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谷-張彗星」的彗尾可能長達10億公裡,是目前已知彗尾最長的彗星。(網絡圖片)
當 一顆彗星接近太陽系時,太陽輻射導致彗星核心內的揮發性物質蒸發,被釋放出的塵埃和氣體包圍著彗星,受到太陽風影響,形成一個極為巨大壯觀尾巴「彗尾」,是許多人爭相觀測的天文景觀,有天文學家發現,「池谷-張彗星」(153P/Ikeya-Zhang)的彗尾可能長達10億公裡。
綜合外媒報導,一般而言彗星的核心不會超過直徑50公裡,但彗尾的長度卻可超過1天文單位(太陽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1億5千萬公裡)或是更長,一直令天文愛好者的著迷;1996年,太陽測探測器「尤利西斯號」(Ulysses)穿越了大彗星「百武彗星」(C/1996B2,百武二號彗星)的尾巴,分析了它的化學成分,發現其尾巴的長度至少有3.8天文單位,約5.7億公裡,成為當時彗尾長度紀錄。
不過近期有英國學者在分析土星探測器「卡西尼-惠更斯號」(Cassini–Huygens)後發現,該探測器2002年3、4月通過在木星與土星之間時時,質子流數據明顯增加,推測可能是來自當時通過近日點的「池谷-張彗星」,計算後至少傳遞6.5天文單位,考慮到太陽風吹拂,其慧尾可能高達7.5天文單位,超過10億公裡,將原先紀錄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