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作者是餘華,餘華並不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餘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餘華曾坦言: 「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活著,是一種最飽滿的生命張力。
第一次知道《活著》從看張藝謀的電影,那段時間對張藝謀特別迷,幾乎看完了張導所有的電影,好的或者不好的,只要是張導的電影都看。
當等你看完電影,我從心裡覺得覺得,沒有再比這個名字更合適的了。之後就找來了小說《活著》。
電影《活著》最後給我們留一下了一個還算比較溫情的不同於原著小說的結局——福貴並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世上,還有親人陪著他。
百度百科是這麼講述《活著》這部小說的,沒有再比這個講述更合適的了:
小說《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有慶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被活生生地吸死在了醫院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讀完你會有一種感覺,能夠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即使艱難也要乘風破浪
我們來這世上一遭,當然也不能只為了活著,也要追求更長遠的人生意義。但對於一些遇到點小挫折就悲傷難過,仿佛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運氣不佳、全世界拋棄了你,正遭遇波折坎坷、正處於人生低谷的年輕人,實在很有必要看看《活著》。
看完你會知道,大家都有不容易的時候,每個人這輩子都會遭遇很多苦難,你那點破事兒,根本不值一提!堅強些吧!好好活著!
活著,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包含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承受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蘊含了種種千迴百轉柳暗花明。活著,就是不斷向現實妥協的過程,不斷面對各種人生挑戰的過程。
痛苦如此持久,像蝸牛充滿耐心地移動;快樂如此短暫,像兔子的尾巴掠過秋天的草原,就那一秒鐘的快樂。
艱難的2020年已經快過去了,我們都還好好地活著
我們看著一個個巨星離開了我們,我們隔著屏幕悼念,我們祈禱明天會更好
2020年也是乘風破浪的一年,不管經歷了怎麼得艱難,我們仍艱難地活著,對於人生小小的挫折,我們早已看開,在心裡安慰自己有的是時間,畢竟時間才是最珍貴的東西。
幸福就是——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