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網際網路+菜籃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進社區。網際網路巨頭們「挾流量」來搶生意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電商、打車、外賣等一次次降維打擊般的勝利,讓網際網路巨頭們習慣了複製這種商業模式。先低價+補貼佔領市場並培養用戶黏性,隨著用戶黏性不斷增強之後,平臺將逐步主導和控制市場的上下遊。如果成型,那麼上遊的農民和下遊的消費者將變得幾乎毫無議價能力。
「網際網路+菜籃子」受限於中國人的買菜習慣,這種購物模式僅僅是獲得了一線城市「996」們的認可,社區的生鮮市場形成了新人線上團購,老人線下菜市場的局面。不過,疫情的出現改變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購物習慣,社區封鎖和生鮮市場的接連「暴雷」都讓網際網路巨頭們嗅到了巨大的商機。
從工業革命開始,城市就走上了規模化商業的道路。對於「網際網路+菜籃子」模式本身的價值不能完全否定。外賣曾風靡一時,網際網路商務就開始向其上遊生鮮行業進軍了。
以「996」為代表的上班族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吃飯問題,平時工作太忙,沒時間去超市或菜市場買菜,所以「網際網路+菜籃子」也有其對市場的補充價值。但是,想通過「價格戰」形成壟斷市場則有待商榷。
14億人的飯碗有多值錢,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野望就有多大。如果監管不能及時跟進的話,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真的可能會變成常態。所以,不同於其他的市場,菜籃子問題在中國一直是民生大事,長期以來國家的政策都是歡迎大家添磚加瓦,但是不能搞壟斷。
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中就提出,不準「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排除、限制市場競爭」。但指南中也提出,「平臺經營者低於成本銷售可能具有以下正當理由:(一)在合理期限內為發展平臺內其他業務;(二)在合理期限內為促進新商品進入市場等」。
「網際網路+菜籃子」是技術進步之後必然出現的商業模式,也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痛點。而網際網路區塊鏈的模式也特別適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和解決市場銷路問題。但是,電商巨頭們如果不是去積極參與搭建這條新的供應鏈,而是過分的去「求田問舍」,那就少了科技企業那份「星辰大海」的雄心壯志了。
作者:劉天瑞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