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美援朝∣以最溫暖的方式向父親告別

2020-12-15 騰訊網

1954年6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70師209團作戰參謀張家樹(右二)與戰友在朝鮮西線沙裡院

從軍裝到警服 一生戎馬春秋

我的父親張家樹,1932年出生於東陽南馬鄉一個偏僻山村的貧寒之家,人多地少,入不敷出。我的祖母是童養媳,沒讀過書,但很明事理,善良賢惠,12歲就作為正勞力起早摸黑操持家務,下地耕作。

父親3歲時,我年幼的大伯患痢疾夭折,祖母悲傷過度,年僅31歲就一病不起,丟下嗷嗷待哺的父親走了。祖父靠微薄的收入,既當爹又當娘,含辛茹苦把父親拉扯成人。

父親從小聰慧好學,記憶力特別好,擅長寫作、書法。全國解放之際,華東軍政大學在湖州設點招生,在義烏讀書的父親聞訊後,瞞著家人,毅然投筆從戎,相約兩位同學一起到湖州,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投身於新中國改天換地的革命洪流。

參軍後,父親先後在南京華東軍政大學、第三高級步兵學校受訓,韓戰爆發後,父親同千千萬萬志願軍戰士一起,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在皮定均將軍麾下某團先後擔任排長、副連長和作戰參謀,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度過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1955年,父親隨志願軍回國,進駐北京市。1958年考入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學習,成為那時部隊裡為數不多的本科大學生。這一年的「八一」建軍節,父親收穫了愛情,當時母親還是杭州在校大學生,和那個年代許多知識女性一樣,選擇「最可愛的人」作為終身伴侶。從此,母親跟著父親走南闖北,甘苦相依。

軍校畢業後,父親先後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工作,每到一個地方,父親都公道處事,寬厚待人,和戰友、當地群眾打成一片。

上世紀80年代初,父親謝絕部隊首長和戰友們的挽留,脫下穿了30多年的軍裝,放棄大城市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舉家南下,回到東陽老家。

當時,東陽相對比較落後,條件遠不如北京、太原等大城市。在北京,我們早就坐上了地鐵,而東陽馬路上一天難得看到幾輛車,更不用說氣候、習俗的不適,我們兄妹幾個心裡落差很大,父親卻無怨無悔。

父親轉業東陽後,歷任檢察長等職,他秉公辦事,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妹妹參加工作本可以留在縣城,但在父親堅持下,她還是到了條件艱苦的基層一線工作。前些年,兩個弟弟因企業改制,下崗在家多年,父親也從不去找領導要求幫忙照顧。

父親在部隊幾十年,有著深深的軍旅情結。1979年2月,南部戰事打響後,父親拉著年僅15歲的我就往報名參軍的地方跑:「你是老大,你該去。」當時,我才上初三,聽說要去前線打仗,心裡很害怕,但父命不敢違。到了報名參軍的地方,徵兵幹部看到稚氣未脫的我就說:「這麼小,怎麼能當兵呢?」父親只好作罷。

2005年,我女兒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的中學。父親滿懷深情地給孫女送上了珍藏已久的寶貝:抗美援朝時用的指南針……

我至今記得父親轉業離開太原前的春節,他用毛筆飽含深情地在門楣上寫下一副對聯——「脫軍裝本色不變,著警服意志更堅」,橫聯是「革命春秋」。

每次拍全家福,父親都會鄭重其事地穿上軍裝,戴上勳章。對他來說,這便是世界上最華麗的盛裝。

現在細細回味,「一生戎馬春秋」正是父親家國情懷的真實寫照。

「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實在太幸運了」

父親沉默寡言,很少向我們吐露戎馬一生的過去。

我們從小就讀部隊子弟學校,看到有的同學家裡牆上掛著「革命烈士」的光榮牌,有的同學家裡甚至掛了好幾塊牌子,有當紅軍、八路軍犧牲的,也有抗美援朝時為國捐軀的。一次,我實在忍不住問父親:「咱家為啥沒有光榮牌?」

父親說了一句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的話:「我是倖存者,能活著回來多好啊!」 去年有一次,父親在看電影《上甘嶺》時,突然冒出一句:「我命真大。」抗美援朝時,父親多次死裡逃生。

一天早上,父親起床後,走出坑道刷牙洗臉,看到牆上掛著的地圖一隻角掉下來了,告訴同屋的宋參謀。宋參謀上前整理地圖時,敵軍的炮彈呼嘯而至,一眨眼功夫,坑道被埋在廢墟中,宋參謀和其他戰友再也沒有出來。還有一次,父親隨同部隊執行穿插任務,在黑夜裡急行軍,不慎從大橋上摔下,多名戰友犧牲,父親卻僥倖撿回一條性命。

再有一次,大年三十晚上,天寒地凍,父親和戰友們在樹林裡夜宿,早上醒來,邊上有的戰友被活活凍死了,父親愣是幸運地活了下來……

1953年夏,在著名的金城反擊戰中,父親的右大腿被彈片擊傷,縫了近30針,留下一道難看的長疤痕。在朝鮮戰場上,父親的耳朵也被震聾了……能活到現在,父親非常知足。

父母一生勤儉節約,過著簡樸的生活

我原本還有一個哥哥,出生時父親正在西安軍校,故取名西安,未滿周歲就因患肺炎去世。這個不幸夭折的大兒子,在部隊上的父親,從生下來到離世都沒能回家看上一眼。晚年的母親常常為此怨恨父親,他總是無言以對。

父親把痛苦深深埋藏在心裡。到了病危時,父親才向他最要好的老戰友吐露心聲:這是他內心一輩子的痛!對不住母親!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常年不在家裡,身為長子的我,很小就幫著母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妹妹出生的日子,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是1969年3月2日,珍寶島自衛反擊戰開戰的日子。那天晚上,父親已經隨部隊到內蒙古。母親就在這節骨眼上要生了。她忍住劇痛,吩咐年幼的我燒開水、消毒剪刀,準備在家裡自己接生。誰知,胎位不正,出現難產。母親躺在床上,臉色蒼白,痛得滿頭大汗,讓我快去叫醫生。我飛快地跑到醫生家門口大喊:「我媽生孩子了!我媽快死了,快救救媽媽!」經過及時搶救,妹妹和母親才活了下來。

這些經歷,身為我們的父親卻從來不曾親眼目睹。無論我們兄妹幾個時逢中考、高考、參加工作考試等人生大事,還是生病、開刀住院,都是母親獨自一人替我們操辦,父親總是忙於工作。

父親70歲那年,心臟出現問題,醫生讓他做心臟搭橋手術。聽說要用進口藥,花幾萬錢,他說什麼都不肯做,硬是靠頑強的意志撐了下來。去年,偶遇當年的主治醫生,看到父親還活著,連聲驚嘆,說他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在父親看來,金錢、地位都是身外之物。他常對我們說:「我現在四世同堂,兒孫滿堂;妻子不離不棄,一輩子跟著我;組織對我很關心。想想那些一起參軍,過早離世的戰友,我真的很幸運!很知足了!」

父母一生勤儉節約,過著簡樸的生活,很少花錢消費。父親平時穿得最多、最喜歡的,還是他的那些老軍服。父母家裡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但是,對生活困難的親戚、朋友,總是非常慷慨大方。對子女、孫輩疼愛有加,每逢過年、孫輩學習取得好成績,或者遇上子女親戚蓋房時資金困難,都會傾其所有,予以相助。

父親給予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這個冬天,父親終於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蝕,重重地病倒了。

父親患的是重症肌肉無力,先是手腳不能動,後來呼吸困難,連話都說不出了。看著躺在病床上一天天消瘦的父親,我心如刀割,多想他能像以前一樣,嚴令我和弟弟、妹妹們這個不許那個不準,哪怕狠狠地罵我們打我們一頓也好,可父親已經虛弱得連眼睛都睜不開了。

去年住院時,父親曾立下遺囑:喪事從簡,骨灰撒掉江裡。我知道,父親最後還是想著他那些英年早逝、為國捐軀的戰友們。

這些,總讓我莫名的感傷。我們跟著父親苦過甜過、哭過笑過,父親曾經給予的一切,都是最美好最珍貴的回憶。

也不僅僅是父親,在我身邊,生活著許多像父親一樣可敬的人,他們從不張揚,處之淡然。

有位同事,從不輕易談起自己的父親。有一次出差,我和他住同一個房間,晚上深聊,他無意中說起自己是18軍的後代,父親當年是解放西藏的老兵,因病過早離世。「我們的父輩都是普通老兵,為什麼我們年齡越大越懂得敬重他們?因為他們人生中最光輝的一段歲月,是和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他的這番話,讓我瞬間讀懂了父親。

還有一位山東南下的老兵,一起參軍的戰友在朝鮮戰場上犧牲。臨終前,戰友託付他照顧妻兒。這位老兵回國後,不顧家人勸阻和世俗偏見,娶了比他大六歲的戰友妻子,把戰友的兒子視如己出。

有一次,我在北京學習期間,遇到一對穿著軍裝、臉上兩坨高原紅的夫妻。一聊才知,他們是義烏人,父母都是第一代航天人,他們子(女)承父業,一幹就是兩代人的青春芳華。那天,他們是來接在北京大學畢業的兒子回酒泉工作的……

這樣的例子在我身邊還有很多很多。

彌留之際的父親,只要我們在他耳邊播放志願軍戰歌,他的眼睛就會睜開,心率就會加快。父親內心深處一定是聽到了來自遠方的集結號,召喚著他歸隊在即……

我以最柔軟的方式向父親告別,致敬父親和他們一代人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以最溫暖的方式向父親告別,致敬父親和他們一代人高山仰止的靈魂!

講述:金華市紀委副書記張自力

推薦:東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相關焦點

  •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8部老電影講述的抗美援朝歷史
    瀋陽鐵路系統作為東北的最重要運輸樞紐,成為敵特分子破壞的首要目標。196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一部《鐵道衛士》的電影,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我公安人員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並將潛伏和入境特務一網打盡的故事。
  • 助學、捐款、捐獻遺體……抗美援朝老兵用這種方式致敬戰友
    學生送老人的賀卡省下的錢,我要拿來捐款2013年,深感教育之重要的羅榮躍萌生了助學的想法。從此他每年向天平村唯一一所學校——天平小學捐贈助學金。在病床前,羅榮躍收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紀念獎章。而當時眼中閃爍著喜悅的老人卻永遠地留在了這一年。留下的錢,我要拿來助學這樣的善舉並非個例。田建剛,也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戰士。
  • 七待丨告別昨天,告別悲傷,告別去往了天堂的父親
    在最權威的那家醫院,經過專家會診後,急診科的醫生把我叫了進去。即使房內人聲鼎沸,他也沒有抬頭看我,迴避著我的眼睛,用低沉的語氣勸我放棄積極的治療。那一瞬間,我茫然不知所措,想拒絕聽清他的話,但這並不能改變現實。告別攜手直面「死期將至」的歲月到了最後一家醫院,爸爸告訴我,就這裡吧,環境不錯,他想好好休息了。
  • 抗美援朝電影,最燃的是這幾部
    戰爭大片《金剛川》用令人熱血沸騰的敘事手法,聚焦宏大戰爭下的小人物;紀錄影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將眾多紀實影像資料搬上大銀幕,藉助珍貴的史料幫助觀眾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動畫影片《最可愛的人》講述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王海、張桃芳五位英雄的事跡,以熱血生動的方式展現「真英雄聯盟」;而故事影片《英雄連》則以一線戰士第一視角,見證抗美援朝的真實戰場
  • 漫漫尋父路,深深家國情——一位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遺孤尋找父親的...
    如今,年逾古稀的田興華老人得償所願,不但找到了父親生前所在部隊、忠骨安葬之地,還請人畫了一張父親年輕時的像片。漫漫尋父路,深深家國情,跨越50載的找尋之旅,讓田興華一路見證真情、一路擁有溫暖、一路收穫友誼。
  • 向老英雄致敬——北海中學師生代表向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致敬
    一曲罷了,再看吳老戰士那別在胸前的抗美援朝紀念章,愈發顯得光芒四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在交談中,吳老戰士講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都過去了。」所有的苦難,所有的榮光,都已過去,吳老戰士以淡名利、向前看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了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襟,一如抗美援朝紀錄片《為了和平》主題曲裡所唱:「如果天空永遠晴朗和煦,我不會告訴你浴血光榮的記憶,曾經的遠徵已融入歲月大地……」生命可以老去,唯有榮耀絢爛天地。吳老的女兒吳玉娟老師講到,父親也經常教育她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發揚紅色精神,積極工作,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 「暖冬行動」關愛抗美援朝老戰士 溫暖送到他們的心坎裡
    蘭州市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們帶著羽絨服、生活用品等愛心物資來到5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家中,用關愛致敬這些為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老兵,聆聽他們講述那一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重拾永垂不朽的榮光。關愛老兵,志願者在行動當天早上,志願者們準備好愛心物資,來到了抗美援朝老兵郭廷禮家。「郭爺爺,我們來看望您啦。」
  • 蒼井優對父親的愛好治癒 《漫長的告別》8.28上映
    《漫長的告別》改編自日本作家中島京子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父親被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症之後,在記憶逐漸消失中一家人共同度過7年的漫長時光。常年獨自在外打拼的二女兒芙美由蒼井優飾演,竹內結子飾演定居國外婚姻並不幸福的大女兒麻裡,圍繞著父親生病,一家人再次回到一起生活,生活中的煩惱讓女兒們精疲力盡,這7年當中她們在照顧父親的同時逐漸感受到了滿滿的愛與幸福,從陰霾的生活中走向陽光,幸福家庭收穫勇氣與力量。如果終將分離,讓自己幸福起來,才是跟最好的告別。
  • 信宜貴子:慰問抗美援朝老兵,致敬最可愛的人
    在2021年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1月12日,信宜市貴子鎮組成慰問團隊,對該鎮平民村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戰士劉政昌進行親切慰問。當日上午,由當地退伍老兵及愛心人士代表組成的慰問團隊40多人,在貴子鎮村有關領導的引領下,來到劉政昌的家中開展慰問活動,向老戰士致以崇高敬禮。
  • 今天,讓我們向英雄連隊致敬!向所有抗美援朝的英雄致敬!
    今天,讓我們向英雄連隊致敬!向所有抗美援朝的英雄致敬!「我不是不想跑,是腿已經很酸疼、麻木了,實在跑不動了。」 「楊根思連」八班班長郝振標說,「哪怕楊審最後一點一點走過去、跑過去、爬過去,我也心裡很欣慰,但是他沒有,他主動喊放棄了。」
  •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致敬英雄 《金剛川》《最可愛的人》10.23上映
    當年抗美援朝攝影隊攝影助理楊中耀老人現場特別帶來了70年前戰場上使用的茶杯,斑駁與破損的印記都是一線槍林彈雨戰場行進留下的。「我的職責是保護攝影師,如果我的攝影師在戰場上被炸暈了,隨時準備好要候補上場。」《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亦展現了他們拼死帶回的珍貴影像。
  • 抗美援朝歌曲:受訪者最愛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和《我的祖國》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當年那些振奮人心的歌曲,至今依然在傳唱。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你會如何紀念抗美援朝」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彭德懷、黃繼光、毛岸英、邱少雲、楊根思等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印象深刻。有關抗美援朝的歌曲,大家最喜歡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和《我的祖國》。
  • 父親巧手製作的一個獅頭墨線盒,帶給了我溫暖的童年
    父親在我的記憶中,非常善良,非常勤勞,非常聰慧,我想念父親,想念父親巧手製作的那個獅頭墨線盒。可惜的是,那件我童年時代最喜歡的「玩具」獅頭墨線盒,因為如水流逝、無法阻擋的歲月,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記憶中的這個墨線盒,在我心中的重量,就像是重重壓低另一端天平秤盤的純色黃金,既有對父親智慧的崇拜,也有童年時代把「獅頭墨線盒」當作玩具的歡樂。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文工隊隊員,奔赴到最危險的前線,為戰士們唱響戰歌、激勵兵心士氣,充分發揮了文藝輕騎兵在戰地的獨特作用。身穿志願軍軍服的梅門造在北京豐臺區的某幹休所內,記者見到了87歲的志願軍老戰士梅門造。採訪一開始,梅老就為記者哼唱起了單弦曲目《青年英雄潘天炎》。
  • 以最優雅的方式告別|全球10大最美殯儀館
    據悉,經過改造,這家殯葬館會以可持續性的方式為自然人死去之後,提供服務。模式依舊採用土葬,但卻變為肥料,來供自然使用。因而在重新設計時,設計師採取了大量的綠色植被進行裝點,仿佛將自然界融入到場館之中,而所有的流程設施採用了天然、簡約的呈現方式。淺木地板、灰色長椅……這些低調的設計也為場館提供了肅靜的氛圍。
  • 資陽抗疫巾幗群英譜(二)∣樂至貴均衛生材料有限公司口罩車間
    資陽抗疫巾幗群英譜(二)∣樂至貴均衛生材料有限公司口罩車間 2020-03-12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伊藤潤二驚選集》: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告別,珍惜當下是最重要的
    伊藤潤二筆下的女主角如願和男友結婚了,可是婚後的生活並不開心,公公婆婆不待見自己,親戚也都冷眼對自己,這個家裡除了丈夫和丈夫的妹妹對她好,幾乎讓她感覺不到溫暖。本該走向幸福人生的女主角為此惴惴不安,得不到祝福的婚姻也漸漸讓她迷茫了。
  •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 銘記「最可愛的人」
    距離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已經過去整整70年了,歷時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有240萬志願軍入朝參戰,19萬餘人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對姚靜來說,找到戰友李霽的家人不只是為了了卻自己的一個心願,更是為了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 致敬|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們是北理工「最可愛的人」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黨委宣傳部特別採訪了五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我校離退休教師,讓我們跟隨這些北理工的「最可愛的人」,共同追憶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曆程,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1950年10月初,美國侵略軍悍然越過三八線,並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
  • 英雄讚歌衝雲霄,萬眾一心向前進!——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題:英雄讚歌衝雲霄,萬眾一心向前進!——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側記新華社記者張曉松、鄒偉、梅世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20位耄耋老人胸前佩戴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匯聚一堂。紀念大會召開前,習近平等領導同志來到這裡,同他們親切會見併合影留念。他們中有榮立特等功的驍勇戰將,有多次負傷的戰鬥英雄,有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有深入火線的戰場記者……年齡最大的95歲,最小的也已經83歲。這些歷經戰火洗禮的老戰士、老同志,雖然白髮蒼蒼,依然精神矍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