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能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東西有很多,除了精彩的降魔除妖故事,眾多的神仙鬼怪人物外,紛亂複雜的兵器法寶也常常為人們所討論。
如果要說這些兵器中,哪一個最厲害,恐怕提名很多,爭議不斷。但如果說,哪個兵器秘密最多,或者說哪個兵器作者最用心,那一定是金箍棒。

金箍棒有哪些秘密?
一、金箍棒來源
金箍棒不是吳承恩憑空編撰出來的,它的來源,至少有三種說法。日本學者磯部彰說,金箍棒是佛教中金剛棒與金環錫杖的混合物;張錦池先生則認為,金箍棒只是金環錫杖變化而來;還有的人覺得,金箍棒是西遊平話或者雜劇中的生金棍。
周汝昌大師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金箍棒是「荊觚棒」的音譯誤傳,它其實是一支殳棒,這東西從古以來專門制伏鬼怪。桃木棒就是古代的殳,就是荊觚棒。後來在民間傳說中,訛了音,才變成了金箍棒。

這些觀點都很有趣,但不具備說服力,金箍棒來源成了秘密。
金箍棒確實有個演變的過程。在《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其實手無寸鐵,主要靠大梵天賜給唐僧的金環錫杖拿妖捉怪;在《西遊記平話》中,孫悟空有了兵器,但是只是鐵棒;到明初《西遊記雜劇》中,孫悟空的兵器又成了生金棍,直到吳承恩的《西遊記》中,最終確定為「如意金箍棒」。
二、金箍棒秘密
如果問,吳承恩塑造的如意金箍棒,和之前的金環錫杖、鐵棒或者生金棍有何區別,那一定就是寓意上了。
什麼寓意?金箍棒代表的是心,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這個數字不是亂編出來的。宋代張君房在《雲笈七籤》中說過「只要心不動移,凡一日一夜十二時,都一萬三千五百息」。由此可知,「一萬三千五百」是「心」的寓意。
如意金箍棒本為「神珍」,用起來能如人心意,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實際上,神珍和如意也都代表心。比如《全唐文》中有「至誠冥感,神珍顯會」的說法,佛教有「如意珠」,也叫「心珠」。

金箍棒在原著中,還被成為「靈光」「拄杖」「珍寶」「寶貝」等,而這些稱呼在佛教中,也是心的意思。尤其是靈光,直到現在我們也經常說到「靈光一現」「沒有靈光」「腦袋不靈光」。
此外,金箍棒跟人的心性一樣「不生不滅」、「入火不燒,入水不溺」,這也是人心性的寫照。孫悟空的心就是這樣,無論在哪,無論遭遇什麼磨難,都不會改變。
在西遊中,孫悟空有幾次哭是因為金箍棒沒了。他說「料如今無主杖,空拳赤腳怎興隆」,也表明了,沒有金箍棒(心性),他就做不成什麼了。而有棒子的時候,他就敢誇口「只這條棒子,揝在手裡,就是天塌下來,也撐得住」。

金環錫杖也罷,鐵棒或生金棍也罷,作用都是降妖,這方面和金箍棒一樣,而且金箍棒的威力其實更大。不過,金箍棒更代表了「心」,這是前者沒有的。
而把心寓於兵器,這是西遊中,其他兵器沒有的。若從這方面來一決高下,那麼金箍棒完全可以看做西遊一書中最強兵器。
畢竟,沒有心,人就是個行屍走肉,兵器也只是一塊廢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