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尚開紅,「老尚叨刀」系列文章和視頻由匠人工坊團隊創作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代《明會典》中記載了一組有趣的數據:日本國附進刀劍每把鈔三貫,鑌鐵大刀每把絹五匹,大絹一匹值鈔百貫。照此計算,當時產自西域的鑌鐵大刀價格是日本刀的166倍。這裡的鑌鐵大刀就是大馬士革刀。唐朝貞觀年間生於疏勒國的慧琳和尚編寫的《一切經音義》記載,鑌鐵,以諸鐵和合。意思是說鑌鐵可能是多種鐵經鍛焊(將兩片以上金屬加熱後鍛打,使之融為一體)而成。
《明會典》是明朝官方編纂的法典,記錄當時的典章制度,可信度很高。這樣說來,日本刀在明朝的時候並不值錢,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陽江貨。可是為什麼到了現代,日本刀以及日本的制刀工藝卻被推上神壇,搖身一變成了世界名刀呢?
探究日本刀成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日本人敬重自己祖先的制刀傳統,對古法非常重視。他們重視古法的原因,並不是古法能獲得比現代工藝更強的性能,而是懷著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因此相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日本人保存下來的古法制刀工藝最為完整。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就像郭德綱傳承的相聲、評書、小曲一樣。我們國內一些刀友動不動就愛問:傳承古法有什麼用,古法做的刀能比現代工藝還鋒利嗎?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兩者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用古代工藝制刀,如果用心去做,性能完全可以達到甚至超越現代一般的工業量產刀,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古法體現了工藝傳承。日本人對工藝傳承的重視,值得我們學習。
嗜血是日本刀的本質,「村正」最負盛名,被冠以「妖刀」之稱。村正可以說是德川家族的剋星,德川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在與織田家族的作戰中被殺,從右肩劈到左腹,所用的刀就是村正;德川家康的父親松平廣忠被人行刺致殘,所用的也是村正;德川家康的兒子信康被人懷疑是內奸,被迫切腹自盡時,介錯人(負責砍頭的人)的刀銘上仍是村正,以至於德川家康禁止部下持有村正刀。華麗與嗜血,這二者既對立又統一,這兩者關係的對立是日本文化的縮影。武士刀外表華麗象徵日本武士的至高榮譽,在日本人看來,這是「自我負責」的精神,刀劍已不再是一種兵器,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日本刀成名的另一個原因是成功的營銷。在千禧年之前,日本刀就進入中國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日本成體系的制刀工藝,各種技術名詞,歷史典故,在當時收藏刀市場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俘獲了一大批國內收藏愛好者芳心。其實不止在中國,歐美也有很多日本刀的愛好者。他們熱愛日本刀真的因為日本刀更鋒利更耐用更符合設計美學嗎?恐怕不是,成功的營銷佔了很大成分,這一點和日本車有異曲同工之妙。了解了這些,你還迷信日本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