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檬 發表於 2020-12-18 15:56:03
沒有想到,半導體業也會走時尚的輪迴路線。
在國外大廠停產8英寸設備多年之際,如今又不得不「再起爐灶」。
面對8英寸產能緊缺、恐慌情緒亦在全產業鏈傳導的當下,儘管擴充或新建產能並不是立竿見影,亦難解燃眉之急,但在二手設備已遍地難尋的情形下,國外設備廠商紛紛順勢再拾「老手藝」。
主攻核心設備?
在半導體設備市場中,晶圓製造設備可謂是重中之重。根據SEMI的數據統計,包括光刻機、刻蝕機、CVD、PVD、氧化擴散、離子注入、溼法清洗、塗膠機、CMP拋光等約佔79%的比例。
據業內人士透露,應材、Lam以及東電等已經開足馬力,進軍新的8英寸設備,有些是自己製造,有些則將技術授權給OEM代工生產。
此番國外設備大廠再次「回歸」8英寸設備,並不是一時興起。
一方面,8英寸產能緊缺已從下遊傳至下遊,儘管在建或新建的Fab廠也使出渾身解數,力圖趕上這一波難得的紅利,但8英寸二手設備特別是核心設備已然一機難求,就算好不容易有貨源,有的甚至比12英寸設備還貴,難免心塞。
之所以如此,也有歷史淵源。多年前向12英寸晶圓廠邁進已成主流,眾多8英寸晶圓廠或關閉或升級為12英寸廠。資料顯示,1999年到2018年間,全球總共關閉了76家8英寸晶圓廠。而這一動向也讓上遊的半導體設備廠將重心轉向12英寸設備,眾多8英寸產線所需的半導體設備已經停產。經過多年的「輾轉」,流通的二手8英寸設備也已然有限。據Surplus Global統計,近年來全球8英寸二手設備供應量逐年萎縮,2018年、2019年供應已不足500臺。
另一方面,雖然國產設備一直在追趕之路上跋涉,立足8英寸設備亦是國內設備廠商的破局之路,但畢竟基礎薄弱,在某些關鍵設備領域一時還難以補位。
浙江品利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半導體產業投資經理陳啟分析,目前國產設備有一部分可實現替代,涉及氧化爐、擴散爐等,但核心的刻蝕機等設備還有一個較長的試錯和積累過程。他舉例道,國內某設備廠苦心孤詣,可能每賣一臺設備甚至是賠錢的,但就是一直在堅持,這樣才能不停的收集信息,不停的改進,或許再過五六年就有可能逆轉目前的局面。
在多重因素疊加之下,處於產業鏈頂尖的國外設備廠商,也看中這一波「利基」,紛紛開闢新的8英寸設備「戰場」。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設備大都是核心設備,如刻蝕機、CMP、PVD等,國內設備廠商在這些方面還難以抗衡。
有業內人士對集微網表示:「只要有市場,國外設備廠重啟8英寸設備生產是必然的。據我了解,目前國內擴產中的某晶圓代工大廠已經訂購了大量8英寸設備。」
快慢之間?
接下來的問題是,8英寸設備已停產多年了,再次「回爐」真的容易嗎?
「重啟的難度在於要把生產線重新建立起來不易,因生產線停工太久了,要將技術資料、人員培訓等做到位,至少也需要兩年時間左右。」陳啟認為還是要費一番時間的。
此外,也要考量配件問題。國內某設備廠商負責人在接受集微網記者採訪時也指出,重啟8英寸設備不太容易,如有些備件供應商不在或者不生產了,需要找新的供應商,還是需要一定時間來恢復再生產的。
重「新」出發不易,那能否12英寸設備改8英寸設備?業界專家對此表示,12英寸與8英寸設備差距較大,不但硬體不同,軟體也要相應地調整。
陳啟也直陳,「兩者的軟硬體差別太大,如12英寸與8英寸的刻蝕機,腔體尺寸是完全不一樣的,涉及的改動太大,而模擬腔體中的反應環境也要做相應的修改,軟體也要隨之變換。
因此,雖然也有一些廠商將12英寸設備改8英寸,但除極個別設備之外,其他設備這麼改得不償失。」
12英寸產能也缺?
儘管8英寸線產能緊缺,但真要擴產或新建,真金白銀必不可少。
最近總投資達14億美元的無錫SK海力士M8項目正式投產,這一項目投產後將月產11.5萬片8英寸晶圓片,以從事CIS、DDI、PMIC以及混合信號晶片等。
業界專家對此分析,之前8英寸生產線,如中芯深圳,從英特爾買來花費約1億美元。但從現在來看,8英寸線投資已然上漲。而且12英寸線投資更是驚人,估計月產8萬片左右需投入200億美元。總體來說,半導體設備也將隨之水漲船高,耗資更多。
受制於核心設備供應的短缺,以及新設備的開發與生產周期,以及新建或擴產所需的調試、試產等時間,8英寸產能爆滿的狀況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
禍不單行,有分析稱12英寸產能也開始緊缺。富邦投顧最新的研報資料也顯示,由於目前半導體增長主要來自 HPC/AI/5G/ADAS 等需要先進位程支援的應用領域,需求的快速增長,這也使得高端晶圓的投片量大幅增加,推動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需求在2020年下半年出現供應吃緊的情況,並預計2021-2022年供應吃緊情況仍不易緩解。
這三年「找產能」將成為世紀難題,也將持續考驗設計廠商的生存智慧,要不一飛沖天,要不偃旗息鼓。而對於身處其中的國內設備廠商來說,也註定將成為發展史上新的「分水嶺」。
責任編輯:tzh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