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助農,湘西州巾幗扶貧很有科技範
文、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唐天喜 通訊員 陳興東
巫蠱、落洞、趕屍,這或許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湘西,充滿神秘。
無人機、播種機、收割機、直播……現在的湘西,在脫貧攻堅這個偉大的事業中,又增添了科技的力量。
11月底,湘西州婦聯、州扶貧開發辦、州農業農村局、州人社局、州科技局五家單位就聯合評出了16個湘西州巾幗脫貧科技示範基地。它們以科技為原動力,帶領婦女在扶貧幫困、技能培訓、扶持創業、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她用無人機帶領貧困戶一起「飛」
「有了無人機、收割機,我種田打藥、收稻穀可就輕鬆多了!」60多歲的建檔立卡戶田金香說起種田的高科技來讚不絕口。
田金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萬坪鎮人,為她提供這些高科技幫助的,正是永順縣歲豐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合作社的負責人正是運用科技種田的彭寶珍。
「我們的無人機購買了好幾年了。用它來撒藥,一天可以撒200多畝,900多畝種植面積,四五天就可以完成,而以前的人工撒藥,一天能撒20多畝就不錯了,費時費力。」彭寶珍向今日女報/鳳網記者介紹,合作社已經實現了機播、機插、機防、機收等全程機械化生產和殺蟲燈綠色防控、稻鴨共生等模式。「我們有大型耕田機4臺、收割機3臺、電動噴霧器15臺、水稻直播器和玉米直播器各4臺,還有油菜直播器2臺。」彭寶珍說,「雖然機械化生產,投入的成本比較大,但效率也高。比如,大型耕田機一天能耕40畝左右,省時省力,節本增收。」2019年,歲豐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年銷售額已達140萬元。
機械化勞作已成為當地村民的日常。
同時,合作社每年還組織進行現場觀摩和科技培訓,至今已培訓村民800多人次;每年幫助農戶機耕機種機防機收1000餘畝;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就業37人,輻射帶動勞動力2000餘人,其中精準扶貧戶近200戶。
她們開直播帶領貧困戶一起賺
「寶寶們,這是我們的藍莓酒,藍莓富含花青素,有助於美容養顏哦!」這是古丈縣耀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亞珍在直播間吆喝。
在湘西州,很多巾幗脫貧科技示範基地的女能人跟張亞珍有著同樣的網際網路+思維。
比如,湘西苗繡州級非遺傳承人、古丈縣第二屆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一等獎獲得者、農家女素繡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良玉就參加了「大喇叭助農之聲」和「芒果扶貧雲超市」的直播活動,現場展示絕美的苗繡工藝;
王良玉向記者介紹苗繡和素繡的異同。
湖南省天下鳳凰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花平參加了鳳凰縣舉辦的首屆「醉美鳳凰」電商助農節,主推手工黃茶和手工紅茶;與人合夥成立了永順縣土家彭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李彩霞,不僅做直播,還在2017年就註冊了淘寶店,當年銷售額突破了500餘萬元。
「這畢竟是個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順應科技發展潮流,學習電商技術,通過直播、網絡等渠道來推廣我們的產品。」張亞珍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2019年,李彩霞的公司整合全縣265個行政村的產業資源,統一進行加工包裝銷售,將本縣的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婦,我的努力讓自己實現了改變,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帶動著家鄉的鄉親、貧困戶通過講綠色故事、賣良知產品,收穫著屬於自己的幸福。」李彩霞說。
她創新工藝,打造年輕人都愛喝的茶
「中國是一個喝茶大國,但在眾多品類的茶葉中,黃茶市場佔比目前不到1%。」湖南省天下鳳凰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花平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物以稀為貴,我看好黃茶的未來。」
但姚花平並沒有盲目開發,而是首先思考為什麼當下黃茶的市場很窄。「黃茶沒有綠茶的清香味,而且茶葉本身有些苦、澀,因此,含著糖長大的年輕人看不上,她們只喝奶茶或瓶裝茶飲料。」姚花平說,她開始深入了解不同茶葉品種的工藝,在黃茶原本的殺青、揉捻、悶黃、烘乾四個工序中,通過不停地試驗,增加了曬茶、搖青、復曬等12項工序。「比如搖青,就可以更好地散發茶葉的香味;慢火烘乾能讓茶的滋味更醇厚一些,香氣更入湯一些。因此,很多人在喝過我們創新後的黃茶說,有綠茶的香氣,有紅茶的甜潤,飲後口齒留香、徐徐生津、回味悠長。」
姚花平向記者改良後的黃茶製作工序。
目前,這項新工藝正在申請專利。
而當初之所以選擇種茶,曾從事金融工作的姚花平告訴記者,是因為父母從小就種茶,她也想通過種茶來幫助更多像父母一樣的村民,尤其是貧困家庭。目前有22戶貧困戶加入進來。貧困戶隆傑美第一年種的2畝茶僅鮮葉已賺了4000多元,她今年又種了8畝。「我不僅收購他們的鮮葉,也幫助銷售。」姚花平介紹,今年基地的茶葉早已銷售一空。
為了更好地擴大市場,姚花平發揮茶葉基地位於鳳凰縣廖家橋鎮八鬥丘村,離南方長城僅幾分鐘路程的優勢,打造「茶葉+旅遊」模式,開發茶文化村、民宿、體驗手工做茶、茶葉菜等項目。
同時,她把自己的制茶工藝毫無保留地傳給村民,並培訓婦女500餘人學會手工制茶工藝,提高了當地婦女的制茶技能和致富增收的能力。
她們愛鑽研,從門外漢變科技達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很多人知道這首詩,卻不一定知道茱萸是中藥「吳茱萸」的簡稱,花垣女子向珍慧不僅知道,還把吳茱萸做成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產業。
「2013年冬天,有朋友告訴我吳茱萸藥材是一種名貴中藥,市場價每斤乾果400元左右。」向珍慧一聽心動了,並於第二年在花垣縣花垣鎮窩勺社區流轉土地540畝種植吳茱萸等藥材。由於沒有經驗,當年購苗的幾萬元打了「水漂」。 為了節約投資成本,她自己買書學育苗、學施肥,還到外地藥材種植基地拜師求教,逐漸掌握了吳茱萸藥材育苗、移植、剪枝、防病等種植技術。如今,她成了縣裡的科技特派員,經常下鄉免費指導村民種植吳茱萸等中藥材。
向珍慧給農民上技術培訓課
在她的幫助下,周邊鄉鎮4263戶村民種植了吳茱萸10000畝,其中貧困戶有2763戶。
同樣鑽研農業科技的還有張亞珍。「藍莓可以賣鮮果、乾果、凍果,還可以做藍莓酒,這是我當初種植藍莓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種藍莓也需要一些科技手段。」張亞珍介紹,公司所在的古丈縣巖頭寨鎮蒿根村,雖然氣候條件好,但土壤的酸鹼度並不適合種藍莓。通過學習、反覆試驗,以及送相關機構檢測,張亞珍運用當地樹葉發酵、加鋸木灰等方式,改良了土壤,使其酸鹼度達到了藍莓生長的需求。
張亞珍向記者介紹藍莓產品。
張亞珍的藍莓發展起來了,村民和貧困戶們也跟著富起來了。「貧困戶張吉平夫妻通過出租土地給公司,以及到我公司上班,一年能賺六七萬元。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發不出工人工資,他們說可以借錢給我。」
婦聯聲音>>
科技助力,扶貧基地更有生命力
「既要掃除文盲,又要掃除科盲。」湘西州婦聯主席楊凌認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抓住關鍵少數,在農村,這個關鍵少數就是能人,培育能人,打造基地,從而帶領更多人脫貧致富。而對於基地來說,產品有科技含量,才有生命力,才有市場,才能做大做強,才能更持久地為鄉村振興助力。因此,在今年扶持一批巾幗脫貧示範基地時,楊凌提出,注入科技元素,變為「巾幗脫貧科技示範基地」。
據統計,此次評出的的湖南天下鳳凰茶葉有限公司等16個基地,運用科技手段,大力發展茶葉、獼猴桃、中藥材、有機藍莓、大米、蔬菜、黃牛、黑豬、小龍蝦、蜜蜂、手工編織,以及家政服務等產業,培訓婦女18134人,帶動就業2.6萬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婦女9309人,為湘西州貧困婦女就業、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來,婦聯繫統舉辦了各種網紅直播帶貨培訓、電子商務培訓、種養殖業技能培訓班500多期,大大提升了婦女的創業技能和致富本領。下一步,我們要聯合科技局等相關部門,從科普的常態化做起,著力提升能人和婦女的科技素養。」
小編:喜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