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與色調的奏鳴,藏在甘肅彩陶紋飾裡的奧秘①

2020-12-18 國家博物館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引子】

上接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在國博看展覽」

今日邀您

感受筆畫與色調的奏鳴

一探藏在甘肅彩陶紋飾裡的奧秘

罐、缽、碗、盆、壺、瓶……

讓世界充滿色彩和魅力

點、線、面,色彩、圖案……

看古人在器物上的創造力!

小朋友在展廳探索甘肅彩陶的奧秘

甘肅彩陶紋飾裡的奧秘

甘肅彩陶紋飾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自然紋樣,包括植物、動物、人物、景物等;

一類是幾何紋樣,如條帶、線條、三角形、方形、菱形、多邊形、圓形等。

兩種紋樣都是遠古先民在對物象觀察基礎上的構思成果,有區別但不能絕對分開,有些圖案兼具兩種紋樣共同的特點。一般而言,自然紋樣與幾何紋樣同時存在,但前者是後者的基礎,隨著時間的順延,自然紋樣有向幾何紋樣過渡的現象。在數量、內容及表現形式上,幾何紋樣明顯優於自然紋樣。

幾何紋樣紋飾通過色彩形式,以點、線、面為基本元素構成圖案,更多體現了人們的觀念意識與抽象思維。點有大小,線有寬窄,面有多種形狀,色有紅白黑黃,多因素、多方式的圖案組合與變化,賦予了彩陶無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圓點三角紋缽

仰韶文化早期,高9釐米,口徑17.5釐米

大地灣博物館藏

穿越時空

去往8000-7000年前

——大地灣文化時期

看一抹虹彩宣告甘肅彩陶藝術的誕生

重點欣賞&認識:

寬帶紋

內彩符號與刻畫符號

一抹紅彩

大地灣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大地灣文化的居民在渭河河邊階地聚族而居,從事農業生產,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

大地灣文化彩陶質地較粗,器類單純,只有碗、缽和深腹罐幾種;紋飾簡單,一般是碗和缽的器口外側繪一周紅色的條帶紋,色彩偏暗。儘管如此,這簡單的條帶卻如一片朝霞,宣告了彩陶藝術時代的到來。

寬帶紋缽

大地灣文化,高9釐米,口徑27釐米

大地灣博物館藏

寬帶紋刻符缽

仰韶文化早期,高10.8釐米,口徑28.1釐米

大地灣博物館藏

寬帶紋

寬帶紋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類紋飾。大地灣文化表現為缽形器的口沿外繪一周2—3釐米寬的條帶;仰韶早期寬帶紋變為黑色,除了缽形器,某些葫蘆瓶和細頸瓶上部外側也用黑彩裝飾。

彩繪符號陶片

大地灣文化,大地灣博物館藏

彩繪符號陶片

大地灣文化,大地灣博物館藏

內彩符號與刻畫符號

在大地灣文化早期的遺址中發現了十餘種內彩符號,全部繪於陶缽內腹,符號呈紫紅色,沒有連續性;與此類似,仰韶文化早期,在陶器口沿及寬帶紋上又出現了五十餘種刻畫符號。這些符號意義不明,有學者認為它們具有記事功能或帶有某種特定含義。

弧邊圓圈紋罐(局部)

仰韶文化晚期,秦安縣博物館藏

將時光推進

至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時期

看彩陶文化的逐步繁榮

看彩陶紋飾的由直而曲

重點欣賞&認識:

三角紋

圓點紋

以及重弧紋、凸弧紋、側弧紋

由直而曲

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至5000年,彩陶生產呈現逐步繁榮的景象。

甘青地區仰韶文化早期彩陶多為盆、缽形器,也有一定數量的壺、瓶。飾彩部位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與大地灣文化彩陶相比質量提升了,彩陶均為泥質紅陶,打磨細緻。大量使用黑彩,常見寬帶紋、直邊三角紋、圓點紋、垂弧紋和魚紋等。線條簡潔明快,圖案規整有序;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仍以黑彩為主,有少量的紅彩和白彩。以弧邊三角紋、迴旋勾連紋、花瓣紋等幾何形圖案較為常見。線條柔美流暢、圖案華麗精巧;

仰韶文化晚期彩陶數量大幅下降,但圖案繁多,技法更為成熟。黑彩居多,間有紅彩。新出現器物內壁繪彩的作法。常見紋飾母題有弧邊三角紋、圓點或圓圈紋、漩渦紋、網格紋等,往往由幾種母題共同構成連續的組合圖案。還有獨具特色的鯢魚、蛙、犬等象生圖案。晚期彩陶風格,尤其是漩渦紋的出現,對稍後的馬家窯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對三角紋缽

仰韶文化早期,高8.4釐米,口徑17.8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直線三角紋缽

仰韶文化早期,高12釐米,口徑20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三角紋

三角紋是仰韶文化幾何紋飾中自始至終使用的主要母題之一,最初形狀是直邊三角紋,分為等腰三角和直角三角。之後三角紋的邊線出現向內的弧彎變化,由單弧邊經雙弧邊發展為三弧邊的弧邊三角紋。多組三角紋上下相對、左右相接,再配以圓點和直線組合,構成一幅幅紅黑相間、虛實相稱、千變萬化的幾何圖案。

圓點三角紋缽

仰韶文化早期,高9釐米,口徑17.5釐米

大地灣博物館藏

圓點紋

圓點紋既是彩陶紋飾的基本元素,又可以作為一種母題花紋,大多在組合圖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填充和定位作用,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有些圓點紋和圖案組合起來更是像的動物(如變體的飛鳥或遊魚)的眼睛。

弧邊三角紋圜底罐

仰韶文化早期,高43釐米,口徑41.5釐米,腹徑46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由弧邊三角紋、側弧紋組合而成的花瓣圖案體現了由直線到曲線的風格轉變,花瓣紋平衡規整、左右對稱,極具裝飾效果。

弧邊圓圈紋罐

仰韶文化晚期,秦安縣博物館藏

高28.3釐米,口徑15釐米,腹徑28.5釐米,底徑12.5釐米

由弧邊三角紋拼合而成的圓圈是後來馬家窯文化時代盛行的圓圈圖案的雛形。

重弧紋、凸弧紋、側弧紋

重弧紋即上部平齊,下部近月牙形的紋飾,凸弧紋則恰好相反,兩種紋飾大多繪在圓圈的空白處。

側弧紋為一側平齊,另一側呈月牙形,常常背靠背組成一個橄欖形填充在空白的圓圈內。

筆畫與色調的奏鳴

藏在甘肅彩陶紋飾裡的奧秘

第二輯

敬請保持關注和期待

也歡迎大家走進國博看展覽

記得提前預約喲

~

本文配圖攝影 | 龐道瓊

(本文圖文均源自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圖文版權所有。)

【展覽專題頁】

展覽: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

展期:展出中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11展廳

花葉繁茂,鳥乘風行,

走進甘肅彩陶的瑰麗世界

歡迎您來到國家博物館看展覽

>>

相關焦點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之後,彩陶廣泛出現在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了5500年,包含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2019年12月下旬,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
  • 史前文化的大傳播——早於絲綢之路的「彩陶之路」
    在這條前絲綢之路南段發現的史前時期的彩陶,從器形、構圖到色彩與黃河中遊的發現非常相似。類似的彩陶在青海東部乃至腹心地帶的黃河上遊也有發現,表明由中原到西北的彩陶文化通道在公元前5000年以後便開始形成了。
  • 看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足跡(文明之聲)
    廟底溝時期彩陶局部分布圖。河南鄧州八裡崗遺址出土花瓣紋彩陶罐。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花卉紋彩陶盆。陝西姜寨遺址出土鳥魚紋彩陶葫蘆瓶及紋飾展開圖。這個看起來「滿目繁花」的原創展覽,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展品來自16個省、區、市36家文博單位,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涉及彩陶分布範圍頗廣和深受關注的一次展示。展覽以渭河流域彩陶發展為縱向脈絡,以彩陶繁盛期社會為橫向切面,對彩陶紋飾「華夏之花」的探源溯流,勾勒了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的恢宏歷程及深遠影響。
  • 甘肅文化丨神奇的西夏竹筆
    1972年,人們在甘肅武威張義堡西夏遺址中,發掘出土了這支西夏竹筆,同時出土的還有其他兩支竹筆。據推測,它們是12世紀西夏人製作使用的硬筆。這支筆,通長9.5釐米,直徑0.9釐米,看不出用過的痕跡。它用一截竹管削成,為了堅固耐用,特意選擇了有竹節的一段。
  • 網傳50元錢幣藏唐僧師徒臉譜 專家稱系先秦紋飾
    50元人民幣「臉譜」圖案與唐僧師徒劇照對比繼第五代百元人民幣被網友爆出「藏貓貓」圖案後,近日又有網友從第五代50元人民幣中發現《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Q版臉譜。對此,河南錢幣專業委員會會長袁銀龍解釋,圖案應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紋飾。50元人民幣暗藏Q版臉譜2月18日@Happy張江發微博稱,在50元人民幣上發現了唐僧師徒四人的Q版臉譜,比之前的「百元跪拜貓」更為驚人。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圖八 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魚龍」圖九 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鱷龍」圖十 鄭州華博藏「鳥龍」紋彩陶盆(熱釋光檢測其年代為6200±600年)這件鳥首蛇身彩陶盆高22釐米,口徑32釐米。口沿內側繪寬1釐米黑線一周。口沿上有四組圖案等距離分布、兩兩對稱,每組圖案由圓點、雙豎線、弧邊三角形組成,其中一組為三豎,多出的一豎單側帶三角形倒鉤。
  • 【談瓷】海外藏明清外銷瓷的紋飾
    法國吉美博物館與比利時中國宮都藏有這種造型的執壺。單柄壺也是歐洲風格濃厚的器物,在比利時收藏的一組壺四件,有的有曲狀長流,有的僅口邊出一流狀小口,一側有柄。與四壺相配的為四瓣花形託盤,每個花瓣中置放一壺,是比較少見的。雙口瓶在傳統瓷器中屢見不鮮,但外銷的雙口瓶樣式別致,兩口向兩邊彎曲,這種樣式內銷瓷器中所未見。
  • 國家博物館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覽時間地點門票價格
    展覽以時間為軸,以文化交流為線索,以考古發掘的甘肅各歷史時期的516件(套)不同門類的重要文物為基礎,通過「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銅之路」「嬴秦搖籃」「千裡走廊」「絲路交響」、「共同家園」、「佛陀之路」八個單元,呈現以史前大地灣文化、甘肅彩陶文化、河隴青銅文化、早期秦與西戎文化、漢魏晉唐時期河西文化、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甘肅佛教文化為主體的甘肅歷史文化。
  • 看紋飾斷代,明代瓷器與清代瓷器紋飾區別在哪?
    在歷史的長河裡,華夏文化五千年,瓷器卻一直被作為文化傳承下來,一些傳世之品更是彌足珍貴,除了本身的市場價值以及觀賞性,傳世瓷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各個時代的印記,一件瓷器的鑑定,從瓷器本身來看最明顯的就是紋飾,這就相當於人的衣服,60年代衣服風格跟90年代的風格差別都是很大的!
  • 甘肅絲綢之路奇珍異寶下江南展出
    其中,甘肅地域東西長1600多公裡,佔陸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的40%。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環境,使甘肅成為古代中國通向西方門戶以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衝。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經營,使甘肅在漢唐時期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和窗口。
  • 河硯嶄露頭角 翰墨留香成詩——甘肅隴翠文化傳媒公司逐夢河州紀實
    這方硯由甘肅隴翠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趙成德帶領百名能工巧匠雕刻而成,是為黨的百年華誕準備的一份厚禮。一塊黃河石 一方神奇硯滾滾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巔呼嘯而來,蜿蜿蜒蜒,浩浩蕩蕩,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炎黃子孫,沉澱了燦若群星的華夏文明,造就了詩意青海、大美川西、如意甘肅、塞上寧夏……她既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河、情感之河,也是華夏文明的地理之河和文化之河。
  • 紀連海開了一瓶彩陶坊天時酒,頓時火了一把
    這不,近日,紀連海工作之餘,突發興致,於頭條號裡,「開講」自己的彩陶坊情結,頓時火了一把。「……天天在家忙,很累很累,都快得頸椎病了!吃飯的時候,發現飯桌上沒酒了。手一懶,讓助理給開了一瓶酒,沒想到的是,居然開了一瓶仰韶酒業出品的53°彩陶坊天時酒,好喝是好喝了,可是內心真是捨不得啊!
  • 匠心加持品質為王豫酒龍頭仰韶彩陶坊閃耀糖酒會
    與往常一樣,攜「彩陶坊明星家族」參展的仰韶酒業,同樣受到廣大客商、消費者的追捧,在有泉城美譽的濟南颳起了一陣「彩陶風」。   在中國酒行業裡,從來都是星光閃耀,不缺行業之星,而作為豫酒領軍企業的代表,侯建光之所以被授予年度釀酒大師這一至高榮譽,是對他及仰韶酒業多年來為
  • 造型釉彩紋飾、胎質工藝氧化使用痕跡,學會了嗎?
    我們正處於一個承前啟後、同時也是一個魚龍混雜、贗品叢生的時代,我們鑑定古陶瓷,要從陶瓷的造型、釉彩、紋飾入手,還要從陶瓷的胎質、製造工藝及氧化使用痕跡等入手。任何有一項不符合時代特徵,我們就要將它否認剔除。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收藏品都是真精稀!
  • 臨夏藏了這麼多博物館,你知道嗎?
    臨夏藏了這麼多博物館,你知道嗎?01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中國馬家窯彩陶博物館)臨夏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現有各類館藏文物4288件,珍貴文物1001件,主要為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彩陶,還有石器、玉器、銅器、瓷器、化石、書畫、雕刻墓磚和民族文物等,特別是以代表中國彩陶文化最高成就的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豐富,品級上乘
  • 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銅鑄製品,讓「彩陶之鄉」充滿詩意
    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因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彩陶王」出土於臨夏,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臨夏又是甘肅的青銅故裡,青銅是這座小城的象徵,而青銅鑄造就好比是其中的血液,讓小城時刻充滿著生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