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我市某區一鄉村,多年未育的王新(化名)沉浸在「添丁」的喜慶中,一群「不速之客」的到訪打破了這虛假的和諧。身著警服的中年男子看過孩子的出生證明,接連幾個問題,讓原本還故作鎮定的王新夫婦慌了神。原來,多年未生育的二人花錢「領養」了一個孩子,為了瞞天過海,還偽造了孩子的出生證明。
一起拐賣兒童案就此告破,這名中年警察正是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打拐英雄樊勁松。
今年48歲的樊勁松,現任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拐賣案件偵查支隊副支隊長,從事打拐工作20年來,參與偵破涉拐案件3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00餘人,解救被拐騙拐賣婦女兒童400餘人;建立被拐兒童DNA採集比對綠色通道;牽頭參與的23起成功案例被央視「今日說法」「等著我」欄目錄製播出。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稱號,獲評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重慶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也許是職業屬性使然,也許是一個父親的本能,樊勁松對拐賣兒童深惡痛絕。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每一次案件告破,他都無法忘記那些孩子乖巧的臉龐和尚未理解世事的清澈眼神。儘管每一次破案,只是他職業生涯中一長串數字中的一個「1」,但不管是第300起,還是第1起,背後都是孩子的命運、家庭的幸福,都是他從警、打拐的初心。
他參與破獲的案件被拍成電影
樊勁松說:「我是一名父親,我太能理解失去孩子的痛苦了。」打擊人口拐賣,是他的工作,但他從來沒有將它僅僅作為工作來完成,而是帶著為人父母的同理心,用真情真意幫助孩子回家。2009年,為了更好地幫助被拐的孩子尋親,樊勁鬆開創了警方與公益組織合作的先例。截至目前,樊勁松已與打拐志願者一起找回了101個孩子,其中不包括家屬或被拐者直接向警方求助尋親成功的案例。
樊勁松究竟幫助了多少孩子回家?「前些年很火的電影《失孤》中,除了劉德華飾演角色的案例,其他案例都是我們辦理的。」樊勁松說,電影中井柏然飾演角色的原型,是個女孩子,20多年前,5歲多的時候,她在一個暴雨天走出家門後,被人擄走。
女孩雖然只有5歲,但卻清晰地記得,家門外有一片竹林,有一座吊橋。20多年後,她聯繫到打拐志願者,希望找到親生父母,這段記憶也成了最重要的線索。
「當時我們難以置信,5歲能有這樣清晰的記憶嗎?」樊勁松介紹,女孩被拐後,一直想回家,所以這麼多年,她都刻意強化這段記憶,20多年未曾忘卻。竹林、吊橋,這個片段讓樊勁松陷入沉思,他和同事們詳細地分析了具備這些特點的區域,然後將排查方向定在了渝東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時間的走訪調查,民警在巫溪找到了類似的場景。經詢問,當地果然有一家多年前走丟了一個女孩。最終,經過DNA比對,女孩找到了親生父母。認親那一天,母女倆抱頭痛哭,令人動容。
這樣的場景,貫穿了樊勁松整個職業生涯。2011年11月3日,南川區一剛出生的嬰兒被盜,樊勁松連續工作5天,抓獲犯罪嫌疑人,安全解救被拐嬰兒;2014年國慶前,樊勁松幫助被拐至重慶16年的男子漆將來回到貴州老家;2015年春節,他又幫助被拐至福建35年的黃良山找到了重慶潼南的親人,讓其89歲的老母親圓了夙願。
「很多案件,都是悲喜交加」
「為什麼大家對人口拐賣深惡痛絕,正因為它對孩子、對家庭的傷害是深遠而不可逆的。罪惡之花,從孩子離開的那一天開始,就牢牢地生根、發芽。」樊勁松的打拐故事中,有團聚的喜悅,也有很多求而不得的無奈,天人相隔的遺憾,甚至是找到但無法「找回」的唏噓。
「電影《失孤》中劉德華那個角色的原型叫郭剛堂。」樊勁松介紹,郭剛堂數十年傾家蕩產地尋找,但至今未找到。就在去年,郭剛堂滿心歡喜地告訴他,自己在網上找到一個孩子,和自己孩子走失的經歷很像。
「我覺得太順利,有點不對勁。」樊勁松很快聯繫到對方,幾個問題下來,對方就露出了馬腳。他確實是個孤兒,很想有父親,看了郭剛堂的經歷,就想冒認,享受下親情。
樊勁松有些憤怒,但對方的話卻又讓他感到無奈。最後,這個可憐的孩子向失孤的父親道了歉,兩人都痛哭流涕。
「很多案件,都是悲喜交加。」樊勁松說,遺棄、拐賣,並不是找到就能撫平的傷痕。1977年,合川一對父母遺棄了自己的孩子小唐,40多年後,父母想要找回孩子。經過多方調查,2019年10月樊勁鬆了解到,孩子當年被遺棄後,被賣到了河南。遺憾的是,小唐已於2017年4月因病去世。
稍感欣慰的是,小唐已經成家,還和妻子育有一個兒子。「我本來想,找不到小唐,找到小唐的兒子也好。」但令樊勁松意外的是,聯繫到小唐的妻子後,對方十分冷漠,甚至根本不願認親。
樊勁松沒有放棄,找到小唐的妻子問家常,聊親情,小心翼翼地找原因。很久之後,小唐的妻子哭著道出原委:小唐生前一直想找到親生父母,想問他們一句:「當年你們為什麼要遺棄我?」但直到去世,也未能如願,深愛丈夫的她或許是「恨」屋及烏,對從未謀面的公婆有怨念。最後,在樊勁松的努力下,小唐的兒子和爺爺奶奶相認了。
樊勁松說,還有一些案例中,孩子已經完全融入養父母的家庭,對親生父母沒有一點感情。而這些父母,找了一輩子孩子,最終的選擇只能是:遠遠地看著孩子,他能幸福就滿足了。
寧可找錯也不能放過一絲希望
2018年,大足雙橋經開區,市刑偵總隊一場尋親宣傳活動正在居民們的簇擁下熱鬧地進行著。臺上,早年走失的女孩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找到親人。
「我曉得有家人和你說的很像!」臺下有觀眾提供了一條線索,稱有可能自己的鄰居就是女孩的家人。寧可找錯,也不能放過一絲希望,樊勁松和同事們立即著手進行了調查,經過DNA對比,那名觀眾的鄰居真是女孩的親生父母。
「聽起來像段子,但卻是真實案例,這也是我們要把宣傳做到鄉鎮、農村去的原因。」樊勁松說,長年從事打拐工作的經驗告訴他,上個世紀人口拐賣案件高發地,普遍集中在農村。
怎樣讓目標人群能夠接受到防範人口拐賣、尋找失聯親人的宣傳信息呢?樊勁松認為,即使是在手機網絡如此強大的今天,在農村仍有一部分人不上網,不看電視。所以,他們必須將宣傳送到村民家門口,並口口相傳。
樊勁松還牽頭制定了《重慶市公安機關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工作規定(試行)》《重慶市公安局掛牌督辦拐賣案件規定(試行)》《重慶市公安機關協助查找失蹤兒童快速反應聯動工作機制(試行)》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針對兒童失蹤失聯一律立案並按命案機制開展工作,為我市打拐防拐工作建立有效工作機制。
在這套機制的指導下,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走失兒童被拐的可能性,拐賣案件發案逐年減少,人員失蹤失聯通過命案機制開展工作每年還破獲命案多起。
「和父母走散之後的最佳做法是什麼?站在原地不動!」每年的婦女節、「六一」兒童節,以及「春運」期間,樊勁松和同事們都會在街頭或走進校園,對群眾進行防拐常識宣傳。他還創新運用新媒體,創建「回家旅程」打拐微博,利用網際網路開展反拐宣傳,並及時回應網民需求。
樊勁松說,他會時刻守護被拐騙拐賣婦女兒童回家的路!
重慶法制報記者 李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