅薇《芍藥》紙本設色無年款建國後,張紅薇曾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與另幾位不同,張紅薇進入畫院時,已是資深的老畫師了,考慮到年齡與體力,當時並沒有參與現實題材的創作。」在展廳現場,觀眾可以看到張紅薇所描繪的花卉、翎毛、蔬果題材的創作。這些作品筆致秀雅、設色明麗,可見功底。其法近惲壽平、蔣廷錫,遠宗五代徐熙、黃筌。
侯碧漪張紅薇作品對面是侯碧漪的作品展區。侯碧漪(1900—2003年),號雙湖女史,江蘇無錫人,乃名門閨秀,師從吳觀岱、孫寒厓,習詩文書畫。後得張大千、王師子親授,其繪畫愈加精進。她留下的作品以花鳥畫居多,喜愛表現那些園林中充滿生機的生物。她花鳥取法徐熙、黃筌,下逮新羅,人物仕女,力摹晉唐。
侯碧漪《五色鯉魚》紙本設色無年款進入轉角處,則是李秋君和陸小曼的作品展示區,此二人無疑是近現代話題故事最多的女性人物之一。其中,李秋君因是書畫名家張大千的紅顏知己而成為了近現代中國繪畫史中所繞不開的人物。
李秋君李秋君,名秋,又名祖雲,以字行,別署歐湘館主,浙江鎮海人。初隨其兄李祖韓學藝,早年向吳淑娟學畫,後師從張大千。她的山水取法董源與董其昌,擅作青綠山水,風格近似張大千。解放前,歷任教育部全國美術展覽會委員兼審查委員,法國巴黎中華書畫展覽會、芝加哥博覽會、西湖博覽會等委員。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大學、中國文藝學院等院校。在展廳內,既能看到其酷似張大千的山水畫作,也有其淡雅的人物畫作《曹雪芹像》。
李秋君《萬紫千紅》紙本設色1963年另一位則是徐志摩之妻陸小曼,她雖不以畫畫出名,但卻擁有很好的繪畫功底。20餘歲時,陸小曼師從賀天健學習山水。1934年,與馮文鳳、李秋君、陳小翠、吳青霞等在上海活動於「中國女子書畫會」。
陸小曼她擅長設色山水,在展廳現場,觀眾可以看到其山水畫《黃山清涼臺》,秀潤清雅,較好地理解和把握了古人山水的技法和意趣。陳翔在《說說陸小曼》一文中寫道,「她最精彩的還是仿古之作,她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畫裡的濃濃書卷氣。她畫有一本仿惲南田的山水冊頁,溫潤恬淡,頗得南田神韻。能畫四王,再畫惲南田其實也不難;但是,真正要領會惲南田筆下那種高華的氣韻並化為己出,非得要有超凡脫俗的胸襟和寵辱不驚的氣質不可。」
陸小曼 《黃山小景》 紙本設色相比李秋君與陸小曼所描繪的山川丘壑,此次展出的周鍊霞的畫作除了仕女人物與花卉,則更多為描繪著現實主義題材。與民國時期蜚聲海上並與蘇青、張愛玲、潘柳黛等齊名的周鍊霞,書畫詩詞都有相當造詣。在展廳內,觀眾可以看到她是如何以女性的視角描繪農村婦女的日常生活,也可看到她以獨特的構圖布局來描繪現實題材繪畫。在這些繪畫作品上,依舊能看到她秀逸的題字。
周錬霞 《蔡文姬修史圖》紙本設色1978年
陳小翠《報春圖》紙本設色1966年
龐左玉《連綿花綻》紙本設色1964年
吳青霞《魚躍》紙本設色1963年
江聖華 《鴛鴦》紙本設色1981年在第一批進入畫院的9位女畫師中,陳佩秋是最年輕的一位,年少成名的她當時只有30餘歲。兩年後,她以一幅《天目山杜鵑》獲上海市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和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二等獎,確立了在畫壇的地位。
中年時期的陳佩秋陳佩秋在花鳥、山水、工筆畫、書法等方面的成就都取得了相當成就,她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之後專攻花鳥,90年代後再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技巧,別開生面。在展廳中,除了有一幅其晚年的以彩墨寫成的青綠山水外,更多展示的是其在50年代所專攻的花鳥作品,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足見繪畫功底。
陳佩秋 《春花喜鵲》絹本設色無年款上海中國畫院成立後,歷經蓬勃發展,不斷地有新成員加入,畫院自己培養的女畫師和學院輸送進來的女畫師使畫院女畫師群體得到擴展與延續。
1960年,侯碧漪、周煉霞、唐雲、葉露園涉及面盆花樣
老畫院老畫師寫生嶽陽路這其中,徐元清是學院輸送進畫院的代表,她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專攻花鳥畫。而另一位吳玉梅則是畫院自身培養出的佼佼者。她於1960年進入上海中國畫院,成為畫院學員,並拜唐雲先生為師。1964年結束學員生活,轉為專業創作人員。
吳玉梅 《女社員》 紙本設色1964年
徐元清《清音迴蕩》紙本設色1981年陳翔表示,「今天,女畫師隊伍依然活力十足,女畫師的藝術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她們已經成為畫院引人注目的現象。畫院一直致力於營造和維護這種良好藝術生態,而良好藝術生態的不斷向好,其前提則是整個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昌盛。相信總會有一天,人們對女畫師的關注點不再是『女』,而是回歸到『畫師』本身。」據悉,此次展覽展期為4個月,將展至2021年3月21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