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鹿鼎記》及其改編:不能戲說的歷史是死掉的歷史

2020-12-17 騰訊網

《鹿鼎記》是武俠小說中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反騎士小說」的「騎士小說」,《鹿鼎記》是「反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但除去這一點,兩書還有其他相似之處。

《堂吉訶德》有悲憫心,但也有作者看破之後的遊戲之念。

《鹿鼎記》亦然。《鹿鼎記》之中,俠者走上絕路,遭失敗、被戲謔,更重要的是不再令人信服。陳近南是最後的傳統俠客,值得尊敬,但更值得同情。

小寶可學俠者的義氣,但底色終究是市井混子,東施效顰、沐猴而冠、披著盔甲刺風車的鄉下紳士——好在小寶身上也還有著農人桑丘的智慧。不至於狼狽到底,還可以更有立場看其他俠者的過時表演,提供詼諧、率真的視角。

戳破皇帝新衣的是孩童,看破武俠神話的韋小寶也是孩童。並且小寶是代作者看破——真正看破然後不信的還是作者本人以及隨後的時代情境。

作者願意把《鹿鼎記》由武俠小說當成歷史小說來寫,由曹寅造出韋小寶(後來二月河《康熙大帝》由曹寅造出了魏東亭)。但寫著寫著,這人物卻由皇帝的侍衛變成皇帝的鏡像,這其中可能有自覺,也可能有因緣際會的不自覺。

政治中的皇帝因為這個鏡像,而被窺視和揣測;也因為這個鏡像,被拓展了活動的舞臺。深宮的僵硬符號,得以借著金庸小說的「流浪漢體」特徵,訪雲南、訪釣魚島、訪莫斯科……這讓《鹿鼎記》成為50至70年代武俠小說勃興過程中最值得研究和留傳的文本,達成了某種不期而遇的統一。

金庸、二月河歷史小說的寫法,視角上都沒能擺脫對帝王將相傳記家譜的仰望,且都是以酸秀才的姿勢水平想像帝王生涯,但前者仍然比後者更有現代性。

原因很簡單,金庸寫出了皇帝的鏡像,這鏡像(韋小寶)更有主動性、更有自由意志,圍繞韋小寶所構成的筆法和心態都戲謔,悲憫而一本正經地戲謔。

戲劇性是人物主動性和自由意志的外在體現。

文藝創作中,很多人把「歷史」和「戲說」劃為對立面。殊不知,這兩者真正關係其實是相輔相成。在此範疇裡講,不能戲說的「歷史」是死掉的「歷史」——或者說,不讓戲說的歷史,是活該死掉的歷史。

而二月河卻只能以伍次友、魏東亭來圍繞「大帝」,為帝王師、帝王伴、為帝王六十一年執政歷程中的過客。

康熙帝則最終成了韋小寶奇幻冒險中的過客。

「歷史」變成「戲說」,但獲得新的生命力和新的視角。

同樣的故事,有不同的講法。

不同時代的《鹿鼎記》影視化改編,有不同時代的改編方式。

90年代我們看韋小寶和他的七個老婆,討論裡面有多少幸運、多少無賴、多少愛情。到21世紀20年代,韋小寶和康熙帝這對鏡像人物的交誼理應成為新的側重點,且各合所需——直男看義氣,腐女看基情。康熙帝若形象、戲份弱,七個老婆再好看,也是無力。

其實還蠻喜歡張紀中版《鹿鼎記》主題曲裡對韋小寶的詮釋,有自己的理解。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有對這個人物的同情和憐憫:「怎麼忽然就成了這樣、只在出生時哭過一場、我越慌張就越燦爛、倒退著跑到了前方……把幾輩子的幸運都全部花光……」

相關焦點

  • 魔改or戲說,歷史劇改編的邊界何在?
    檢索了一下網友們討論的信息後發現,他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可以歸納為兩點:「歪曲歷史事實」、「抹黑歷史人物」。而這兩項批評,也是觀眾對以真實歷史人物為主角的古裝劇的慣性質疑。這種取捨,一方面取決於劇集的類型定位是「正劇」還是「戲說」,另一方面也脫離不開劇集誕生的市場環境。而在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被鼓勵,「宮鬥」「朝鬥」題材日益逐漸退溫,且劇集盈利模式處於轉型階段的當下,古裝歷史劇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 《鹿鼎記》中出場了哪些歷史人物?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所著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作品,它以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韋小寶這個聰明機智卻又不太會武功的主角經歷展開情節。《鹿鼎記》中涵蓋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明史案、擒鰲拜、平三藩等等。相應的,《鹿鼎記》中自然也出場了許多歷史人物,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一一盤點。
  • 張一山《鹿鼎記》已收官,陳小春版《鹿鼎記》為何豆瓣評分最高?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張一山版的《鹿鼎記》在十一月十五日上映,上映沒多久,張一山《鹿鼎記》的口碑就遭到全網討伐,豆瓣評分一度降到兩點多分。但是,很多人口是心非,在罵《新鹿鼎記》的同時,還撲哧撲哧地看,《新鹿鼎記》一度登上榜首,成為了一款熱播劇。當然,在某些人眼裡,張一山演得好與不好,沒有多大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自己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劇就得了。
  • 《鹿鼎記》英雄傳說 9月11日再創歷史
    》重塑歷史戰場,距正式攻城還有140小時19分30秒(ldj.changyou.com)。徵服波斯馳騁歐亞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以正面猛烈攻勢進攻英軍的聖女貞德、橫掃中亞的成吉思汗……縱觀整個世界歷史,以進攻而著名的英雄不勝枚舉。在《鹿鼎記》的世界裡,同樣有一位攻城英雄——韋小寶,破羅剎兵於雅克薩,籤訂了《尼布楚條約》。而2012年9月11日,下一個英雄或許就將是你。
  • 如何評價張一山版《鹿鼎記》?
    看了新版《鹿鼎記》兩分鐘,覺得這個劇像是個爛片。看了十幾分鐘,我確信這是部爛片。看了兩集,我確信這是部大爛片。鹿鼎記是一部蘊含人世心酸險惡的喜劇,不是無腦油膩尷尬的鬧劇!寫到這不由覺得六爺有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鹿鼎記拍成這樣,是要向全國人民……一直認為,《鹿鼎記》是四大名著之下,其它諸多華語通俗小說之上的。
  • 從張一山版《鹿鼎記》的崩盤,聊聊如何翻拍金庸劇
    張一山版《鹿鼎記》海報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該劇上映後,口碑一夜崩盤,評分只有2.7,創下金庸劇的歷史新低。 今天,便借張一山版《鹿鼎記》,探究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翻拍金庸劇。 在此之前,先聊聊金庸劇翻拍的情況:首先,對於翻拍這件事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些觀眾支持翻拍,但也有些觀眾認為翻拍是完全沒必要的,理由是已經有朱玉在前,再翻拍又有什麼意義,省下資源,直接看經典老劇不就行了嗎。
  • 張一山版《鹿鼎記》豆瓣評分2.5,創歷史新低!
    張一山版《鹿鼎記》豆瓣評分2.5,創歷史新低!張一山演技到底行不行啊?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新版《鹿鼎記》大家看了嗎?
  • 《鹿鼎記》中韋小寶與康熙的神仙友誼,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273,閱讀時間:約6分鐘近日,張一山版《鹿鼎記》迎來收官大結局。
  • 大膽戲說歷史讓人慾罷不能——《仁王2》
    ▲雖然再碰到一拳超人還是得聽好幾次一剪梅仁王2:戲說秀吉《仁王2》的故事開始於1555年(天文24年),但並沒有將主要的視點放在當時最具潛力的新星,5年後將在桶狹間擊敗今川義元一躍成為大名的織田信長身上,畢竟如果以織田信長天下布武作為主線展開,那麼我覺得這個遊戲可以叫
  • 老故事玩出新花樣,聊聊那些名著改編的遊戲
    老故事玩出新花樣,聊聊那些名著改編的遊戲 有一位大師曾經說過:「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但對於廣大玩家來說
  • 陳小春《鹿鼎記》再好,無法掩蓋被罵,22年前香港播出無人問津
    #新版《鹿鼎記》的幾大糟點首先是新版《鹿鼎記》的裝束問題。但是一味地追求搞笑效果可能會產生不尊重歷史原型的問題,韋小寶的故事發生在清朝。而清朝是很少有官員會戴上綠色帽子的,清朝官員的帽子主要以黑色為主。很多觀眾都紛紛調侃道「果真是猴靈猴現」!緊接著是韋小寶的母親的衣服,不像古代的造型,倒像是現代的造型。
  • 聊聊《鹿鼎記》中的韋小寶
    《鹿鼎記》雖然也是金庸先生的一部武俠小說,但與他的其它十三部作品相比,則是另類的。說它另類,因為這部書塑造的第一主人公韋小寶,與其它書中的第一主人公皆為傳統大俠不同,韋小寶則是個市井小人物。《鹿鼎記》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明末清初,講述了自幼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毫無武功的姿態闖蕩江湖,周旋於康熙皇帝和大臣之間並奉旨遠徵雲南、俄羅斯的故事。《鹿鼎記》借韋小寶這個人物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表現了各族和諧相處、國家民族統一的思想。韋小寶這個人物,雖然與人們傳統觀念上的英雄人物不同,然而他卻依然是眾人心目中的英雄。
  • 導演回應新《鹿鼎記》爭議:你覺得不好看,說明你太年輕不能怪劇
    近日由張一山、唐藝昕等主演的《鹿鼎記》也終於收官了,對於這部劇真可謂爭議不斷罵聲一片,張一山也更因此慘遭全網嘲諷黑,究其原因也只能怪這部劇的導演和編劇,把這部劇毀成這樣,我覺得這部劇的導演是把電視劇當小品在拍,結果還碰到張一山、唐藝昕兩個年輕演員,不怎麼會即興表演,很多場兩個人加戲
  • 新版《鹿鼎記》翻車啟示錄:這部作品每一秒都是錯的
    劇情魔改、情節跳躍、風格奇特、演員演技浮誇,以及各種歷史常識錯誤將該劇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輿論的壓力下,該劇也已經從臺網聯動的每日更新兩集增加為三集,加速出貨。金庸劇翻拍眾多,任何新版都難免被拿來對比。
  • 張一山版《鹿鼎記》,你撐到了第幾集?鹿鼎記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相對一直佔據著熱度的于榮光老師導演的《天龍八部》,《鹿鼎記》前期保密工作一直做得相當不錯,直到開播前幾天,才有確切消息。2020年第一部改編自金庸作品的影視劇,騰空出世,究竟如何,吊足了觀眾們的胃口。《鹿鼎記》,還是《鹿鼎記》嗎?02《鹿鼎記》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 餘英時:中國的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
    帕森斯大概認為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因此並無一字提及雅斯培及其理論。我當時一方面以為「哲學的突破」出於韋伯有關古代世界宗教研究的創穫,另一方面又感覺這一概念正可解釋中國思想的起源,所以便毫不遲疑地採用了。
  • 《鹿鼎記》剛過,改編的《西遊記》又來了,張一山未演太可惜
    一部《鹿鼎記》讓張一山與猴有了不解之緣,青筋暴起、表情誇張賣力的演技顯然不能被觀眾所接受,不過畢竟張一山就是屬猴的,骨子裡還就有著猴的機靈,說是本色出演更合適一些,而隨著《鹿鼎記》的大結局,觀眾們雖還在罵著卻也是意猶未盡,盼望著「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張一山真正的挑戰「孫悟空」這個角色,也不枉粉絲們的一片期待。
  •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追尋歷史意義 走出「泛娛樂化」
    2018國考考前衝刺直播課 追尋歷史意義 走出「泛娛樂化」一段時間以來,各種「抗日神劇」「宮廷戲說」「名著改編」,總會引來很多質疑之聲。然而,以戲說代替正說,以調侃代替中立,以消費歷史代替認識歷史,以娛樂歷史代替思考歷史,可能就跌進了「泛娛樂化」的陷阱——歷史變成了市場上的快消品、屏幕裡的調味品,變成了抖一個個包袱、造一個個笑料。「泛娛樂化」背後,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去價值化」。當歷史僅歸於娛樂之時,也就是歷史被虛無主義綁架之時,這直接瓦解著社會的價值底座、人們的精神信仰。
  • 六神磊磊等談《鹿鼎記》翻拍:沒有金庸,他們連挨罵的資格都沒有
    《鹿鼎記》拍不好,是因為金庸劇難拍嗎?金庸小說究竟應當如何改編?新京報記者專訪作家六神磊磊、影視監製譚飛、編劇汪海林、金庸愛好者小豆。在業內人士看來,金庸小說不難拍,且可以改編,可以發揮,但最起碼戲要好看。「金庸給了很多改編一個挨罵的資格,如果不是金庸,他們挨罵的資格都沒有。」六神磊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