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之年。在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杭州聚焦重點,堅持保護優先,在傳承文化根脈上作示範;推進活態傳承,在發掘文化內涵上出精品……杭州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的成果特色亮點,可謂源源不斷、精彩紛呈。
這份「精彩紛呈」再次被「聚焦」。
日前,「浙江省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集中採訪報導行前會」在杭州舉行,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等中央及省市級主流媒體齊聚杭州,他們從橋西歷史文化街區、手工藝活態館出發,途經餘杭段運河綜保工程、上城區、濱江區運河古蹟,至浙東運河蕭山段等,深度走訪、解讀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保護傳承利用以及令人憧憬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效「亮眼」
「桂布白似雪,吳綿軟如雲。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感慨於新做的絲綿袍質量上乘,白居易曾詩興大發,特意賦詩一首,餘杭的清水絲綿就是這詩中精品。
「清、純、淡,是清水絲綿制綿用水的標準,也是整個制綿過程中最大的亮點之一。」從事清水絲綿製作技藝宣傳工作多年的餘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豐國需向記者們介紹道。
本次採風活動中,大運河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成效顯著,尤為亮眼,令記者們頻頻「嘆服」。
據悉,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國蠶桑絲織傳統技藝」的子項目,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了更好地宣傳推廣這份獨特的技藝、千年的「記憶」,餘杭還出版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藉此讓這份非遺文化能得到更好地傳播和發展。
如果說清水絲綿是在餘杭溫婉曼妙的江南水鄉風姿下誕生的,那麼省級非遺名錄項目西興竹編燈籠就是濱江「喜奔競,善商賈」的繁華商業氛圍中的產物。
始於南宋宮廷用燈,行銷於全省各地乃至江蘇、安徽等地的西興燈籠,其竹篾細如髮絲、編制技藝紛繁複雜,手藝人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勞、經營有道的處事風格在其中可見一斑。在濱江人的苦心經營下,西興燈籠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照明首選工具。
「在大運河文化建設中,沿線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一直是我們的重點工作,其中西興竹編燈籠為主要培育對象。」濱江區文聯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文藝創編創作的舞蹈《西興燈籠》,被改編成廣場民間舞蹈搬上舞臺後,獲得了省級金獎1個、銀獎1個,市級金獎2個的佳績。同時,為了加快文化傳承,濱江區在西興成校建立了非遺保護基地,每年組織開展相關培訓班2次,有效培育了西興竹編燈籠編制類傳承人20人。至2017年6月底止,濱江區還擁有西興祝福、西興年規戲、西興盤紐扣、西興編制挑花帶等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8項,在「非遺四進」(即進企業、進校園、進廣場、進社區)活動中,普及人群達2萬餘人次。
持續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在大城北這片孕育了千年運河文化、百年工業文明的熱土上,繪好新時代美麗畫卷,規劃是最重要的「起筆」。
記者們來到了位於運河邊的「杭州大城北規劃展示館」,它是一座集規劃展示、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場館。
「大城北示範區,位於京杭運河沿岸和杭鋼基地兩大區塊,總面積約3.5平方公裡。」市運河集團相關負責人給大家講解大城北核心示範區的建設情況,表示會繼續充分挖掘運河文化遺產地的內涵價值,秉承「續運河文脈,樹城市標杆」的使命精神,推動文化與藝術、科技的融合發展,打造杭州藝文融合科技的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大城北區域的發展,實現「工業鏽帶」向「文化繡帶」的轉型蝶變,不斷擦亮大運河這個城市「金名片」。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正在加力加速推進中。」市運河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沈楊根詳細介紹了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綜合保護成果和目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情況,介紹包括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等7項重點項目以及目前舉辦的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中國(杭州)新年祈福走運大會等五大品牌文化活動。
近年來,市運河集團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為例,通過「統籌規劃、生態保護、項目抓手、文化引領、產業培育、運營前置」等方面創新理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經營,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文化性、公益性項目運營成本和收益平衡,實現國家文化公園可持續經營,並在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上喜獲「2020年中國旅遊集團融合創新發展十大案例」第二位。
接下來,杭州將繼續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著力打造國際運河文化示範城市,奮力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的「杭州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