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政策的落地,引發業內廣泛關注。在冠脈支架平均降幅超90%之後,二輪集採將目標瞄向骨科領域,這將對骨科耗材生產企業帶來哪些影響?對此,記者日前發送採訪函至山東骨科醫療器械龍頭威高骨科,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有業內人士認為,集採政策之下,骨科高值耗材大幅降價是必然,短期內量的提升會彌補一定的利潤下滑,但長遠來看,企業將面臨很大挑戰。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李迪
威高集團(資料圖)
集採政策瞄向骨科
一個月前,冠脈支架結束了集採招標,價格從均價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最低469元,平均降價超90%,給行業帶來極大震動。然而心臟支架帶量採購的餘波未平,骨科耗材將納入二輪集採的消息已經傳出。
近日,國家醫保局的一份名為《關於開展高值醫用耗材第二批集中採購數據快速採集與價格監測的通知》在醫療圈內流傳。《通知》指出,第二批醫用耗材集採品類將大幅擴圍,在第一批血管介入類、起搏器類、眼科類等產品增補的基礎上,再增加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六大品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從目前趨勢看,後續骨科等領域全國集採也不可避免,隨著醫療器械行業集採的到來,行業集中度將加劇,洗牌是必然。
據悉,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工作自2019年在全國多地推行試點,2020年9月正式開始實施。
在集採之前,國內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銷售模式都是以經銷商代理模式為主,廠商通過返利和回扣來爭奪醫院市場,耗材的高價主要消耗在流通和市場推廣環節。集採政策實施後,由國家或地方牽頭實行帶量採購,核心是「以量換價」,即廠商降價,醫療機構保證採購用量,中標產品將會面臨大幅降價。
近日,山東多個地市聯盟已開始開展骨科耗材帶量採購招標工作。11月14日,由淄博發起的淄博-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濱州-德州七市採購聯盟部分醫用耗材帶量採購開展現場議價,兩輪談判競爭後,擬中選骨科創傷類產品平均降幅67.3%,其中單個產品最大降幅達94%,中選企業包括強生、史賽克、山東威高、大博醫療等。
集採政策大幅調整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極大震動。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受集採影響,骨科龍頭企業凱利泰股價與年內31.33元/股的歷史最高點相比,已過腰斬。
據了解,在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採開標的第二天,骨科耗材龍頭企業大博醫療就大跌6.95%。骨科耗材納入二輪集採的消息一出,骨科龍頭股的股價更是紛紛下跌。其中,山東威海的威高股份從11月中旬開始震蕩下跌,截至12月10日15時,股價為13.86元,較十一月份高點跌幅近20%。
威高骨科擬獨立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威高股份」,1066.HK)位於山東威海,是山東威高集團有限公司於2000年發起設立的控股子公司,2004年於港交所上市。公司旗下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六大類別:醫療器械產品、骨科產品、介入產品、藥品包裝、血液管理及其他。
山東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威高骨科」)成立於2005年4月,系威高股份控股子公司。6月11日,威高骨科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建議於科創板上市的申請。
招股書顯示,威高股份直接持有公司 56.47%股份,控制公司 81.80%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陳學利通過威高股份、威高國際、威高集團、威海弘陽瑞控制本公司股份合計為 90.17%,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對於再度謀求上市的原因,威高骨科在招股書中表示,骨科醫療器械行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目前公司主要骨科植入物產品的生產已處於飽和狀態,從長遠來看,完全依靠資金自我積累的方式將無法滿足公司為適應市場需求增長而快速擴大產能的需求。
公司本次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4141.42萬股,計劃募集資金188066.62萬元,投資項目包括骨科植入產品擴產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營銷網絡建設項目。
不過募投項目的建設及達產需要一定周期,若在此過程中行業政策、市場需求、產品研發、工程進度等因素發生變化,可能對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實施及收益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國內骨科醫療器械企業龍頭,威高骨科在中國骨科植入市場的市佔率位居國內第5,國產廠商第1。目前公司主要產品的銷售模式包括經銷、直銷和配送模式。報告期內,公司的銷售模式以經銷模式為主,2017-2019年的營業收入佔比分別是69.45%、63.18%、60.43%。
威高骨科挑戰巨大
有從事醫療器械經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集採政策之下,骨科高值耗材大幅降價已是必然。短期內量的提升會彌補一定的利潤損失,但長遠來看,企業將面臨很大挑戰。」
作為一家依靠高毛利驅動盈利的公司,得益於公司主要產品的單價持續提升,威高骨科的毛利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2017-2019年,威高骨科的毛利率分別為74.22%、79.55%和 82.54%,在A股眾多公司中排在前列。
威高骨科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將積極參與帶量採購的準備,力爭提供有競爭力的報價,通過中標帶量採購進而保持、提升公司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並將進一步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以及銷售費用、其他日常費用支出等,為長期積極參與帶量採購提供充足的價格空間。」
集採政策的大幅調整將會對威高骨科的業績產生哪些影響?公司又將如何應對?對此,記者日前發送採訪函至威高骨科董秘處,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對於帶量採購政策可能對公司業務帶來的潛在影響,威高骨科在招股書中提到,「若公司產品中標,則產品價格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銷量會有明顯提高,有利於公司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公司在中標區域的渠道建設與客戶維護等相關費用將顯著降低,這會在較大程度上抵消產品價格下降對公司業績的影響。」
若公司未能中標,威高骨科表示,可通過加強自主創新產品的研發及推廣力度,充分利用創新產品的競爭優勢等方式提高客戶認可度的可能性,從而覆蓋未被納入帶量採購範圍內的臨床使用需求,獲得一定程度的銷量彌補。
相關資料顯示,不同於心臟支架80%的國產化替代率,骨科植入醫療器械的國產化程度目前來看是不足的。在骨科植入醫療器械的三大細分領域中,骨科創傷領域約有70%的市場份額屬於國內廠商,而關節類和脊柱類則有分別約70%、50%依賴進口,這兩類未來國產替代的空間也是較大的。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骨科高值耗材的原材料成本並不高,但研發壁壘高,對創新能力的要求也高,與國外行業巨頭相比,目前國內醫療器械廠商的優勢在於市場大和有批量生產的工業基礎,但創新能力相對不足。「長遠來看,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可以以較低的研發成本和較短的開發時間更快進行產品迭代,未來將有很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