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理邏 金佩立(實習生)
心臟支架的「大砍價」,即第一批高值耗材集採才落地不久,國家已經開始醞釀第二批耗材集採了,首當其衝的就是骨科行業。
國家醫保局日前印發通知指出,第二批醫用耗材集採品類將大幅擴圍,增加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六大品類。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對耗材真實使用量進行數據採集,以預估下一輪帶量採購需求,意味著第二批採購將在2021上半年啟動。
通知發布後,從事植入性骨科醫療器械業務的上市公司股價波動明顯。港股中春立醫療跌超15%,康基醫療、愛康醫療跌超11%,啟明醫療、微創醫療、康德萊器械、威高股份等均明顯下跌;A股大博醫療跌超5%,樂普醫療跌超3%。
招商銀行研究院表示,隨著集採不斷推廣,產品大幅降價已經不可避免,高值耗材市場萎縮也將無法迴避。按以往試點地區高值耗材集採價格降幅測算,若全部推行集採,高值耗材終端市場規模或將下降50%。
天風證券則認為,由於市場對全國耗材集採加速進行的擔憂,近期耗材類公司股價有明顯下跌。短期來看,高值醫用耗材的集採對相關公司的增長和股價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中長期來看,醫用耗材的集採將會重塑行業生態,綜合能力突出、積極擁抱創新、海外出口能力強的公司將脫穎而出,迎來長期發展機會。
骨科耗材作為醫療器械細分行業最大的行業之一,行業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業績和市場表現受到疫情影響,均落後於板塊整體。行業龍頭企業凱利泰、大博醫療、威高股份、三友醫療前三季度利潤增速分別為-17.4%、22.4%、3.5%、5.9%,低於醫療器械行業平均利潤增速45.3%。
那麼,高值耗材集採究竟會給骨科行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什麼?
經銷商受打擊,分銷改直銷趨勢顯現
在此前的地方性耗材集採試點中,如2019年9月,江蘇醫保局舉行的第二批高值耗材集採中,骨科人工髖關節平均降47.20%,最高降幅為76.7%;淄博市醫療保障局召開的七市採購聯盟耗材帶量採購中,擬中選骨科創傷類產品平均降幅67.3%,最大降幅達94%。根據第一批高值耗材國家集採的經驗,最終中標價降幅可能遠高於地方集採,專家預計,國家第二批骨科器械降價的幅度大概會是90%。
然而,這90%的降價會有多少落到生產廠商頭上,這就需要先了解骨科行業的銷售模式。
目前,骨科行業的銷售模式以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經銷模式下,生產廠商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經銷商,經銷商以招標價賣進醫院,醫院再以進院價或小幅度加成向患者收費。長期以來,廠商在骨科產品價值鏈上佔比不高,產品虛高部分主要存在於渠道。
隨著國家高值耗材集採的逐步落地,以及行業商業模式的改變,中間渠道的利潤將最先受到擠壓。一位行業內專家表示:「經銷商人人自危,80%-90%的肯定會被淘汰」,這也意味著以非常的低價格出廠的生產商受到影響有限。
可以預計在第二批耗材集採開啟後,骨科行業的銷售模式會發生轉變,廠家選擇分銷改為直銷,推廣、銷售費用大幅降低。
大魚吃小魚,馬太效應初顯
相比全球市場,國內骨科市場集中度較為分散,據西南證券整理,國內骨科前五大公司合計市場份額僅為 38%,前十大公司合計也僅為 50%。創傷作為競爭最充分的領域,前五大公司合計市場份額為 40%,其中第一大廠商強生醫療佔據僅為 15%,國產龍頭大博醫療佔比不到 6%。許多小企業憑藉在某些區域的優勢可以實現一定的收入,但多數企業收入不足一億元,整體競爭力較弱。
而在國家的藥品集採中,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大概意思就是小企業的產品,或者剛獲批沒市場份額的產品,通過低價策略打開市場。然而,骨科行業的耗材集採很難出現這種情況,專家表示:「未來大魚吃小魚,大的越來越強,小的要麼淘汰要麼收購。」
首先,骨科醫療器械較藥品要求嚴苛,小廠家的備貨不齊全,規格不齊全,沒辦法滿足臨床的需求,如江蘇的帶量集採關節,在廠家篩選環節就要求要佔當地市場2%以上的紅線,最後入圍的公司都是龍頭企業,小企業的競爭力將大幅下滑。其次,醫療器械與藥品的另外一大不同點在於器械的品牌影響力極其重要,最終治療方案要靠醫生來決定。也就是說,在高值耗材採購方式上,不能只看低價,也要兼顧產品質量,國內的龍頭企業例如威高、大博等,採用國外先進工藝,而這些工藝是小企業所沒有的。
此外,國產龍頭企業相對小企業有成本優勢、規模效應,預計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資源向頭部企業傾斜。
進口替代空間增大,創新不停歇
從我國骨科行業競爭格局上來看,外資產品佔了超過 60%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一些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的骨科植入領域,市場份額排名靠前 5 名企業全為外資企業。
隨著國家耗材集採的逐漸落地,外資產品在價格上不具備優勢,加上國內產品的質量不斷提升,國產骨科醫療企業的未來進口替代空間大,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高,而如何提高市場佔有率還要看企業的創新能力。
招商銀行研究院表示,高值耗材領域集採,為創新產品留下一定空間。高值耗材品類規格複雜,無法像藥一樣按品規進行一致性評價進而帶量採購。這就意味著高值耗材的集採主要面向技術較為成熟的品類,部分創新發展較快細分領域仍具有投資價值。未來,創新產品研發進度較快、產品線布局較為全面的企業,或將在市場集中度提升過程中相對受益,如脊柱微創類創新產品、關節等。
骨科行業的龍頭公司今年也在創新研發上加碼發力,多領域布局打開成長空間。例如,大博醫療上半年研發投入5544 萬元,同比增長 30.7%,上半年新增取得二類及三類註冊證共 5 個,尚有 39 個批次的註冊證在申請中,除了創傷、脊柱等核心業務外,還布局了齒科、關節、運動醫學等領域,收入結構持續優化,未來成長空間廣闊。
一位機構投資者對骨科行業的未來表達了如下看法,「短期整體利空,長期關注龍頭」。究其原因,該人士認為,多輪集採將加速行業整合,未來龍頭企業將有更多資金投入研發,也有更多渠道等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