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哪有家,國與家概念到底是什麼,國在前還是家在前誰更重要

2020-12-07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國家這個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左傳》中有一句話:天子建國,諸侯立家。這算是最早的「國」與「家」了,在春秋時期,國與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眾所周知,春秋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為最高統治者,但是,天子是通過分封制來控制廣大的土地。

天子把土地分封為諸侯,諸侯建立的就是「國」,所以叫諸侯國,諸侯國對天子有服從的義務,有進貢的義務,有派兵共同作戰的義務,諸侯只對天子負責,比如周朝建立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比如魯國、齊國、衛國、宋國,這些就是諸侯國,所以說天子建國。

分封制

諸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也把自己的土地分封出去給卿大夫,卿大夫根據諸侯分封的土地建立採邑,採邑就是「家」,然後卿大夫對諸侯就有服從的義務,卿大夫首先要忠於的是諸侯,然後才是天子,所以說諸侯立家。

天子建立的「國」與諸侯建立的「家」,合在一起就是國家,表示整個天下是由諸侯國和卿大夫家組成的,這就是最早的國家含義。

西周分封建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集權制度,並自稱皇帝,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與之前的春秋戰國有很大的不同,秦朝內部沒有諸侯國,也沒有卿大夫家,只有官僚政治與家天下,按當時的話說就是: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這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整個天下都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內都是王的臣子。這裡的王就是封建社會的皇帝,你可以看到,已經沒有國與家的分別了,整個天下的所有土地都是皇帝一家的,四海之內的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臣民,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

秦統一天下

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天下,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被廢除,實行了兩千多年,在封建社會是沒有國家的說法,只有某某朝代的叫法,但是,可以狹義地把某個統治華夏的朝代稱為國家,因此封建社會的國家,其實就是封建統治者,是統治階層。

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最高統治者設計了一整套了法律制度及道德約束來維護統治,比如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是統一思想,在家天下的前提下,國家的概念深化為朝代的名稱,比如漢朝,漢朝是劉邦建立的,經漢武帝發揚光大,打敗了匈奴人,威震整個東亞大陸,所以漢朝也被稱為漢國,我們也被稱為漢人。

古代制度

國家的概念一步一步演變下去,就成為兩個不同階層的組合,國就是政府或者政權,家就是家庭或者家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國」由無數個「家」組成,家是國的最小組成單位,國是家的對外形式,既可以說:沒有國,哪有家,也可以說:沒有家,哪有國。

國家一般來說,是針對外族來說的,中國歷史上有句俗語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在外戰爭中,如果政權所建立的國被外族攻破,那麼接下來國內所有家庭都要遭受迫害,同樣的道理,如果組成國的家被毀滅,那麼國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說:國與家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如果一定要給國家下一個定義,我覺得是這樣的:

國家的象徵

所謂的國家,就是指生活在特定土地上,有著特定文化歸屬的人所建立的政權與組成這個政權的所有子民,統稱為國家

所以國家不是單純的指政權,有時候也指所有子民,所以當一個封建朝代滅亡後,並不是說這個國家也滅亡了,而是說一個政權滅亡了,新的政權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比如五胡亂華,當西晉政權被外族滅亡後,西晉的子民並沒有完全滅亡,他們仍然堅持生存下來,並且撤退到長江以南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稱為東晉,東晉仍然是個國家,同時代表著華夏正統。

國家的概念與政權的概念並不是一樣的,政權只是負責管理國家的組織機構,這個組織機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清朝滅亡後,民國建立,這只是政權更迭,而不是國家變化,國家除了包括政權,還包括政權管理之下的所有子民,尤其是最小基本單位--家庭。

國與家

家庭和政權以及特定的土地、文化共同組成了國家,國家是一個文化和思想上的概念,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著共同的華夏文化,這就是國家,所以顧炎武在面對外族入侵時,才會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也就是國家,國家的興亡其實和每一個子民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每個子民都得為國出力,因為國與家是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國如果被敵人攻破,家也不會繼續存在下去,不要指望異族會給你帶來和平與繁榮,能夠維護家的一定是國,反之亦然,家如果全部被毀滅了,就沒有所謂的國,所以國家的興亡跟每個子民都是有關係的,國破,才會家亡,同樣的道理,家亡,所以國滅

國家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地理的範圍,上升到文化與思想範疇的概念,同時,國家與民族也綁在了一起,所以我們叫中國,屬於中華民族。

所以沒有國,也就沒有家,同樣的道理,沒有家,也沒有國,這不是誰排前誰排後的問題,而是相互依存、榮辱與共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童聲抗疫歌曲《陽光在回答》:國是最好的國,家是最好的家
    童聲抗疫歌曲《陽光在回答》:國是最好的國,家是最好的家金羊網  作者:  2020-05-08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轉變為常態化工作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在我看來,鄉愁,不光是一個空間的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時間的生活概念,貫穿了時代的風風雨雨。余光中寫《鄉愁》這首詩,堪稱民族美學的一個代表性作品。鄉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鄉愁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鄉愁帶給我的情感體驗,揮之不去,抵達了我的心魂深處。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
  • 國與家同歡慶迸發溫暖厚重的家國...
    殷飛是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疫情期間,他帶領小家「齊上陣」,一堂堂特殊的網課,鼓舞了成千上萬緊張、焦慮、無助的家庭。 1月23日,殷飛一家錄製的《讓家更有力量》系列微課上線。課程從最基本的「如何洗手」開始,到心理問題疏導等,涉及各種防疫知識。「其實,疫情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直到3月1日,系列微課都堅持在「江蘇婦聯」官微日更。
  • 「雙節」同慶家國同心,不平凡的2020年,讓齊魯兒女對家和國有了更...
    10月1日上午,濟南交警在智能交通管控指揮中心大樓前隆重舉行升國旗儀式,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花好月圓日,「雙節」喜相逢。今年中秋和國慶是同一天,家與國撞了個滿懷,更讓人有家國之思,感家國之情。不平凡的2020年,讓每個齊魯兒女對家和國有了更深的感受。「沒有大家,哪有小家!」這是淄博市消防救援支隊玉黛湖森林中隊隊員李強支援湖北期間最大的感受。10月1日,李強只有半天假。當他回家時,妻子徐曉菲正在廚房收拾海鮮,女兒李若溪氣鼓鼓地假裝沒看到他,拿起月餅一聲不吭。「今天中午想吃啥,爸爸給你露兩手!」
  • 男兒國是家 仗劍走天涯—熊亨瀚《與妻書》裡的家國情懷
    男兒國是家 仗劍走天涯———革命先驅熊亨瀚《與妻書》裡的家國情懷 ■編者按 1911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慷慨赴死前寫下的《與妻書》,被譽為100年來最感人的一封情書,進入中學課本,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翻開塵封的檔案,革命先驅熊亨瀚出生於湖南桃江,1928年,34歲的他在英勇就義前,也曾寫過一封《與妻書》。
  • 家國一心,攜手奮進!
    家國一心,攜手奮進!兩節同至、家國共慶,此情此景值得銘記。2020年的中秋國慶是兩節在21世紀第二次同日「聚首」。更特殊的是,在決勝全面小康和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更多家庭如期脫貧走上了致富路;在疫情衝擊和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我國有效控制住疫情並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此時此刻,當為奮進高歌,為勝利抒懷。愛家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
  • 抗疫文藝中的家國情懷
    在新冠疫情來臨時,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抗疫鬥爭,創作了一大批振奮民心、增強信心、撫慰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發揮了文藝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形勢下,回顧這場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史詩般的抗疫鬥爭,研究浩如煙海、星漢燦爛的抗疫文藝作品,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家國同框」援鄂醫護人員們的家國大愛
    古往今來,家與國從來都密不可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今年雙節罕見「同框」雖說只是巧合,倒也平添不少詩意色彩,不僅家國同慶的氛圍更濃鬱,而且帶給人很多美好遐想。特殊年份的特殊經歷,更讓我們對家國情懷有了特別深切的感悟。
  • 國產電影家國敘事的新表達
    新主流大片:  國產電影家國敘事的新表達(深觀察)  在中國電影轉型升級的當下,新主流大片無疑是重要的推動者。這類影片發軔於2010年前後,最初是逐漸北進的「港味」美學與內地家國敘事的「主旋律」對接而成的電影,如《建國大業》(2009)《十月圍城》(2010)等。
  • 2020家國同心(21)|澳龍生物乘「雙城」東風扶搖直上
    「今年有這麼多活動在公司舉行,不僅僅是因為澳龍生物紮實的科研基礎,更重要的還是川渝兩地的合作交流比以往更加頻繁和深入了。」王美貴說。2020家國同心①丨風雨兼程,我和我的祖國一起走過2020家國同心②丨「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個人的好」2020家國同心③丨「從重慶到孝感,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2020家國同心④丨「守護自己的家園,不要錢我也要來」
  • 《一人之下》高英才:家國面前,孰先孰後?
    唐門此次出徵,其實是兇多吉少的,縱然唐門派出了一眾高手,但在之前幾家失利的前提之下,唐門眾人心裡還是有點數的,所以高師叔向門派裡的人,交代了後事,他此行心繫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小梅未來的照料,另一個是小梅的大仇。本來是想留著一條命照顧女兒小梅,順便找機會向梁挺復仇。但被安排進行動之後,家國之間,他第一次的選擇是後者。
  • 國慶逢中秋,體悟深沉家國情懷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裡,公曆10月1日與農曆八月十五浪漫邂逅,國慶節與中秋節同時到來,舉國歡騰和闔家團圓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裡氤氳出更深沉的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與國從來都是一體,不可分割。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發生了全面的深刻變革,但這並不意味著思想精神的決裂,家國情懷這一中國優秀傳統精神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有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獨特價值。家國情懷是應對未知威脅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但這一徵程絕非一帆風順,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有些是常態化的、中國已經遇到的,但有些則是突發性的、中國未曾遇到的。在應對未知威脅時,需要家國情懷的深沉支撐,家與國層面共同發力。
  •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縱貫60餘年的時間長河,一封封家書紙短情長,字字情深意重,篇篇生動感人,字裡行間的「赤子之心」「家國情懷」卻始終如一,是我們學習革命先輩品格風範,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生動教材。   《紅色家書》體現了堅定的革命信仰。
  • 且以青春報家國
    且以青春報家國張瀟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順應時代要求,肩負責任,振興國家,是我們年輕人應有的擔當。為時代之青年要耐得住寂寞。每年,都會不斷有青年幹警加入政法隊伍的行列。作為法院的青年幹警,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為時代之青年要有理想敢擔當。自古至今,青年的力量不容忽視。前進,從來不是康莊大道一路向前;追夢,必定充滿坎坷且需負重前行。
  • ...宣傳周·我的憲法故事」敖瀾滋:國的家住在心裡,家的國以和矗立
    「國的家住在心裡,家的國以和矗立。」我們的國家因為和平,因為和諧,所以能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有責任去維護我們祖國的和諧;而作為一名小學生,更應該去了解、去遵守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所以畫面以我們國家的民族藝術素材結合小學生校園童真去設計。
  • 卡家走進服務站 了解國六車輛使用詳情
    【卡車之家 原創】國六全面推行在即,卡友們最為關注的是車輛使用故障和維修成本的問題,近期卡車之家聯繫多家服務站,針對卡友們的內心疑惑進行情況了解。從故障率來看,目前這兩家服務站遇到的國六車故障情況並不多,這主要和目前整個市場上國六車型的保有量較低和國六車輛剛剛投入使用相關。「如果車輛剛用幾個月就出問題,那卡友們對國六車就更不放心了」。一名管理人員告訴卡車之家。
  • 2020家國同心(19)|智慧養老託起最美「夕陽紅」
    經過醫生、護士的細心健康管理,針對性調理用藥,兩年多來,劉婆婆的身體狀況有了起色,住院次數明顯減少,精神狀態好了很多,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 「這裡不僅有護工照顧我的生活,還有醫生、護士照顧我的身體。」劉婆婆笑著說。
  • 梁豔萍,你把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丟了
    文重風骨,有風骨的人才能寫出有風骨的文章。峻峭風骨,也成為歷代許多文人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陶淵明寧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不為五鬥米折腰」;明朝楊繼盛「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何為家國情懷?有擔當、有勇氣,堅守民族大義、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文人,他們的風骨除了體現為對名利的淡泊、對權貴的蔑視外,更主要的是對家國的熱愛,這就是家國情懷。他們從情感和理智上都認同和維護民族共同體,將人倫親情上升為報效國家、服務百姓的一種社會責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他們的人生志向。
  • 《少年三國志》家國天下·紛爭篇上線
    現象級手遊《少年三國志》在今日推出了新版本「家國天下·紛爭篇」。    核心玩法「攻城掠地」延續了前兩個版本一直推進的軍團戰爭線,成為首個戰區日常PVP玩法,引爆軍團間的地圖爭奪,或為國戰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