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星際彗星在正式公布之前可能就已經被天文學家的相機記錄過了

2020-12-24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科學家正式公布了這顆星際彗星,此時這顆令人激動的星際彗星2I/鮑裡索夫已經深入太陽系內部了。在仔細研究了太空調查數據之後,天文學家發現,它的出現在可以追溯到2018年12月。

發現號上彗星與太陽的距離是3個天文單位——大約是火星平均軌道距離的兩倍(如果偏離的方向大不相同)。它能看到的最遠距離大約是8個天文單位——遠遠超過木星的軌道。

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星際訪客的特性,並提高對其軌跡的計算。該研究已上傳至愛思唯爾,並提交給《天文學雜誌》。

在它被發現之前,在它的接近角作用下2I/鮑裡索夫位於太陽隱匿區。由於太陽輻射會產生大量的噪音,會使信號變得模糊,所以太空中這個區域離太陽太近,無法傳回清晰的觀測結果;太陽的強大輻射會損壞一些精密儀器。

因此,人們通常會避開太陽隱匿區;2I/鮑裡索夫於2019年5月至9月期間就在該地區。

但是,太空時域測量通常是在其他天體不在的情況下掃描太空,尋找宇宙天體的變化。而且,因為它們被優化為能發現不尋常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實現對星體的機遇觀測。

因此,由馬裡蘭大學的葉泉志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了卡塔琳娜巡天計劃(Catalina Sky Survey)、潘斯塔爾(Pan-STARRS)和茲威基瞬變觀測中心(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收集的數據,以確定是否有人僥倖見過這顆彗星。

他們通過軟體來識別數據中是否存在彗星,並得到了令人驚喜的結果。

他們在論文中寫道:「從2018年10月1日到2019年8月30日發現這顆彗星的這段時間裡,我們一共發現了202張照片。」

最早的探測是在2018年12月13日,距離太陽8個天文單位。具體來說,木星的平均軌道距離太陽5.2個天文單位。

他們還仔細研究了該彗星周圍區域,根據它的軌跡,在去年11月的圖像中,該彗星距離太陽大約8.5個天文單位,但沒有得到任何結果。這表明了一些事實。

首先,它允許天文學家限制彗核的大小——研究小組說,它的半徑不超過7公裡(4.3英裡)。他們還認為,彗星產生氣體的活躍區域在0.5到10平方公裡之間。這些都與之前的測量結果一致。

其次,2I/鮑裡索夫在5到7個天文單位之間變得活躍,升華冰——它們直接從冰轉變為氣體,沒有中間的液體步驟——形成了一個模糊的彗發和尾巴。這反過來又揭示了它的揮發性成分。

通常,在3到5個天文單位之間活躍的太陽系彗星會使水冰升華。然而,在5到8個天文單位之間活躍的彗星是由於更多的揮發性分子,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由於迄今為止對2I/鮑裡索夫的每一次測量都表明,與來自奧爾特雲的長周期太陽系彗星(也稱為動態新彗星)相比,它是相當正常的,所以沒有理由認為在這方面會有任何不同。

「觀察2I是否能繼續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彗星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對於太陽系的彗星來說,眾所周知,新出現的動態彗星比短周期彗星解體的可能性要大10倍,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的原始狀態和較弱的結構強度造成的,」研究人員寫道。

「對2I的持續觀測將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比較太陽系中動態出現的新彗星,並為可能發生的任何解體(或者作為一種不那麼戲劇化的形式爆發)提供及時的提醒。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MICHELLE STARR-sciencealer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第二個星際訪問者彗星2I/鮑裡索夫看起來非常熟悉
    太陽系的最新星際訪問者彗星2I /鮑裡索夫看起來非常熟悉。一項關於彗星特徵的新研究揭示了它的核大小和氣體分布。天文學家觀察表明,該物體的速度和軌跡指示了太陽系外部的起源。現在正式稱為彗星2I /鮑裡索夫(C / 2019 Q4),它是天文學家確定的第二個星際闖入者。
  • 星際訪客二號,鮑裡索夫彗星,與奧陌陌前輩有什麼不同呢?
    根據天文觀測,第二個記錄在案的星際天體到訪了我們的太陽系。但這個新訪客是怎樣不同於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呢?與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對比,可以提供一個關於這些天體一般來說是怎樣的的有趣視角。圖解:奧陌陌概念圖 圖源:歐洲南部天文臺天文學家們在2017年10月19日發現了記錄在案的第一個星際天體1I/2017 U1奧陌陌,隨著它穿過太陽系,他們也收集到了這個天體的數以百計的觀測。它呈奇特的雪茄狀,而且似乎隨著它遠離太陽航行而加速。
  • 第一顆星際彗星被發現了嗎?
    【博科園-科學科普】來自小行星中心的天文學家今天發出了一份聲明,希望天文學家能夠在C /2017 U1 PANSTARRS彗星上做後續的觀察。這是因為這顆奇怪的彗星似乎正處於太陽系之外的軌道上。不僅來自奧爾特雲,而且來自另一個恆星系。這是第一個發現的嗎?彗星描繪概念圖。
  • 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SWAN彗星,即將閃耀在我們的夜空中
    該儀器的主要目標是繪製太陽風的變化圖,太陽風是由太陽不斷釋放到星際空間的帶電粒子的變化流。此外,它還成為彗星的有效發現者,因為彗星也是氫的來源。在彗星的例子中,氫來自於冰核被太陽加熱時釋放到太空中的水蒸氣。因為太陽輻射可以把水分子(H2O)分解成一個氫原子(H)和一個氫氧對(科學家稱之為羥基自由基,簡稱OH)。
  • 火山頂上的宇宙觀測:超靈敏相機助望遠鏡「看透」宇宙星際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5日電,美國《大眾科學》雜誌25日消息稱,伴隨望遠鏡的重磅升級,天文學家計劃「一眼看透」宇宙星際氣體。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
    據《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條貫穿太陽系的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來加快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太陽系遙遠部分的旅行時間,並監測和了解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太陽系中各種天體的軌道,並計算出它們如何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
  • 首顆星際彗星發生分裂——來自星星的你,能否順利返航?
    2019年12月,人類發現的首顆從太陽系外闖入的星際彗星鮑裡索夫(2I/Borisov)在匆匆造訪太陽系後,掉頭向寂寥的星際空間返航。近日,哈勃空間望遠鏡再次追蹤到它時,卻發現彗核已經分裂——心碎!它頭也不回,原來一直在負重前行。
  • 星際彗星2I/鮑裡索夫:一氧化碳豐度暗示它的故鄉很遠很冷
    彗星是氣體、冰和塵埃的濃縮樣本,在恆星行星誕生期間,這些氣體、冰和塵埃在恆星周圍的圓盤中形成漩渦。研究彗星很重要,因為天文學家們仍在試圖了解它們在行星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它們還可以在年輕的行星之間重新分配有機物質,並可能給早期地球帶來了水。正如鮑裡索夫證明的那樣,這些活動很可能發生在其他行星系統中。
  • 兩個月來已有兩顆彗星莫名破碎,星際訪客也未能倖免!什麼原因
    鮑裡索夫彗星被認為是第2個闖入太陽系的系外天體,第1個是奧陌陌小行星,這顆彗星幾乎是從太陽系黃道盤面的垂直方向上切入,在還沒有到達近日點的時候,速度就高達每秒33公裡,因此被認為是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因為太陽系內的天體不可能從黃道盤面的垂直方向上進入,速度也不會這麼高,不過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天文學家發現鮑裡索夫彗星已經分裂成兩塊,在火星軌道附近到達近日點後,
  • 業餘天文學家在日全食當天有新發現,彗星奔向滅亡全程視頻曝光
    南美洲國家智利、阿根廷上周一(14日)喜迎罕見的天文現象「日全食」,吸引該國無數天文迷共同參與,然而,在大多數民眾爭睹日食奇景的同時,一個眼尖的業餘天文學家卻在畫面中發現了一個高速移動的天體,經確認證實是一顆前所未見的新彗星。
  • 星際彗星2I /鮑裡索夫的組成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去年八月下旬,當發現星際空間中第一個已知的彗星橫穿太陽系時,天文學家引起了注意。2I / Borisov是研究其他恆星周圍彗星形成的極為罕見的機會。在彗星接近太陽時開始散發出的氣體雲中,一組天文學家探測到的一氧化碳比在太陽3億公裡(1.8億英裡)以內的彗星所見到的更多。
  • 星際訪客到來,穿越太陽系,有什麼驚喜?
    對比第一個「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可以提供一個關於天體外部特徵的普遍參考.天文學家於2017年10月19號發現了第一個記錄在案的星際天體1I/2017 U1「奧陌陌」,並且由於它旋轉穿越過太陽系,我們能夠收集數百條關於這個天體的觀察結果:它是奇怪的雪茄形狀,似乎是因為它加速脫離了太陽。
  • 與其對著星星許願,不如來「自製」一顆彗星?
    C/2020 F8(SWAN)彗星,有著綠色的彗發 圖片來源:Space.com但正如列維名言所說,這顆「染了發」的彗星也有自己的「個性」:僅僅被發現一個多月,SWAN彗星便開始變暗,變回裸眼幾乎不可見的亮度。很多人預測,它的彗核可能已經在接近太陽的路上「分解」了。
  • 外媒:太陽系首顆「外來彗星」成分奇特
    這名來自太空深處的神秘訪客為天文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將其與在太陽周圍形成的彗星進行比較。新的數據顯示,這顆彗星含有大量一氧化碳——這可能是它在哪裡「誕生」的線索。這一發現公布在《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登的兩篇科學論文中。
  • 鮑裡索夫彗星和行星的構成「仍然是我們無法真正解釋的難題」
    2I/Borisov 是第二顆被觀測到的星際天體。業餘天文學家 Gennady Borisov 在克裡米亞上空觀測到了一位宇宙訪客,它來自離銀河系非常遙遠的空間並正在向地球移動。 其他天文學家也確認了這顆彗星為星際訪客,這是人類第二次觀察到的訪客。
  • 神秘的星際訪客
    奧陌陌是一個闖入太陽系的天體,也是人類在太陽系探測到的第一個系外造訪的星際天體。不過,它究竟是什麼,是一艘外星飛船,一顆來自外星系的彗星,還是一顆小行星?這個問題曾經難倒全球無數天文學家。最近,天文學家交出了最新答卷:這位星際訪客,很可能是一個行星天體的碎塊。
  • 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小行星
    本文轉自【cnBeta.COM】;周三,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宣布通過小行星地表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第一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木馬小行星-2019年LD2號小行星。2019年LD2號小行星屬於木星木馬小行星的範疇。
  • 一顆星際彗星逆向駛來,軌道周期4300年,7月3日掠過水星
    2020年6月註定是一個不平凡之月,地面世界不算太平,地球上空世界也不太平,各種奇觀也在接二連三地上演,半影月食,日環食,金星下界,流星雨,紅色精靈,夜光雲等等,以天文角度考量,6月算是2020年最值得天空觀測者去觀看和攝影的奇觀月,可能已經有不少朋友忙得不亦樂乎,有付出後,收穫當然也很豐滿
  • 與你擦身而過的那些彗星丨NEOWISE彗星下次再來要數千年後,別錯過!
    △哈雷彗星(資料圖)此外,哈雷彗星還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歷史記錄,但是當時人們並不明白,這是同一顆彗星。資料顯示,據中國天文學家朱文鑫考證,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間在中國共有29次哈雷彗星的記錄。彗星得名「哈雷」,是因為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同時證實了這顆彗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個天體。有意思的是,哈雷彗星不僅亮相頻繁,還會「嚇唬」地球人,讓人不關注它都不行。
  • 彗星撞地球可能發生嗎?萬年一遇!這顆超級彗星正四處遊蕩
    一些英國的研究者認為像這樣的天體可能導致了以前的生物大滅絕,所以它在我們周圍遊蕩可能不是件好事。萬年一遇超大彗星,撞擊地球全憑心情。遊蕩的超級彗星可能才是生物滅絕的真兇?英國天文學家小組報導,位於太陽系的外行星區內的數百顆巨型彗星對地球生命的威脅比小行星更深。