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馬貓
臨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因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彩陶王」出土於臨夏,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臨夏又是甘肅的青銅故裡,青銅是這座小城的象徵,而青銅鑄造就好比是其中的血液,讓小城時刻充滿著生命和活力。
王氏銅鑄技藝流傳於臨夏市枹罕鎮銅匠莊村,王氏祖籍南京人,相傳在明嘉靖年間總兵王英奉命徵西,兵敗安置此處,當地一銅匠無嗣,便過繼王英一子,遂繼承銅匠技藝,傳至今日已有20餘代。王氏銅鑄技藝製作時選用紅泥雕出所需要的鑄造器物的模型,然後翻模,用黃銅進行焊接、組裝、打磨、拋光。長期以來王氏銅鑄技藝一直是臨夏市銅匠莊村的支柱產業,目前已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主要鑄造藏傳佛教用品,產品行銷甘肅、青海諸多地區,廣受歡迎。
王氏銅鑄技藝的鑄造工藝與其他地區的最大不同點在於模具。按中國傳統的鑄銅工藝,一般都用翻砂法和失蠟法,而他們的製作模具使用的是本地黃土,其優點在於就地取材,工藝簡便,節約成本。王氏銅鑄技藝作品,外形美觀,同時,它在製作和元素配置上又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尤其銅鑄雕刻技藝,不但凝聚著厚重的歷史輝煌,更是中國民間技藝的瑰寶,體現出臨夏厚重的文化積澱。傳統翻砂鑄造法的大體流程分為翻砂鑄模、泥漿注芯、熔銅澆灌、雕刻,工序十分繁多瑣雜,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接下來我們著重介紹一下銅鑄技藝的失蠟法。
失蠟法,青銅鑄造中一種獨特精湛的技法,古老而神秘,它的製作工序似乎並不算十分複雜。從設計制型到脫蠟焙燒直至澆注打磨,整個流程十幾道工序。然而,這其中的每一道都十分講究,精、巧、細是對每個環節每個製作者的共同要求。首先是設計和泥塑制型,這幾乎奠定了銅器最終成型的造型,大小、寬度、厚度都要靠手感和經驗來把握。之後是用蠟或動物油等製成待鑄器物的蠟模模型,成型後需要工藝師將表面的氣泡或者一些凹凸不平等不完美的地方精細修整,有時一個拳頭大的小件就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
然後是沾漿,在蠟模表面敷以配置好的泥料或用細泥漿澆淋形成泥殼,再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焙燒後即成鑄型,直到加熱烘烤使蠟模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再向腔內澆注銅液,凝固後才能得到鑄件。只是到此時,得到的仍不過是一個粗品,需要經過不斷的打磨和拋光,這樣才能使銅器散發出自內而外的透亮光澤,在砂輪和砂紙的打磨過程中,分寸和力度的把握都要恰到好處,不然一件精美的銅器就有可能毀於一旦。
目前,枹罕鎮銅匠莊有一個銅鑄工藝品陳列室,而它的主人王成德便是當地赫赫有名的銅鑄技藝的傳承人,該陳列室為王成德自籌七萬元建成。室內收藏有清代及民國的金剛鈴、佛像,也有王成德歷年創作的金剛鈴杵、佛像、鉞刀、淨水碗、油燈和印版等銅鑄精品近200件,收藏頗為豐富。充滿古銅氣息的陳列室,一座座精雕細琢的銅工藝品琳琅滿目,一根毛髮,一絲紋理都被打磨得纖毫畢現,透空飾物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