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火鍋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隆冬季節,幾個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面對滋味純香的火鍋羊肉,小酌兩杯,那可真是人間幸事。
羊肉火鍋歷史悠久,大部分資料顯示是元世祖忽必烈創造的。其實不然,食羊肉,用火鍋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從甲骨文中許多以「羊」做部首的象形字就可以看出,養羊,食羊肉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而出土的戰國陶器中就有火鍋原型,東漢的「鬥」,三國時期的銅鼎實際都是古人的火鍋。
雖無文字記載(也許是當時還不夠流行),但大量文物證據表明羊肉火鍋春秋戰國就已出現。
後經秦漢唐宋的不斷發展改進,直到元代因蒙古人愛吃羊肉,羊肉火鍋才得到大力推廣,逐步進入鼎盛時期……
羊肉本身滋味就足,加上湯料再用熱水煮熟,其味更是濃厚醇香。
中華飲食文化的典型象徵就是:求精求細。不囫圇吞棗,而是想盡辦法把「栆」吞得有滋有味。
羊肉火鍋說白了就是底料的功夫。沒有底料等於清燉,底料不佳難品其味。
關於羊肉火鍋底料,在清代達到了歷史新高。據說康熙眾宴群臣就有羊肉火鍋,而且滋味濃厚香醇。
羊肉滋補,火鍋湯料更是相輔相成。除了蔥姜辣蒜,油鹽醬醋常用調料,主要還加入了多種藥料:八角,山奈,草果,白芷,小茴香,桂皮,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砂仁,木香,良姜,杜仲,枸杞,玉竹,黃芷,香茅,陳皮,甘草,紫蘇,辛夷,丁香,當歸,沙參,香葉,胡椒……等等。
把這些放在一起煮熱,湯味可想而知。地地道道的純羊肉進鍋一涮,吃到嘴裡自然別一番風味。
羊肉火鍋從出現到發展,每一步都蘊藏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沒有這種淵源,羊肉火鍋不可能達到如此美味絕倫……
外國人常說我們愛吃,其實我們不只是愛吃而且是會吃。吃得開心,吃得舒服,這就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