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這個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左傳》中有一句話:天子建國,諸侯立家。這算是最早的「國」與「家」了,在春秋時期,國與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眾所周知,春秋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為最高統治者,但是,天子是通過分封制來控制廣大的土地。
天子把土地分封為諸侯,諸侯建立的就是「國」,所以叫諸侯國,諸侯國對天子有服從的義務,有進貢的義務,有派兵共同作戰的義務,諸侯只對天子負責,比如周朝建立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比如魯國、齊國、衛國、宋國,這些就是諸侯國,所以說天子建國。
諸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也把自己的土地分封出去給卿大夫,卿大夫根據諸侯分封的土地建立採邑,採邑就是「家」,然後卿大夫對諸侯就有服從的義務,卿大夫首先要忠於的是諸侯,然後才是天子,所以說諸侯立家。
天子建立的「國」與諸侯建立的「家」,合在一起就是國家,表示整個天下是由諸侯國和卿大夫家組成的,這就是最早的國家含義。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集權制度,並自稱皇帝,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與之前的春秋戰國有很大的不同,秦朝內部沒有諸侯國,也沒有卿大夫家,只有官僚政治與家天下,按當時的話說就是: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這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整個天下都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內都是王的臣子。這裡的王就是封建社會的皇帝,你可以看到,已經沒有國與家的分別了,整個天下的所有土地都是皇帝一家的,四海之內的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臣民,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
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天下,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被廢除,實行了兩千多年,在封建社會是沒有國家的說法,只有某某朝代的叫法,但是,可以狹義地把某個統治華夏的朝代稱為國家,因此封建社會的國家,其實就是封建統治者,是統治階層。
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最高統治者設計了一整套了法律制度及道德約束來維護統治,比如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是統一思想,在家天下的前提下,國家的概念深化為朝代的名稱,比如漢朝,漢朝是劉邦建立的,經漢武帝發揚光大,打敗了匈奴人,威震整個東亞大陸,所以漢朝也被稱為漢國,我們也被稱為漢人。
國家的概念一步一步演變下去,就成為兩個不同階層的組合,國就是政府或者政權,家就是家庭或者家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國」由無數個「家」組成,家是國的最小組成單位,國是家的對外形式,既可以說:沒有國,哪有家,也可以說:沒有家,哪有國。
國家一般來說,是針對外族來說的,中國歷史上有句俗語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在外戰爭中,如果政權所建立的國被外族攻破,那麼接下來國內所有家庭都要遭受迫害,同樣的道理,如果組成國的家被毀滅,那麼國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說:國與家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如果一定要給國家下一個定義,我覺得是這樣的:
所謂的國家,就是指生活在特定土地上,有著特定文化歸屬的人所建立的政權與組成這個政權的所有子民,統稱為國家。
所以國家不是單純的指政權,有時候也指所有子民,所以當一個封建朝代滅亡後,並不是說這個國家也滅亡了,而是說一個政權滅亡了,新的政權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比如五胡亂華,當西晉政權被外族滅亡後,西晉的子民並沒有完全滅亡,他們仍然堅持生存下來,並且撤退到長江以南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稱為東晉,東晉仍然是個國家,同時代表著華夏正統。
國家的概念與政權的概念並不是一樣的,政權只是負責管理國家的組織機構,這個組織機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清朝滅亡後,民國建立,這只是政權更迭,而不是國家變化,國家除了包括政權,還包括政權管理之下的所有子民,尤其是最小基本單位--家庭。
家庭和政權以及特定的土地、文化共同組成了國家,國家是一個文化和思想上的概念,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著共同的華夏文化,這就是國家,所以顧炎武在面對外族入侵時,才會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也就是國家,國家的興亡其實和每一個子民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每個子民都得為國出力,因為國與家是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國如果被敵人攻破,家也不會繼續存在下去,不要指望異族會給你帶來和平與繁榮,能夠維護家的一定是國,反之亦然,家如果全部被毀滅了,就沒有所謂的國,所以國家的興亡跟每個子民都是有關係的,國破,才會家亡,同樣的道理,家亡,所以國滅。
國家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地理的範圍,上升到文化與思想範疇的概念,同時,國家與民族也綁在了一起,所以我們叫中國,屬於中華民族。
所以沒有國,也就沒有家,同樣的道理,沒有家,也沒有國,這不是誰排前誰排後的問題,而是相互依存、榮辱與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