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士革刀的定義

2020-12-14 匠人工坊小刀匠

大馬士革刀,現在泛指各種花紋鋼刀

按製作原理,大馬士革刀可以分為鑄造型③和鍛造型④兩類,其中鑄造型的波斯大馬士革刀的製作工藝早已經失傳⑤。

按花紋形態,大馬士革刀可以分為平面花紋⑥和糙面花紋⑦兩類。平面花紋可觀而不可觸,用手摸上去感覺不到花紋的凹凸感;糙面花紋可觀可觸,用手摸上去有明顯的凹凸感。

現代大馬士革刀主要是指手工摺疊鍛打大馬士革刀,其性能優秀、外觀精美、工藝歷史悠久,是具有很高收藏價值的手工藝品⑧。著名的匠人工坊大馬士革刀,屬於手工摺疊鍛打糙面鍛焊型大馬士革刀,這項工藝在中國已經傳承上千年。

大馬士革刀的名稱,最早是由歐洲人命名。然而,花紋鋼刀在亞洲出現的時間要遠遠早於歐洲⑨。古代的世界三大名刃⑩——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鋼刀、馬來諸族的糙面焊接花紋鋼刀、日本的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鋼刀,都是源自亞洲。十字軍東徵時期,歐洲人初步接觸到亞洲花紋鋼刀,即伊斯蘭諸族的平面花紋大馬士革彎刀。歐洲人認為它的產地在大馬士革城及周邊地區,故而把它稱作大馬士革刀。在歐美語境中,「大馬士革刀」一詞,一直與花紋鋼刀有著必然的聯繫。

20世紀70年代,作為藝術收藏品的大馬士革刀從美國流行起來,逐漸風靡世界。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專門從事大馬士革刀設計和製作的手工刀匠,他們絕大多數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生產,傳承著這項古老的手工藝。有人把現代的摺疊鍛打大馬士革稱作現代大馬士革刀,以區別於古代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刀。

除了傳承古法的手鍛大馬士革刀之外,市面上還出現了一些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模擬大馬士革花紋的刀劍產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瑞典粉末鋼刀,由於其性能和外觀均屬上乘,人們通常也把它視為正品大馬士革刀,簡稱瑞粉大馬。其他的如雷射雕刻、噴塗、酸蝕等花紋工藝,造價相對低廉,性能缺乏保障,往往被視為仿冒大馬士革刀。

附圖:花紋刃發展演變示意圖

注釋:

① 大馬士革:大馬士革城(阿拉伯語: ,英語:Damascus)是現今敘利亞的首都、境內第二大城市,是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大馬士革在歷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首都,號稱「人間的花園」、「地上的天堂」。歷史上,歐洲人常以大馬士革代指阿拉伯地區,就好像以北京代指中國。十字軍東徵時,歐洲人發現阿拉伯將領使用的花紋鋼彎刀性能驚人,表面布滿神奇的花紋,於是給這種刀起名叫大馬士革刀。其實大馬士革刀是古代花紋鋼刀的一種,它的發源地並非阿拉伯地區。根據古兵器學家周緯的研究,歷史上最早的花紋刃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

② 花紋鋼:古代人通過把不同硬度的鋼鐵混合熔煉或者鍛造製成的高性能合金鋼。這種鋼往往是兩種或更多種類鋼材的混合體(熔合或者層疊),表面會呈現出或明或暗的花紋,因此被稱後世的研究者稱作花紋鋼。根據史學家研究,花紋鋼的製作工藝很有可能是從青銅器時代繼承而來,古代工匠在打造青銅兵器時,就已經掌握了製造花紋刃(複合型銅合金)的技術。鋼鐵得到普遍應用之後,花紋刃技術則過渡為花紋鋼工藝。

③ 鑄造型花紋鋼,烏茲鋼:鑄造型花紋鋼,是古代製作花紋鋼工藝的一種。把含有大量雜質的鐵礦石,和一些含有特殊元素的輔料(通常認為是一些特殊的植物和礦物質),盛放到陶製的坩堝裡,密封加熱,然後花大量時間讓它緩慢冷卻。用這種方式「熬製」出來的鋼錠,可以將鋼鐵的碳含量調整在恰當的範圍,從而獲得較為理想的硬度。並且,這種成分複雜的鋼會呈現出細密而蜿蜒曲折的帶狀花紋,以及燦若繁星的點狀圖案。

烏茲鋼是著名的鑄造型花紋鋼之一,也是古代波斯工匠鍛造大馬士革刀的主要原材料。用現代材料學的眼光來看,烏茲鋼是印度某地出產的一種坩堝冶煉的高碳鋼。它的碳含量較高,而且分布均勻,在當時屬於質量上乘的刀劍材料。但是現代人顯然已經把烏茲鋼神化了,認為烏茲鋼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印度物產,而且只有烏茲鋼才能鍛造出性能優越的大馬士革刀。其實任何一種古代鋼材或者刀劍之所以能獲得較高的聲譽,主要是因為它和同時代的其他鋼鐵以及刀劍相比,具有相對優勢。烏茲鋼不是所謂的神鋼,它就是一種土法煉製,包含很多雜質的高碳鋼。甚至與同時代的中國鋼鐵相比,印度的冶煉技術也沒有明顯的優勢。印度出產的烏茲鋼被販運到波斯,成為波斯鍛造大馬士革刀的材料,大馬士革刀又被歐洲人發現、命名和傳播,這些歷史結果有地緣方面因素,也包含巧合的成分。

④ 鍛造型花紋鋼,摺疊鍛打:鍛造型花紋鋼,古代製作花紋鋼工藝的一種。一般來說,鋼鐵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就越高,但是韌性會下降,製成的刀劍太脆,容易崩口或折斷。而含碳量低的鋼硬度又會不足,影響刀劍的強度和鋒利度。因此,古代工匠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發明了摺疊鍛打工藝,在冶金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製造出了這種性能優越的複合型合金鋼,即鍛造型花紋鋼。手鍛大馬士革刀的工藝原理,是把3-7塊不同硬度的鋼條摞在一起,加熱到軟而不化的程度,捶打成一體,然後摺疊、扭轉(擰麻花),反覆加熱和鍛打。像揉花卷一樣,最終把軟硬不同的鋼材鍛打成一塊剛柔並濟的刀坯,然後製成刀劍。中國古代的名刀劍如幹將莫邪、魚腸劍、純鈞劍、龍淵劍、荊軻刺秦所用的徐夫人匕首等,都是採用花紋鋼(或花紋青銅)工藝製作而成。中國的匠人工坊和美國ABS刀匠協會許多刀匠大師,一直採用手工摺疊鍛打的方式傳承著這項古老的工藝。手鍛大馬士革刀是古代工匠精神的寶貴結晶,堪稱人類兵器史和冶金鍛造史上的活化石。

⑤ 波斯大馬士革刀失傳的原因:18世紀中葉,古代大馬士革刀在很短的時期內,神秘地減少並消失了。關於大馬士革刀失傳之謎,至今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其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原料絕產說。波斯大馬士革刀的主要原料是烏茲鋼,印度用來冶煉烏茲鋼的持有鐵礦開採殆盡了,沒有了烏茲鋼,也就沒有了古代大馬士革刀。另有一說法是,印度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後,供應烏茲鋼的貿易路線被破壞了,缺少原料,進而導致失傳。二是戰爭毀滅說。1219年開始,蒙古大軍三次西徵,擄掠大馬士革工匠,嚴格禁止兵器製造業,因此出現了斷代,甚至失傳。從大馬士革刀的發展歷史來看,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神秘失傳的。三是大馬士革刀隨冷兵器時代結束而消亡。18世紀,奧斯曼帝國開始換裝西式槍炮,槍枝取代了刀劍,奢侈且工藝繁複的大馬士革刀業,也因此消亡。

⑥ 平面花紋鋼:鑄造而成的天然結晶花紋鋼,其花紋深居鋼鐵內部,表面平滑,可見而不可觸摸。出土時由於深埋多年,表面花紋常常不可分辨,因此常被視為廢棄。但加以適當的酸洗,花紋依舊可以顯露,然而很少有人可以辨識。因此目前中國很少有古代平面花紋鋼刀面世。

⑦ 糙面花紋鋼:以多種鋼鐵材料反覆入火、層疊卷打的鍛焊型花紋鋼,最後的成品花紋鋼表面紋路燦爛繽紛,不甚平滑,可觀可觸摸,觸摸時有凹凸不平之感。這種花紋鋼紋理明顯,經過清潔後就能辨認。

⑧ 現代大馬士革刀的收藏價值:以大馬士革刀為代表的花紋鋼工藝,是古代人挑戰鋼鐵性能極限的產物。從春秋戰國時期直到近代工業革命以前,花紋鋼都是人力所能製造的性能最為優秀的鋼鐵材料。近代工業化合金鋼的誕生,也是從法拉第等科學家研究花紋鋼(大馬士革刀)成分開始的。因此用手工鍛造方式製作的現代大馬士革刀,首先是對古代工藝的一種繼承和還原,讓今天的我們可以真切領略古人精湛的制刀工藝。具有收藏價值的現代大馬士革刀,必須是手工鍛造。至於有些人熱衷把大馬士革刀和現代科技生產的一些特種鋼材比硬度,比耐磨度,這種無視文化和歷史價值的觀點,實在不值一駁。

⑨ 花紋刃出現的時間考證:中國有關花紋鋼的記載,最晚在東漢時已經出現,但花紋刃的出現,實際上遠遠早於此。周緯在《亞洲古兵器圖說》中提到, 亞洲花紋刃, 「實以中國三代銅兵及戰國時吳之幹將、越之歐冶子所鑄之花紋刃銅兵及鐵兵為其始祖。」意思是,花紋刃,實際上源自中國夏商周「三代」的青銅花紋刃,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幹將莫邪、歐冶子鑄造的青銅花紋刃,或是花紋鋼刀。而亞洲其他各民族的花紋刃,至早也不過出現在東漢時期。周緯推斷「亞洲各民族之花紋刃悉出於中國(吳越文化)」,之後,伊斯蘭諸族之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馬來諸族之焊接帕莫糙面花紋刃以及日本之暗光花紋刃才先後並同時稱雄於世。

⑩ 世界三大名刃:分別是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簡稱大馬士革刀;馬來諸族的糙面焊接花紋刃,簡稱馬來克力士劍;和日本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即日本武士刀。

伊斯蘭諸族即如今的印度、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等地區的民族。其中以伊朗為代表,伊朗古代鐵兵極為著名,各地均聘用古代波斯良匠鑄兵。

馬來諸族:自菲律賓至印度一代的馬來民族,不止馬來群島地區,也並不單指馬來西亞一國,主要包括爪哇、蘇門答臘、峇里等諸島。如今的新加坡、馬六甲、爪窪、婆羅洲、菲律賓等地區。

日本刀:日本傳統刀劍的統稱,其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並非所有日本的刀劍都能被稱為日本島,特定的原材料和日本土法煉鋼是很重要的兩個基礎條件。日本刀的製造,需要日本特有的「真砂」、「赤目」這樣的鐵砂作為原材料,以獨特的低溫煉鋼法煉製出「玉鋼」「庖丁鐵」等幾種材料,以及覆土燒刃等特殊工藝。日本刀從中國得其源流,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鍛造體系,成為世界三大名刃之一。

十字軍東徵:1096年-1291年,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極為著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佔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的伊斯蘭國家發動了前後九次戰爭。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徵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時,歐洲人被穆斯林軍隊銳利的武器——大馬士革彎刀震驚,由此引發了追捧大馬士革刀的熱潮。

大馬士革彎刀:即烏茲鋼大馬士革彎刀。烏茲鋼刀劍的使用範圍很廣,伊斯蘭諸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刀劍形制和文化,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有波斯薩法維帝國的舍施爾彎刀,此刀久負盛名,大多長1m左右,刀形如彎弓或新月,略為纖細,被譽為「如新月般美麗的大馬士革彎刀」;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基利彎刀,這是土耳其在經典的舍施爾彎刀的基礎上,生產的具有自己風格的彎刀,其刀刃前端變寬,且為雙刃劍形,既適於劈砍,也適於刺殺;印度莫臥兒帝國鍛造的塔瓦彎刀,其刀身更加自然平滑,極少出現誇張的彎折角度。

近現代藝術收藏大馬士革刀的流行:1976年,美國刀匠莫蘭用摺疊鍛打工藝製作出若干把花紋鋼刀,在美國刀具界引起轟動。莫蘭和他的同行把這種花紋鋼刀稱作大馬士革刀。經過莫蘭及其創立的美國鍛造刀匠協會(簡稱ABS)堅持不懈的推廣,現代大馬士革刀成為20世紀後風靡世界的一流刀劍材料。擁有一把真正的大馬士革刀是很多刀劍愛好者的夢想。現代人們談論「真正的大馬士革刀」,指的就是20世紀之後流行起來的摺疊鍛打大馬士革刀。現代摺疊鍛打製作的大馬士革刀與古代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刀有所不同。為了區分,一般把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刀稱為古代大馬士革刀、古董大馬士革刀、烏茲鋼大馬士革刀或者波斯大馬士革刀。

現代手工刀坊:雖然現在人類科技已經相當發達,工業上普遍採用數控以及人工智慧技術,但是在世界各地,摺疊鍛打大馬士革鋼仍然在以一種十分原始的手工鍛造方式來生產。雖然一些刀坊引入了類似氣錘、砂帶機來代替鐵錘與磨刀石,但是絕大部分工作仍然是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許多世界頂級的制刀大師至今保持著親自鍛造刀坯的習慣,並樂此不疲。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並不是現代科技無法將摺疊鍛打工藝進一步推向工業化和智能化,而是這項曾經服務於冷兵器時代的重要工藝在現今社會已經成為十分窄眾甚至瀕臨滅絕的手工工藝,它的受眾圈子很小,每年全世界製造並應用的花紋鋼,還抵不上一家中型鋼廠一天所產的鋼材分量。

瑞典粉末鋼:用快速燒結粉末冶金技術,工業化製作的大馬士革花紋不鏽鋼,產自瑞典,簡稱瑞粉大馬士革鋼。首先在真空環境下將鋼水噴成霧狀冷凝成小鋼珠,再用高溫高壓將鋼珠燒結成型,在粉末冶金出來的多層底料鋼板上,模鍛後再磨平,得到花紋鋼。瑞粉花紋種類繁多,也千篇一律。常見的傳統花紋有小玫瑰、天梯、扭絞、奧丁、火焰、魚骨、vinland等。

雷射雕刻花紋:雷射雕刻技術,可以在刀具表面製作出各式各樣的花紋。雷射雕刻是十分成熟的工業技術,成本低廉。但是這種工藝製作的刀具,已經背離了粉末冶金或者摺疊鍛打製作花紋鋼的初衷。現代用雷射雕刻花紋,僅僅是為了好看。雷射雕刻花紋的小刀,價位一般在幾十到幾百元,絕大多數是工業化生產。

酸蝕花紋:用強酸腐蝕刀面,在沒有經過摺疊鍛打的單一鋼材表面用腐蝕液刻蝕出花紋,完全等同於畫上去的。

本文來源:匠人工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原產地印度,是用烏茲鋼錠製造,表面擁有鑄造型花紋的刀具。大馬士革刀通常為彎刀,其最大的特點是刀身布滿各種花紋,如行雲似流水,美妙異常,而這種花紋恰恰是在鑄造中形成的。因動人的傳說和自身的優異性能,大馬士革鋼製成的刀具,成為刀具收藏界的極品。
  • 大馬士革刀的起源
    目前,歷史學家還沒有發現任何有關波斯大馬士革刀鍛造方法和淬火④技巧的可靠記述,如今中東地區也早已沒有人傳承這項工藝。因此歷史學界認為古代波斯大馬士革刀的製作工藝已經失傳⑤。近現代以來,歐洲、俄羅斯曾有一些冶金學家試圖復原大馬士革刀工藝,但是都以失敗告終⑥。古代波斯大馬士革刀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究竟是如何鍛造出來的,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 失傳的世界名刀——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用烏茲鋼錠製造,擁有鑄造型花紋,通常為彎刀,其最大的特點是刀身布滿各種花紋,如行雲似流水,美妙異常。這種花紋是在鑄造中形成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馬士革刀獨特的冶煉技術和鍛造方式一直是波斯人的技術秘密,不為外界所知。大馬士革刀以伊朗為代表。
  • 現代大馬士革刀文化的源頭,薩拉丁凌空斬斷紗巾,一刀封神
    提起大馬士革刀,上至人到中年的刀友、藏友,下至剛會用手機玩遊戲的小學生,都對這個名字不陌生。現代大馬士革刀的流行,是從歐美的刀具收藏圈開始的。我們國內流行收藏大馬士革刀大約是在二零零零年前後,是受歐美大馬士革刀流行文化的影響。
  • 馬未都:大馬士革刀使用烏茲鋼,經反覆鍛造,刀刃鋒利、使用輕快
    馬未都:大馬士革刀使用烏茲鋼,經反覆鍛造,刀刃鋒利、使用輕快大馬士革刀的外形就跟中國刀不一樣,充滿了異域風情,歷史上主要是印度、阿拉伯、伊朗的等國使用的兵器。國人對於大馬士革刀感到很好奇,是怎麼製作而成的?
  • 「現代版大馬士革刀」讓以色列畏懼
    「現代版大馬士革刀」讓以色列畏懼   產自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刀有
  • 大馬士革刀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第一名刃?科學解釋
    是誰授予了大馬士革刀「世界第一名刃」的稱號?這還要從「世界三大名刃」的出處說起。在民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古兵器研究家叫周緯。後來經過很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三種不同風格的花紋刃,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俗稱大馬士革刀;日本的平面碎鍛復體暗光花紋刃,俗稱日本武士刀;馬來諸族的糙面焊接花紋刃,俗稱馬來克力士劍。這三種花紋刃,後來被人們演繹成「世界三大名刃」,從工藝上講,它們都屬於花紋刃,或者叫花紋鋼。單純從性能上講,這三種花紋刃,很難說誰優誰劣。
  • 這倆刀友太牛,憑一己之力把大馬士革刀推上神壇
    司各特用他的文學之筆為大馬士革刀繪上光環,而下面要介紹的這一位,則是執著於大馬士革刀材質和性能的研究,用他的科學精神為大馬士革刀在工業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這位刀友的名字叫麥可法拉第,是大名鼎鼎的電磁感應之父、電學之父、交流電之父。其實在這些影響人類歷史的重大成就頭銜之外,他還是合金鋼之父。而他最初研究合金鋼的目的,是為了複製一把大馬士革刀。
  • 越王勾踐劍、大馬士革刀……削鐵如泥的古代名刀能被複製嗎?
    以大馬士革刀為例,在古代,大馬士革刀是上等的刀具。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一直到大約1750年,它都是頂級刀劍的代表。然而,大約從1750年開始,高檔的大馬士革刀劍逐漸從市面上消失了。到19世紀早期,就連品質較低的產品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馬士革刀的「失傳」。
  • 回顧2019匠人工坊最火5篇文章,見證國產大馬士革刀發展歷程!
    科學家為復原烏茲鋼大馬士革刀,往鋼水裡加入鉑金,奇蹟發生了在19世紀初那場復原大馬士革刀的熱潮中,此時還岌岌無名的電磁感應之父,麥可·法拉第,將目光放在了烏茲鋼裡邊的微量元素上,在這種思路的指引下,他往熔化的鋼液裡加入鉑、金等微量元素,研究鋼鐵性能的變化,竟促成了合金鋼的誕生
  • 歷史上真實的日本刀,和大馬士革刀不在一個檔次,非常廉價
    這裡的鑌鐵大刀就是大馬士革刀。唐朝貞觀年間生於疏勒國的慧琳和尚編寫的《一切經音義》記載,鑌鐵,以諸鐵和合。意思是說鑌鐵可能是多種鐵經鍛焊(將兩片以上金屬加熱後鍛打,使之融為一體)而成。《明會典》是明朝官方編纂的法典,記錄當時的典章制度,可信度很高。這樣說來,日本刀在明朝的時候並不值錢,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陽江貨。
  • 是我們定義了時間,還是時間定義了我們?
    因為,覺得被我們所定義的東西「捆綁了」,讓人很沒有自由,也覺得很沒有意義。過好每一個當下,每一天按照自己開心的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對於我來說比數算時間來得更自由、更快樂! 我們已經習慣了給很多東西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